APP下载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2-01-14孙清元

新疆农垦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业

孙清元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也是生产关系关键一环。其调整旨在要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业向更高的适应层次演变,即促进产业机构的合理化进而高度化,而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所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到高生产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既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梳理和分析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2012-2019年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并结合师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师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现状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分析

1.1 研究区域现状

师市其辖区总面积8 118 km2,下辖1 个市、3 个街道、8个团镇、8个团(农)场,2020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27.05亿元,同比增长6.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8万hm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0.53万hm2,粮食总产4.92万t,完成兵团下达任务的103%;种植棉花6.82万hm2,同比增长1.7%,预计棉花总产42.4万t,单产414 kg/667 m2;种植蔬菜0.50万hm2,同比增长13%;种植特色作物辣椒0.13万hm2、油料作物0.12万hm2,同比增长62.5%;经济林面积3.07万hm2,预计果品总产40.17万t,其中红枣(干枣)18.7万t。实现牲畜存栏50.33万头(只),各类牲畜出栏52.97万头(只);肉产品产量19 381 t、生奶4 975 t、禽蛋产量2 453 t。畜牧业产值11.07亿元,同比增长2.73%。渔业产值0.29亿元,同比增长53.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13亿元,同比增长4.71%。

1.2 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分析

1.2.1 农林牧渔业总量变化

从表1可知,师市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产值由2012年的65.8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19.63亿元,增长1.82倍,年均增长8.9%,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例较大,这与师市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师市地处南疆,气候干旱,多沙漠和戈壁[1]。

表1 2012—2019年师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 亿元

1.2.2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动情况

师市2012—2019年粮食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见表2、表3及表4。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作为师市种植作物最主要的两大类,其中粮食作物有谷物(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油菜籽、向日葵籽)、甜菜、瓜果等。粮食作物从2012年到2015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随后逐年波动式减少。棉花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5.66万hm2一直增长到2019年的7.95万hm2。其主要原因:一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药、化肥、人工等种植成本在逐年增高,经济作物附加值较高,职工转种经济作物;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土地增多,原有土地得到了进一步平整,主要种植作物由小麦、玉米调整转向经济效益较好的棉花;三是团(场)、连队扎堆生产滴灌带的弊端开始显现,周边乡镇类似产业的模仿发展,造成了滴灌带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粗放发展的工业设备、产品和销售均出现劣势,工业发展的热情减退,劳动力回流一产,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增加;四是国家出台兵团向南发展规划,兵团全力推进向南发展促进“一产上水平”,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师市一产农业种植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在红枣种植为主导的情况下,探索了西梅、油莎豆、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表2 2012—2019年师市农作物、造林及水产品面积统计 万hm2

表3 2015—2019年师市农产品生产情况 万t

表4 2012—2019年师市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

2 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经营结构不优,粮经饲结构不协调,农林牧副结构不统一;二是饲用玉米、牧草和不同的优质饲料无法满足需求,存量经营处于非常半永久性的弱势,“短腿”地位也没有根本改变[2]。(2)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不强。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发挥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民带头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加工转化、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物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农畜产品价值最大化。(3)三类团场连队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蓄水池渗水,水渠漏水,骨干水利工程数量少,大量设施需要新建、重建或维修,灌溉水利用系数低,设施使用率不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职工群众主动参与和维护的自觉性还不强。(4)农业系统的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且工作量大,现有单位的专业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3 产业结构调整举措

3.1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1)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面积不低于6万hm2,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其比重控制在90%以内。发展经济型农业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益[3]。(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围绕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双30”指标,引进筛选适应性强、符合现代农艺要求、内在品质优良的棉花新品种;在优良品种选育、三圃制体系建设、提升种子生产加工能力等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种质资源优势。(3)优化棉花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棉花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施优质棉基地建设。推行品种布局优化、生产专业化、规模集约化生产模式,大力推广机采棉全程配套栽培模式,制定籽棉采收、加工等技术标准,延伸棉花产业链,带动棉花种植、加工、流通、纺织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稳定可靠的优质棉生产基地。

3.2 大力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

(1)加快林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按照“科技进农业示范园区、龙头带农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路,开展林果栽培最佳模式、高效节水、精准施肥、林果专用机械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林果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2)以温室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用于育苗、无土栽培技术示范、热带水果花卉种植以及种植蔬菜、瓜果等。鼓励引导职工新建温室大棚,改造老旧温室大棚设施。保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不低于133.33 hm2,提高现有温室大棚种植率和种植效益。

3.3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1)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优化品种结构。鼓励和支持肉牛养殖户开展冷配工作,鼓励和支持规模羊场、生猪养殖户开展人工授精,提高种公畜的利用率,减少种公畜的饲养成本。二是利用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优势,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师市各级部门应鼓励企业建立标准饲养模式和规程,并推广给广大养殖场(户),扩大优良品种的养殖规模。三是根据养殖规模的发展情况,通过社会化服务公司(企业)适时在养殖集中区建设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加快品种改良进度。(2)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鼓励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社与中小养殖户紧密结合,通过统一生产、服务及推广和技术共享等不同方式,摸索出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的产业池,带动中小养殖户集中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区域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场点建设,有效控制病源传播。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足额配置团场官方兽医、协检员及连级防疫员,积极培育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团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团年度财政预算。

3.4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完善和加大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以图木舒克市为周转中心,以各团场为周转次中心,以连队为节点,建设一批储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配送等设施装备,完善师市产地农产品保鲜及销地分装仓储物流体系,衔接基层农产品生产与后端的加工、销售等环节,打造供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全产业链。(2)扩宽农产品加工的宽度,增加覆盖面。政府建平台、搞服务、优环境,企业围绕消费谋加工,加工谋生产,用加工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完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用好援疆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平台作用,培树“兵团红”“南草湖”“瀚海绿洲”“48农工”等系列农业品牌,促进产业体系、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加工主体关系、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创建四个转型升级,实现“十四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85∶1。(3)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农工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探索农工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职工群众土地经营权入股或流转、“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股份制合作组织等新型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鼓励职工、龙头企业、社会组织等创办领办农工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棉花、粮食、辣椒、红枣、苹果、梨和牛奶、牛肉、羊肉、猪肉等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的加工营销。

3.5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1)实施化肥、农药及兽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化肥减量增效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使师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用量减少5%,利用率达到45%,实现节肥节药不减产的目标。(2)推动残膜污染综合治理。把当前残膜污染治理工作放在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首位,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使师市农膜回收率达到90%,实现农膜资源再利用。(3)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数字化改造及有机肥加工厂建设,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能力,解决养殖与种植两个主体,粪便还田通道不畅等问题,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进程。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世界农业
山西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