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MAS+PE 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2022-01-13周旸
周旸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危重病、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临床综合征,其常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需及时治疗。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临床类型,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起病急和病情危重的特点,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脏代谢异常、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或肿瘤浸润等原因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存在复杂的临床症状,如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死亡率高达40%~60%,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1]。目前,临床对肝衰竭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也仅仅包括采用基础医学维持治疗、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临床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PE 是一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我国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血浆透析滤过是用健康血浆代替有毒血浆来治疗肝衰竭的方法,临床包括生物、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以及混合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PE、DPMAS,PE 可以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有害物质,并且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但由于临床需要大量血浆,其大大增加了患者潜在的感染风险,并且临床的血液供应紧张,也限制了其应用[2]。DPMAS 是一种较新的人工肝技术,借助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吸附树脂中的DPMAS,可以吸附血浆中毒素以及炎症因子等[3]。经过血浆净化后的DPMAS,可将血浆再次输回给患者,而无需消耗额外血浆,这避免了血液制品相关并发症。本研究采用DPMAS+PE 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观察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3.7~74.4 岁,平均年龄(66.8±4.57) 岁。试 验组 男15例,女15例;年龄52.7~75.9 岁,平均年龄(65.9±4.4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为肝功能衰竭;血清总胆红素>165 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3%;患者以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同意配合临床治疗及随访。
1.2.2 排除标准 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对血浆、人血白蛋白以及肝素过敏的患者;存在严重原发性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HBV 以外的肝炎病毒感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和药物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肝癌、肾功能不全或因基础肾脏疾病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抗病毒、支持及抗感染等临床常规基础治疗,同步治疗基础疾病及临床并发症;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前患者常规留置静脉导管,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及肝素钠预冲。
对照组患者采取PE 治疗,治疗前使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预防过敏,并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
试验组患者采取DPMAS+PE 治疗,首先分离血浆后用5000 ml 血浆进行循环吸附,DPMAS 后回收吸附在柱中的血浆,用1500~2000 ml 血浆进行PE 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水平、凝血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得到控制,生化指标改善,总胆红素下降>40%;无效:患者的病情恶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低血压、出血、心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皮疹、低血压、出血、心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是建立在患者肝细胞再生能力强的基础上的,是治疗肝衰竭的基础治疗方法。临床借助体外机械循环装置,暂时替代患者肝脏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补充有益物质,为患者肝细胞的再生争取时间,改善人体循环环境[4]。PE 用于去除体内毒素时不可避免会损失如补体、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大量有益物质,并且去除小分子有毒物质的能力不理想,而DPMAS 能特异性吸附血浆中的胆红素和胆汁酸,对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且还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及不消耗血浆[5]。PE 对水溶性毒素,如血氨及炎性介质等的清除效果欠佳,并且目前治疗过程中临床血制品短缺,治疗需要大量血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使用,因此,非生物型人工肝逐渐兴起。近年,DPMAS 的临床应用较多,DPMAS 的优点包括设备要求低和不耗费血浆等,并且DPMAS 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得到肯定[6,7]。临床研究表明,DPMAS+PE 的联合应用对肝功能衰竭患者,尤其是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临床发现,DPMAS 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急慢性早期肝衰竭患者,血清中总胆红素水平低于采用PE 联合常规方式治疗的患者,说明采用DPMAS 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独采用PE。DPMAS 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存率高[8]。表明采用两种人工肝方案均能改善患者肝功能,采用DPMAS 治疗方案对血浆胆红素的吸附能力高[9]。然而,PE 期间交换的健康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DPMAS 不仅吸附血浆胆红素、胆汁酸、内毒素等有害物质,而且也吸附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影响患者凝血功能[10]。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DPMAS+PE 联合治疗能改善DPMAS 对患者凝血因子的不良影响,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血浆用量。
综上所述,DPMAS+PE 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