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绿色高效生态免疫技术

2022-01-14周元春

科学养鱼 2021年12期
关键词:清塘池底底泥

周元春

(响水县黄圩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响水224614)

生态免疫是采取物理措施,营造良好的动植物共生互补的生态环境,使“一田两用”田块里水产养殖对象和水稻或浅水藕在同一生活环境互利互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一项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营造生态环境,落实生态预防

1.底质、水质的改良 秋冬季节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改善池塘底质和水体环境。养殖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消毒并调节水质,定期加注清水或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虾蟹池保持清、新、嫩、爽)和最适溶氧范围。视水质变化情况,酌情及时开机增氧或使用底改改良水质和底质。响水县黄圩镇“祥亿家庭农场”近三年来将140亩池塘注换出来的水供360亩稻田消耗,每到冬、夏季节,池塘轮流进行清淤后暴冻或曝晒池底,具有良好的消毒灭菌效果。这种稻渔连作生产效益高、稻鱼品质优。

2.调节池水温度 许多病原性寄生虫最适温度20℃左右,可以通过注水、搅水等方法来调节养殖池塘水温,抑制这些病原体的生存、繁殖。在5-9月晴天中午,开机搅水或加、换新水,以破坏病原、寄生虫的最适繁生温度。

3.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都能引起养殖对象的能量过度消耗,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为细菌和病毒的侵袭、感染、暴发创造条件。实施自繁、自育、自养措施或就近购买种苗放养,减少种苗运输、操作中的应激时间,提高养殖成活率。

4.控制生态环境 有的地方进行封闭水域养殖,对防止渔业传染性病害有明显作用,还有通过科学试验,筛选出有益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来控制病原,也是一个好途径。近三年来笔者在500亩稻渔连作、825亩稻渔间作、50亩稻渔轮作实践中体验到:稻渔种养结合,由于生态环境好,病、虫、草害明显得到控制。

5.采用消毒剂控制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采取“四消”,对养殖对象机体及其饲料、养殖工具、食场周围进行适时消毒,目前仍是简单易行、投入较小的措施。

6.利用生物防治 在鱼、虾、蟹池内分别种植30%左右、45%左右、50%左右的水草,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原理来控制病原体,保持这种生态平衡,使同一水体动植物共生互补。池岸上还可栽植香根草,引诱周围昆虫,可供家禽集中捕食。再采取养殖对象混养,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养殖对象所杀灭。

二、优化饲养管理,增强抗病能力

1.科学放养 因地因水制宜,根据当地条件、养殖设施、养殖技术管理水平以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混养、密养也是增强抗病能力的关键。

2.优质投喂 做好“四定”投饵,还要根据季节、气候、天气及水产品生长情况和水质、水环境变化等情况灵活掌握。

三、实施“九字”措施,营造免疫环境

“干”就是排干池水。按照水产养殖尾水合理达标排放的要求,在上一个养殖周期结束、池塘排灌方便的情况下,10-11月起鱼,排干池水,经“日晒”和“暴冻”池底1~2个月;也可在4-5月起鱼排干池水曝晒池底1至2个月。这样可使池塘内壁充分暴露,便于清除池内木桩、树枝、石块、铁丝等杂物和消灭有害病原体。如果排干池水有困难的可适当保留池底环沟里的水,尽量将池底露面日晒夜冻。

“晒”就是排干池水后暴露出来的池底有充分的时间在烈日阳光下进行曝晒。冬季可在阳光曝晒和低温冰冻双重作用下,使池底淤泥充分干燥、开裂、疏松、透气,促进池底土壤环境改善,有利于底泥有机物分解,加速有害生物死亡。

“翻”就是翻动池塘底泥。在排干池水、待底泥板结时翻动底泥并去除过多淤泥,可有效改善底泥的通透性,加快底泥中有机物质分解,还可以更好地杀灭有害生物。方法为:翻动底泥可以在清塘前进行,也可在清塘后完成。池塘面积小不便于机械操作的,可在药物清塘后用铁齿耙翻动底泥,使清塘药物充分渗透到深层。如果池塘面积较大、池底较为干燥、便于机械操作,可以在药物清塘前用翻耕机将池塘底部进行全面深翻,然后清塘消毒。

“药”就是药物清塘。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尽量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高效无残毒的药物清塘,杜绝使用对养殖对象造成严重危害、影响食品安全、甚至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清塘。清塘过程中要对池埂、池底全面清理,不留死角。选择药物清塘应根据所用药物的特性、毒性消失时间长短,在养殖对象放养前进行。清塘时间不应距投放养殖对象前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保证在放养前药物毒性完全消失,不给养殖对象造成危害。在清塘和养殖过程中切忌使用除草剂药物清除池边、池埂上的杂草,避免除草剂残留流入池塘,污染池水。

“肥”就是施肥。清塘消毒后,视池塘情况酌情施肥。施肥量要根据池塘淤泥和上一个周期养殖过程中有机物投入情况来确定,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尽量不施化肥。施肥的目的是培肥水质,培养池内适宜的浮游生物,从而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为养殖对象放养后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一般新开池塘施肥量大一些。

“灌”就是进水。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产时期注入不同深度的清新水,所注入池塘的必须是无工农业等生产、生活污染的水体。

“滤”就是过滤。为避免前期清塘消毒前功尽弃,向池塘注(换)新水时必须进行过滤,杜绝野生小杂鱼虾、凶猛鱼、带病有害生物及其他杂物流入池内影响后续生产。一般可用60目4~5米长圆筒的滤网,每次用完去掉滤网内的杂物,将其晒干后保管,以便下次再用。切不可长时间套在池塘进水口,连续使用。

“种”就是种植水草。在池塘内种植不同养殖对象所需要的水草品种、数量。既可供鱼、虾、蟹少量食用和栖息,又能为池塘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试”就是试水。在水产种苗放养前进行试水,确保清塘药物完全失效、池水安全无毒才能投放种苗。一般采用鳙鱼苗或其他品种进行简单水质测试,如取池内少量水,放养少量鱼苗,经3~4天观察,鱼活动正常无不良反应说明池水水质良好,即可按计划进行放养。在试水时要保证试水的水体溶氧充足,否则会因水体缺氧而死鱼,导致判断失误。

四、控制敌害生物,严防鱼类被食

杜绝野生敌害生物入池,捕食、侵害水产养殖对象,必须从头抓起、一抓到底。一是投放苗种前对水域中的敌害生物进行清除杀灭;二是投放种苗时要严防将其他水系的敌害生物误带入养殖池塘内;三是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敌害生物集中产卵区进行捕杀,捣毁其产卵场所;四是加大养殖对象的放养规格,使敌害生物难以捕食;五是在池塘上空布置防鸟网,预防危害鱼类的鸟、兽等天敌入池传播病菌或捕食水产品。

五、酌情使用药物,防治病虫草害

1.适时外消 一般使用漂白粉、生石灰对池水环境和水产品不构成危害的药物进行水体消毒,从水温达20℃开始视池水pH情况,每15~20天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交叉消毒。方法是全池泼洒或挂袋都可以,操作过程中要取过滤的药液现兑现用,不能将沉淀的残渣倾倒入池塘。用量为:漂白粉按平均水深1米,亩用漂白粉200~240克;生石灰要选用未氧化过的“块灰”,平均水深1米用10~20千克。

2.定期内服 在水产品吃食量较大的6-9月,每隔15~20天定期使用韭菜、大蒜头等拌饵投喂。方法为:韭菜洗干净直接投喂或切碎拌饵料投喂;大蒜头将其捣碎,每次预防用50千克商品饲料拌1千克大蒜头连喂5天即可。也可使用鱼、虾、蟹专用的“肠炎灵”等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规范性药物防治,必须按说明书施用。

3.光合细菌 长期使用药物防治终究会产生副作用,生产上推广光合细菌可利用光能,吸收水体中有机物迅速繁殖,从而可加强水中及池底有机物的循环,加速水中有害有机物的分解,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盐类。

近两年来在全镇1 500多亩池塘和稻渔种养池,推广上述生态免疫预防控制病虫草害技术措施,获取平均亩效益4 180元的绿色、高效产品。同时也体会到:水产养殖病虫草害防治如果长期依靠药物预防和治疗,很容易造成养殖水体、土壤质量、水(农)产品品质、生产效益上的恶性循环,甚至还会导致“抗药性”“高残留”,所以水产养殖病虫草害防治不仅仅是用药物防控问题,最好还是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养饲料的投喂,来增强体质,提高水产养殖对象自身的抗病能力,进行生态免疫,才是水产养殖生产永续发展的途径。

猜你喜欢

清塘池底底泥
水流扰动强度对高原山地农村沟渠底泥氮释放的影响
黑臭水体环保清淤深度确定的研究
灞河河道疏浚底泥固化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卢华
春山闲话
雨下多了,没有颜色
提高水花鱼苗成活率的四措施
游白沙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