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发展理论视角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
2022-01-13余功进李留东
余功进,李留东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0 前 言
自2015年1月浙江省两会明确提出“特色小镇”并对省内相关小镇进行重点培育、规划、建设以来,特色小镇建设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2016年,国务院、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委先后颁发了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意见,将特色小镇建设升级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2017年5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通知》,通知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实施进行了要求,并赋予运动休闲小镇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的历史使命[1]。2017年8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遴选的首批96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名单的公布,标示了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初步性成果,同时也掀起了一股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的热潮[2]。本文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托,理清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式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内生式发展是一种激发内部的发展动力,自下而上的,依靠区域内部力量推动区域发展的发展模式[3]。该模式是瑞典的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old)于1975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如果发展作为个人解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来理解,那么事实上这个发展,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来推动”[4]。日本学者宫本宪一对内生式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概括,内生式发展是一种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合理开发和利用其内部力量和资源的发展模式[5]。国内的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胡霞提出了我国对于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内涵:①内生式发展理论注重开发对象的主体性,要通过内部居民共同努力来实现区域内的共同目标。②城市与乡村应是合作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产生的前提是自发的约束下。③内生式发展的区域产业不依赖于外来产业,而是注重与本地区相适宜的产业的创建[6]。
综上所述,内生式发展的实质是体现事物自身内在规律和要求的发展方式。
本研究中,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一是发展方式,内生式发展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即强调地方的自主性开发,开发主体和主导权要在当地居民或社区合作组织手中,不依赖外部发展力量,充分确保地方的主导权、自主权和收益权;二是发展目的,内生式发展是培育内部发展动力、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三是经济发展趋势,内生式发展是使区域内长期获取持续性经济效益;四是发展结果,内生式发展是促进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发展地方的内生力量,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
2 内生式发展理论视角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存在的发展问题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具有明确空间边界的载体平台,该平台拥有适合某种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特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以所持有的特殊资源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明确体育产业定位与体育文化内涵,拥有多种功能叠加融合的体育功能载体平台。该平台以某种运动休闲产业为平台主导产业,吸引大量的顾客人流并培养忠实的回头客源,形成“体育+”的平台发展模式。从国外较为成功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案例来看,如法国的霞慕尼小镇被誉为“滑雪运动者的天堂”,其最开始是由当地34名向导自发组织向导公司,以登山项目为主导产业,对其进行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由此形成了多元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模式[7]。霞慕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借鉴:一是组织形式,霞慕尼小镇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由当地人进行自主开发,确保当地居民的自主性、主体性以及地方发展的主导权、自主权和收益权。二是发展模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除体现小镇特色的主导体育产业价值链条外,还涉及为之提供保障服务及融合发展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旅游、产品生产等多条协同发展的价值链条,这些价值链条在这一区域空间有序排列,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享顾客群体,共同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更多的是以“外源式”为主,这给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成效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外源式”发展的弊端。
2.1 资金结构缺乏合理性,外部“推力”大于内部“自发力”
充足的资金来源与合理的资金结构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得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障之一。因而投资者和建设企业构成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的主导者,其通过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形成品牌,吸引旅游者和消费者来小镇体验,满足民众体育、休闲和旅游等多元需求[8]。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资金总体投入较大,但外部投资占比基本上在70%以上,有的小镇外部投资甚至超过了90%,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国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是以外部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占比相对较少的模式(表1)。在这种资金模式下,投资者和建设企业忽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自身发展规律,出现“跃进式”发展和“观望式”投资,容易导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危机的产生。其次,外部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时,对于那些为了最大限度地逐利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往往会形成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之名,行房地产、囤地之实,造成小镇资源的浪费。再则,外来投资者与小镇居民之间存在信任矛盾,外来投资者不信任小镇居民具有相关的能力,而小镇居民则不信任外来投资者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而降低小镇居民的参与度和挫伤小镇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表1 部分小镇投资结构情况表
2.2 小镇居民尚未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积极参与力量
目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外源式”发展模式,且大多特色小镇是分布在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特征独特、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乡村与城镇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居民普遍是以务农为主,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自发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意识不强,且缺乏相关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经营管理技能,因此,大多数的当地居民无法参与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当中的,只有少数的会以“个体经营户”的形式参与,如胡陈乡野户外运动小镇、莫干山漫运动小镇、石门极限运动小镇的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小镇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14%、6.77%、7.65%,均不足8%,而百丈时尚体育小镇的这一比例达到12.86%,但是常住人口的基数最小(表2)。总体来说,小镇居民参与程度是不足的,这也导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搭载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的功能缺失。其次,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者在建设之初片面追求速度、政绩,为了发展而发展,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发展,未能使当地居民感受归属感,最终导致“空心化”问题小镇的出现。再者,当地居民涌入大城市中,不仅造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因劳动力的流失而丧失可持续性,还会造成当地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流失。
表2 部分小镇居民从业情况表
2.3 文化元素挖掘不足,小镇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动力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内涵便是体育文化的构建,同时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所在[9]。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体育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体育文化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灵魂。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之初,体育总局下达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主体要制定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传统、体育氛围相结合的产业规划”,即要求对本土文化进行延续与创新,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发展性的动态进程,而非是一蹴而就的。如美国的尤金被称为是“艺术和户外运动的伟大之城”,其原因在于成功挖掘和发挥了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与优势[10]。再如英国的温布尔顿网球小镇成为实现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典范[11]。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经验给我国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来了启发,但是,一些小镇在建设中,盲目效仿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单纯从小镇的基础建设设施、空间布局、资本投入与回收,从而忽视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继承[12]。
3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构建及发展策略
3.1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构建
由内生式发展理论内涵可以得知,内生式发展理论是一种可实现区域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在各个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本文对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内涵进行梳理及对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之后,构建出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由政府职能部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营企业及相关管理机构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居民共同构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单元(图1)。
图1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
3.1.1 政府职能部门: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引领力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引领与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为当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从总体上引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教化当地居民,改变当地居民的传统发展观念,通过教育与培训当地居民为小镇的内生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此外,还要利用政策红利,引导外部资金的流入和吸引高端技术型人才的回流,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式发展注入外部助力。
3.1.2 运营企业及相关管理组织: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主导力量。当地运营企业及相关管理组织是区域内生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主要载体[13],同时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当地企业要对政府的政策进行适度的解读与创新,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为小镇居民提供教育与培训以及就业指导,让更多的小镇居民参与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从而提高小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开发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大众市场,打造出多元化的产业链,形成网格化的发展体系,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此外,通过构建资源集聚和信息共享平台,对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式发展。
3.1.3 当地居民: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积极参与力量。区域的发展最终结果是实现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而人伴随着区域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区域的发展要立足于当地居民,只有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区域建设和发展的自发意识、自主意识,才能实现区域的内生式发展。同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也要立足于当地居民,明确当地居民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当地居民发展意愿,改变他们的发展观念,培养当地居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人才选拔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小镇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当中。
3.1.4 内生式发展模式力量的协同运行。政府职能部门、小镇运营企业及相关管理组织和小镇居民共同构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的内部发展动力,同时也是小镇发展系统的核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并非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要求小镇的内生发展单元及小镇资源进行融合,打造出一个整体,使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小镇运营企业及相关管理组织、小镇居民三者之间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小镇的内生式发展。首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式发展要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力量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要科学利用小镇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要以小镇内的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对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与创新,进而培育出小镇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最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内生式发展并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小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多重目标。
3.2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策略
3.2.1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给予相应的政策保证。当前,我国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给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带来了双面的效益,优势之处在于:自上而下的培育模式可以从总体上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规划设计,把控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劣势之处在于:“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就意味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缺乏灵活性,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小镇,易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为一种固定的“建制镇”模式,成为一个“无特色”小镇。因此,对于推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要从以下三方面落实:①总体把控企业“进入”小镇机制。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在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上,依靠企业的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体育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目标,因此,企业良性运营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职能部门在把控企业“进入”小镇时应注重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全面的审核与监督管理体制,对“进入”小镇的企业进行前期的资格审核和后期的监督管理,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二是要加大给予企业政策红利扶持,发挥政府部门具有激励、促进作用的职能手段,加快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速度。②加强政策红利的供给,政策保障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4]。首先,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阶段和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的差异性,并发挥其在小镇的各个阶段角色功能。其次,政府职能部门要在总体上把控运动休闲特色建设方向,并给予各个地方政府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自主性,落实地方政府培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责任制度。最后,加强体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补偿、加大政府对于体育公共服务中的财政支出,实现城乡之间、中西部地区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利益的均衡性。③教育和培训小镇居民,提升居民自身素质。第一,利用政策红利,吸引高端型人才的回流,并给于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第二,对本地居民进行教育与培训:一方面提升其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调动小镇居民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融入小镇的建设和管理中,为小镇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3.2.2 明确运营管理企业发展方向,落实发展职责。企业和投资者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主导者,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获得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小镇的运营管理企业要明确发展方向,落实发展职责,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完成角色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创造者”转变。企业要改变传统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中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如打造出符合小镇特色的企业文化。②完成功能的转变,由“利益型企业”向“效益型企业”转变。小镇的企业要改变传统企业的利益为先的发展模式,注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如要发挥龙头企业的能力与优势,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与培训,提供就业支持,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2.3 确立小镇居民的参与主体地位,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建设成为一个以体育为核心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小镇,使小镇能服务于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能够解决目前人民群众健身场地不足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15]。从国外的运动休闲特色的建设与发展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小镇在建设和发展中都依靠着当地居民来提供动力,如温布尔顿网球小镇、法国依云小镇、新西兰皇后小镇,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而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小镇居民作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消费者,而小镇居民的发展需求和主动参与给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有机动力系统带来了内在发展动力[16]。因此,积极引导小镇居民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是培养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①小镇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和培养。共同体意识的确立是强化小镇居民责任意识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参与小镇内建设性公共事务可以建立小镇居民共同体意识,如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垃圾回收处理等。通过这些可以使小镇居民产生交流与互动,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意识和自我认同。其次,参与小镇举办的活动赛事,如传统文化节日、赛事、文化教育等活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提升小镇居民的价值认同,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当中。②提升小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准,他们的服务态度和热情程度以及自身形象都关系到小镇的名誉和形象,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能力水准,消费者也可以感受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获取良好的消费体验,因此,要根据小镇发展需要对小镇居民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和培养可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通过网络资源、相关管理机构、志愿者等渠道对小镇居民开展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小镇居民的不同需求,合理开展能力培训,让他们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当中,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要形成专业的培训体系,为日后的长期发展做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
3.2.4 健全利益保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建设和发展中必将会涉及到利益纠纷问题,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首先,需要厘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几大利益主体及其利益诉求。一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各级政府及体育相关职能部门;二是以市场利益为核心的相关企业及管理组织;三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当地居民,属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弱势群体”。其次,构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利益保障机制,进而实现利益共享。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明确界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厘清各自利益主体权利与义务的权限和范围。对以市场利益为核心的相关企业及管理组织,要对其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职责加强法律约束,避免其盲目追逐利益效益而造成不良社会效益。对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当地居民,要制定保障这一“弱势群体”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的平等性,同时确保其拥有获取相应利益的权力。其次,小镇居民要通过网络媒体、教育培训、交流学习等渠道强化“弱势群体”的利益共享意识和维权意识。再则,小镇居民可以通过自营媒体、相关机构等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最后,利用互联网、媒体、政府、企业、小镇居民等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确保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和公平性,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