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实验中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2022-01-13白旭峰杨艳丽曲保平
白旭峰,杨艳丽,曲保平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0 引言
光的干涉与衍射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现代光学的基础,为变换光学、全身照相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1]。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普通物理学中,光的干涉与衍射会作为独立章节展开讲解,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概念[2]。杨氏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实验是物理光学中较为经典的实验,能够将干涉与衍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方面的全部内容[3]。
1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当前国内外各个大学的物理教材可以发现,关于双缝、单缝、光栅等实验相互联系并进行更深层次探究的内容很少。在我国,绝大部分教材都是单独介绍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实验,而作为高校物理教师,在理解干涉的明暗分布时会更加注重光程差的角度分析,在探究衍射图样特点时则会应用半波带法。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纯衍射实验和纯干涉实验中,前者指的是当缝宽较大时,每个狭缝中散发出的光波具有明显不相等的振幅,可以理解为无限个连续次波的相干叠加效果,这是常见的单缝衍射,即纯衍射实验效应[4];后者指的是当缝宽较小时,每个狭缝可以看作只有一个线光源,无法再继续等分,这时便无须考虑同一光束的次波叠加,只需要考虑两个缝之间是否有相互间波的相干叠加即可,这是纯干涉实验效应[5]。
虽然纯衍射实验和纯干涉实验两者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对立,相反,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同的光学现象。其原理都是波场相干叠加,且在图样上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状,不同的是干涉现象中条纹长度及宽度基本相同,而衍射则宽度、亮度均不相同,中央最宽且最亮。
2 杨氏双缝实验
2.1 双缝干涉实验
如图1所示,设相干光源S1、S2之间的距离为d,中点M到屏幕E的距离为D,P为任意一点,令P到S1、S2之间的距离为r1、r2,此时从S1、S2所发出的光到达P点的光程差δ=r2-r1。如果设P点到对称中心O点的距离为x,PM与MO之间的夹角为θ,则一般情况下D>d,D>x,也就是说θ角很小,sinθ≈tgθ,故。
图1 杨氏双缝实验干涉条纹计算图
即图2中的曲线a。由此可得,当δ=±0,1,2,…时,光(k=0,1,2,…)时,光强I=0,即暗条纹的最暗处。从能量观点的角度分析,干涉现象使得光重新进行了分布,但仍旧遵循光的能量守恒。强I=4I0,即明条纹的最亮处;当
图2 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双缝衍射实验中的光强度曲线
2.2 单缝衍射实验
如图3所示,将缝的面积分成一组平行于缝宽的窄带,其宽度相等,从每一条窄带发出的次波振幅与窄带宽度的正比为dx。
图3 单缝实验装置图
2.3 双缝衍射实验
在双缝衍射实验中,光强分布公式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杨氏双缝实验包括光的干涉与衍射两种效应,所表现的是一种暗条纹等宽、明条纹等宽的理想情况,同时受到单缝衍射调制的影响,杨氏双缝实验又分为双缝干涉实验与双缝衍射实验两种,前者是后者在b<λ这一特殊条件下的现象,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因此双缝干涉实验也是一种理想化的实验,可以将其与单缝衍射实验相结合,使其成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综合性实验。目前,研究杨氏双缝实验的文献及报道有很多,根据计算机仿真可以更好地得出图样,但得出的图样是否真正符合实际情况,仍是需要在未来探究的重点内容,因此在理论推导与实验数据对比合理后,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以更加精准地理解干涉与衍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