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砻江中上游流域传统聚落选址特征分析

2022-01-13邵国萌刘骐珲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2期

邵国萌 刘骐珲

摘要:雅砻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具有“两山夹一江”的独特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条件也不尽相同;传统聚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以雅砻江中上游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阅读等方法,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其选址特征进行了分析,可对现代我国乡村振兴、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具有指导与启发作用。

关键词:雅砻江中上游流域;传统聚落;选址特征

传统聚落指形成于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和历史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古镇及古城。[1]传统聚落是当前学界研究热点之一,对流域内聚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尽管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但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发现,前人的聚落选址研究多具体到某个村落,而针对某一较大流域内多个聚落的选址特征研究相对较少。

1 研究区域概况

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玉树巴颜喀拉山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至呷衣寺附近入四川境内,此后自北向南流入甘孜州、凉山州境内15个县市。本文研究区为雅砻江中上游,北至石渠县境内,南至九龙县境内,均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辖。雅砻江流域具有“两山夹一江”的独特地形地貌,且位于我国汉藏文化融合交汇的地带,“藏彝走廊”的中段地区,因此在这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小地理区域中,传统聚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2 宏观分析

本文主要借鉴李军环先生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选址类型的分类方法[2],将此次调研的传统聚落划分为山间盆地型、山麓河谷型、山腰缓坡型、山腰台地型、山顶型五种类型。

2.1山间盆地型

山间盆地指由山地围陷的低地,主要特征为四周为山地,中间为平坦地带,溪流穿过,整体形成合抱之势。山水的庇护,形成了山间盆地型聚落的自然屏障。这类聚落往往背山面田,聚落中的村民凭借着盆地平坦的地势,在居住地周围开垦土地,开挖水渠,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2.2山麓河谷型

山麓河岸型聚落多选址在靠近河流,地势较为平坦的河漫滩和河流阶地上。这类聚落位于河谷地带,河流可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带来巨大的便利;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场所。

2.3山腰缓坡型

山腰缓坡型聚落背靠大山,位于山腰的缓坡地带,山脚下是河流或山涧,但是相对于山麓河谷型聚落,由于距离山脚的河流较远,聚落用水主要依靠山间溪流,坡度较小,居民多依地势分布。

2.4山腰台地型

山间台地型聚落位于山体中部向阳位置,山间有局部平台地段,地势开阔,光热条件好;台地地质结构稳定,土壤肥沃,便于生产耕作;三面环山,防御性和隐蔽性强。

2.5山顶型

山顶型的突出特点是海拔较高,由于历史上多发生战乱,选址在海拔较高处,防御性强。海拔高不适宜农业生产,聚落中生产生活多以放牧为主。牧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就地取材,夏秋季节多以帐篷居住,同时也选择在依山、向阳、避风、水源充足的地带,修建御寒抵冬的房屋。

3微观分析——新龙县麻日乡德坝村

雅砻江中上游流域自然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的山地环境,山地环境对当地聚落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

3.1.1聚落概况

德坝村是麻日乡4个行政村之一,村域内有山间溪流穿过,溪流自西南向东北汇入雅砻江干流。1358年,藏传佛教传人普巴登孜在湖边建起一噶举派寺庙,取名措卡寺,此后措卡湖也因措卡寺而得名。距今已有800年历史。

3.1.2聚落整体空间结构

德坝村位于山腰“凹”处,村域内有山间溪流穿过,溪流自西南向东北汇入雅砻江干流中。村落整体呈组团状,被森林紧密环绕,形成较封闭的山体环境。而农田是村民的立身之本,整体形成了农田包围聚落的态势。

3.1.3聚落内部空间结构

1)空间形态

德坝村三面环山,整体呈狭槽型,自地势低处到地势高处共有四个组团,措卡湖附近的组团最大,剩下的三个组团较小。措卡湖附近建筑布局集中,剩下三个组团分散向山下蔓延,呈稀疏型。

2)方向限定

德坝村的建筑布局与等高线基本平行分布。脱贫攻坚背景下,通村道路已基本硬化,沿相对和缓地带分布,将各居民点连接起来,地势的起伏使得聚落内街巷起伏折转,形态自由。

3)边界限定

德坝村西南面有山体限定,固有明显的边界;东北面部分向山下延伸,无明显边界,可以一直延伸至雅砻江干流。

4选址因素分析

4.1风水理论

风水中蕴涵着丰富的古代先民择址的原则和方法,以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风水学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各空间要素的理想风水格局,总体呈现“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效果。

4.2宗教信仰

康巴地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宏法”的发祥地。自7世纪吐蕃时期佛教传入以来,佛教与原始宗教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对当地人意识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地人民崇拜自然,敬信鬼神,既重来世、更重今生,努力追求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3生产方式

雅砻江流域受到地形地势的限制作用,农耕地多在河流谷地地势平坦处,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多种植青稞、土豆等耐寒作物;背靠大山,夏季可挖掘一些虫草、中药材;纯牧区的居民则将聚落选址在背靠草原,放牧空间充足的地区,主要以放羊、牛、马和挖虫草为生。

4.4自身防御

雅砻江流域是各部落和民族杂居地,自古以来有限的草场和水源常常引发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经常受到战事的侵扰,因此传统聚落在选址时表现出了强烈的防御意识,多将聚落建在四面环山处,不易被发现,隐蔽性好。

5 结论

雅礱江上游流域传统聚落并非随机、散乱的分布于山体之间,其布局方式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依据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风水观念、宗教文化、自身防御性、生产方式等,选择相对适合的理想居住地。这对现代乡村振兴、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具有指导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2]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J].城市建筑,2011(10):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