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嘎子·甲子之年

2022-01-13周永战

河北画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张嘎光耀小兵

文/周永战

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小兵张嘎》,公开发表到今年已经整整一个甲子。

《小兵张嘎》是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浑身嘎气、机智生动的八路军小英雄张嘎,无论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是神奇的战斗生活,以及字里行间充盈着的那些令军小英雄张嘎,无论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是神奇的战斗生活,以及字里行间充盈着的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儿童情趣,都让不同年龄的读者爱不释手。据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小说《小兵张嘎》的发行量已超过千万册,电影《小兵张嘎》发行之广泛,已经无法统计观影的人次。随张嘎》的发行量已超过千万册,电影《小兵张嘎》发行之广泛,已经无法统计观影的人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小兵张嘎》不断以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张嘎― ―这个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嘎小子”,依旧生动鲜活,艺术魅力丝毫未减。

嘎子之父·小兵老徐

拍摄这张照片时,徐光耀已有六年的军龄。 摄于1944年

徐光耀是由一名“红小鬼”逐步成长为一名军旅作家的。他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南疆自卫反击战,荣获国家三级解放勋章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端得起枪,拿得了笔,这在当代作家中是很少见的。

徐光耀,雄县段岗人,生于1925 年,5 岁时母亲去世。所幸父亲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为他苦涩而单调的童年生活抹上了一道亮色。农闲的晚上,父亲会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讲述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父亲的故事都讲完了,就轮到小小的徐光耀借着油灯昏暗的光,给大家念《三侠剑》《精忠岳传》《包公案》《隋唐演义》……久而久之,徐光耀幼小的心灵不仅根植下心向往之的忠勇侠义,也深深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1938 年7 月,只读了4 年初小的徐光耀为了参加八路军,执拗着哭了七天七夜,父亲不得已领他找到驻扎在雄县昝岗的120 师359 旅特务营,徐光耀如愿加入抗日队伍。那年他才13 岁,和后来他笔下创作出的“小嘎子”一样的年龄。

小小的个子,抬桌子还要踮着脚尖才能让桌子腿离地的徐光耀,入伍第四天就随部队开拔,天天行走七八十里,走不动了就抓着马尾巴,后来踉踉跄跄让马拖着走的徐光耀被连长抱上了马背。就这样,他咬紧牙关坚持着,走着走着,一个活泼坚定的八路军小战士慢慢地成长起来了。同年,徐光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 年,徐光耀调到冀中军区警备旅锄奸科当文书。警备旅政委旷伏兆非常喜欢和信任这个能文能武的“小鬼”。

1942 年春季,敌人集中兵力对冀中开始五一大“扫荡”。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一时间冀中大平原“无村不戴孝,到处是尸骨”,用徐光耀的说法就是“敌人把冀中剁成饺子馅了”。八路军不得不脱下军装,换上老百姓的衣裳,隐身于群众之中继续战斗。一天傍晚,旷伏兆交给17 岁的徐光耀和宣传科干事何作涛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让他俩把被敌人打散了的深南县大队的人员和机枪找回来,恢复深南县大队的建制。这是在敌人密布的死亡巨网中去寻找残存的火种。17 岁的徐光耀和23 岁的何作涛没有半点犹豫,夜幕降临后像影子一般隐没于青纱帐中。他们不负首长所望,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找回12 名战士和那挺机枪,并和他们一起战斗,成为留在冀中“坚持环境”的抗日游击队。

徐光耀(右)与宁晋县大队四区小队队长高常在(左) 摄于1943年冬

“清剿”反“清剿”,“突围”再“突围”,百余次的喋血拼杀与冒死突围,终日滚在刺刀尖上的历练使徐光耀成长为一名有着崇高革命信念,却又不失个人心中梦想的坚定战士。

跟随部队行军打仗的徐光耀,一本四角号码字典始终随身不离,慢慢地还有了二十来本藏书,有《聊斋》《西游记》《老残游记》,更有鲁迅、茅盾、叶绍钧、冰心、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他利用战斗空隙写的一些战地通讯、歌词、快板不断刊登在根据地的报刊上,竟也渐渐有了些名气。

1946 年3 月,徐光耀调任政治部宣传科摄影记者,后到前线剧社任创作组副组长。1947 年1 月,徐光耀奋力争取,不惜放弃营级职务,以战士身份插班进入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大的前身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大是人民大学的前身)文学系学习。在这里,他得到了陈企霞、萧殷、沙可夫、艾青、于力、蔡其矫、严辰等一批名家的悉心指导。学习期间,徐光耀因为小说《周玉章》写得好,获一大功,又因学习优秀再获一小功,这在文学系独一无二。毕业典礼上,大家推举徐光耀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进行发言,还获得了留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随着解放战争的步步深入,徐光耀离开联大,调往由杨成武任司令员的华北三兵团(后为20 兵团)编辑《战场快报》。尽管联大的学习时间仅一年多,却给徐光耀一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9 年6 月底徐光耀随部队驻防天津,请假专心创作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徐光耀搜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买了八张白报纸,一瓶墨水,剩余的零票买了几颗糖球,赌气似地一下全填进嘴里。花得一分不剩,就是为了断了逛街的念想,塌下心来闭门写作。他把开笔搞得很有仪式感,剃头刮脸,将老首长、冀中六分区司令员王先臣烈士的遗像郑重地挂在墙上。战火纷飞的场面,一个个战友的音容笑貌都浮现在了脑海里、涌现在了眼前。44 天的封闭写作,他完成了《平原烈火》的初稿。徐光耀形容这次写作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很多时候都是流着泪在写作。

在华北联大上学时的老师陈企霞对他的初稿进行了认真地指导。徐光耀把稿子修改了一遍,并应陈企霞之邀进京对稿子进行最后的修改。陈企霞拉来厂民(严辰)、秦兆阳等几位作家、诗人给小说起书名,最后选用了秦兆阳起的《平原烈火》。同时抽取了小说的两个章节取名《周铁汉》,发表在1950 年第一卷第四期《人民文学》上,并配以介绍文章和评论。

1950 年6 月《平原烈火》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平原烈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开风气之先,好多学校都请徐光耀去作报告、讲创作经验。1951 年3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徐光耀的《平原烈火》。

1950 年10 月,徐光耀先期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并参与筹备。中央文研所是鲁迅文学院的前身,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新中国培养作家的“黄埔军校”,首任所长丁玲、副所长张天翼。转年1 月8 日,中央文研所正式开学,郭沫若、茅盾、周扬、沙可夫等文化界领导、名流亲临开学典礼现场,徐光耀作为研究员(学员)代表发言。

在文研所徐光耀深得丁玲赏识,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秘鲁著名诗人聂鲁达等拜访丁玲时,徐光耀都到场作陪。那个时期有一个说法:部队有个徐光耀,地方有个陈登科,女作家有个李纳,这三人是丁玲最喜欢的,也最寄予期望的。

1951 年10 月22 日至12 月23 日,徐光耀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苏联。代表团团长是冯雪峰,副团长是曹靖华、陈荒煤,陈企霞任秘书长,团员有孙犁、魏巍、康濯、李季、柳青、胡可等,在16 人的代表团里徐光耀是年龄最小的文坛“新秀”。

1952 年春天,徐光耀主动向文研所所长丁玲申请入朝。在朝鲜战场的8 个月中,徐光耀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坚持在战斗最前沿采访,经历了几十次战斗。

1953 年3 月加入全国文协,4 月从文研所毕业,徐光耀在文学上迅速地完成了脱胎换骨。

1956 年1 月6 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成立创作室,徐光耀是骨干成员。不久他与同一创作室的胡可、杜烽共同分配到了大耳胡同一个独院居住。成了专业作家,又有了一个安定的住所,此时的徐光耀正在编织一个宏大的文学梦。他写完了《奔流的大清河》,同时还在进行着另外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准备,一部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十分区政委旷伏兆为原型的《将军向我们走来》,另一部是选取抗战时期家乡雄县米家务一带开展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地道战为素材的《地道战》。

世事难料。徐光耀因丁玲、陈企霞的牵连,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梦想戛然而止。

在迷茫、彷徨、绝望中,一个孩子救了徐光耀,这个孩子就是“小兵张嘎”。《小兵张嘎》的创作让徐光耀在绝望中又活了过来,并以此获得了“小兵张嘎之父”的殊荣。

小兵张嘎·成长记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家铁凝曾说:“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战文学中醒目的存在。”毋庸置疑,是《小兵张嘎》奠定了徐光耀在中国抗战文学史的地位。但人们可能想象不到《小兵张嘎》的诞生背景。

1957 年,徐光耀的两位文学上的导师丁玲、陈企霞被打成了“丁、陈反党集团”,受到牵连的徐光耀开始遭受无休无止的批斗。13 岁参加八路军、当年就入党的徐光耀,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个中的缘由,解不开这个疙瘩。

批斗会上,画家黄胄发言与众不同,对徐光耀颇含同情。会后,黄胄硬拉着徐光耀到琉璃厂看画,赏画。黄胄不厌其烦地讲解,还撺掇徐光耀买了一幅齐白石的《群虾》。回到家里,看着一群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的小生命,徐光耀立刻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心灵有了一点寄托。

徐光耀不愿对命运屈服,他要证明自己,于是依据心理学所提示的方法,集中精力,转移方向。转向哪里?他想起了瞪眼虎,就是在《平原烈火》小说中没有展开深入描写的那个八路军小战士。早在1947 年在华北联大时,徐光耀就以赵县县大队的两名外号叫“瞪眼虎”和“希特勒”的英勇小战士为原型,写了短篇小说《瞪眼虎》,只是因为笔力稚嫩,没有发表。后来徐光耀把“瞪眼虎”写进了《平原烈火》,但篇幅所限,没能展开。多年来,写好“瞪眼虎”一直是他的心愿,现在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1958 年1 月23 日在北京大耳胡同15 号东厢房里,徐光耀开始动笔写《小兵张嘎》,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小兵张嘎》小说和剧本的写作。小嘎子写活了,徐光耀的心也活了,他们相互成全了彼此。

《小兵张嘎》首发刊物

1958 年9 月25 日徐光耀被开除党籍、军职,下放到保定农场劳动改造。一年后,徐光耀摘掉了右派帽子,被分配到保定文联工作。1961 年秋天,《河北文学》的编辑张庆田来保定组稿遇到徐光耀,询问他能否给《河北文学》写点稿子,徐光耀问:“我有稿子您敢发吗?”张庆田说:“我敢向你约稿,我就敢发!”于是徐光耀把《小兵张嘎》小说的稿子交给了张庆田。张庆田没有耽搁,很快就把《小兵张嘎》发表在了《河北文学》1961 年11-12 月(第6-7期)合刊上。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小嘎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读者欢迎。

1962 年5 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小兵张嘎》单行本。仅仅三个月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开始重印、再版《小兵张嘎》。。

出版单行本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出版社认为小说中关于嘎子和玉英的描写有些不真实,觉得这种少男少女的朦胧的爱不可能在战争年代发生。但徐光耀坚决主张保留,他认为那只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是对美的追求,是1939 年冀中洪水泛滥时,在残酷的战争间隙,徐光耀住在一户康姓人家的一段真实经历。后来徐光耀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忘不死的河》,回忆这段美好而温馨的生活经历。

单行本出版的同时,《北京晚报》从5 月到7 月对《小兵张嘎》进行了连载。《小兵张嘎》的电影文学剧本也发表在了《电影创作》杂志1962 年第6 期上;1964 年6 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剧本的单行本。

《小兵张嘎》最早的版本,由林锴作封面、插图。还先后出版发行了阿拉伯文、英文、德文、泰文、印地语等十几种外文版本。

《小兵张嘎》部分版本

1963 年12 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胡映西改编、张品操绘画的《小兵张嘎》连环画,这个版本成了《小兵张嘎》连环画发行量最大的版本。徐光耀认为这是最为忠实于原作的版本。

《小兵张嘎》成为抗战儿童文学的经典,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疑是连环画绝好的素材,1963 年12 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胡映西改编、张品操绘画的《小兵张嘎》连环画,这个版本成了《小兵张嘎》连环画发行量最大的版本。此后,河北、辽宁、江苏等地都先后出版了《小兵张嘎》连环画,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电影版连环画《小兵张嘎》。《小兵张嘎》连环画成为了那个时代小读者们争相购买的畅销书。到了新时期,《小兵张嘎》热度依然不减,出自名家之手的连环画出版印刷样式更加丰富。在同类题材的连环画中,《小兵张嘎》肯定位列三甲。

在小说发表后,徐光耀把《小兵张嘎》的剧本寄给了著名导演崔嵬。在华北联合大学时徐光耀和崔嵬有师生之谊,又曾共事过一段时间,亦师亦友。崔嵬知道徐光耀小说写得好,不知徐光耀还写剧本,也就没把剧本放到心里。北影导演欧阳红樱看到了小说《小兵张嘎》,被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于是到保定找到徐光耀,要把《小兵张嘎》改编成电影。徐光耀告诉欧阳红樱,剧本已交给了崔嵬。

刊登于《大众电影》1963 年11 期封底的《小兵张嘎》剧照

徐光耀抄录当年自己有关《张嘎》的日记

当时有个特殊的背景,即苏联儿童片《伊万的童年》——一部描写一名在战火和死亡中穿梭的小小侦察兵的战争故事片,刚刚获得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北京电影制片厂正欲拍一部儿童片与之一较高下。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小兵张嘎》成了最佳选择。北影厂长汪洋担心欧阳红樱对《小兵张嘎》当时所处的历史与自然环境不熟悉把握不准,就又找到抗战时期曾在冀中生活和战斗过的崔嵬,决定由崔嵬、欧阳红樱二人合拍。可《小兵张嘎》剧本找不到了,最后几经周折才在著名电影演员于蓝(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的扮演者)那里找到了被悉心保存的剧本,这也是于蓝和《小兵张嘎》结缘的开始。

1963 年春天,北影厂邀请徐光耀住进北影招待所,专心修改剧本。这已是徐光耀第二次受邀进京修改作品了。

在挑选饰演张嘎子的演员时,剧组遇到了难题。摄制组深受第一版小说《小兵张嘎》封面作者林锴绘制的嘎子形象的影响,“按图索骥”,选来了百八十个虎头虎脑的孩子,结果导演崔嵬都嫌长得太“俊”,他坚持张嘎子除了虎头虎脑,更应该有一股子“嘎”劲儿。当于蓝听说崔嵬选“小嘎子”遇到了难题时,便向他推荐了自己延安时期的一位战友的孩子安吉斯。于蓝拿给崔嵬一张安吉斯的照片,浓浓的眉毛、一脸嘎相的安吉斯,一眼就被崔巍相中了。崔嵬当即拍板:就是他了!马上派人从呼和浩特把安吉斯接到了北京。

导演崔巍与剧组成员们

《小兵张嘎》剧组合影

20 集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2004 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63 年6 月,《小兵张嘎》在外景地白洋淀岸边的梁沟村开拍。不想那年白洋淀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白洋淀及周边地区一片泽国,摄制组几易外景地,考虑到演员的安全,最后改在附近的水乡霸州胜芳镇和北京颐和园进行拍摄。毫无表演功底的安吉斯,在崔嵬的指导下,还真演活了那个古灵精怪的小嘎子。

电影《小兵张嘎》同年底在全国公映,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久映不衰。1964 年1 月6 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革命熔炉铸英雄——看电影〈小兵张嘎〉》,对这部电影尤其是里面刻画的几个人物予以高度评价。电影《小兵张嘎》的拷贝很快就到了古巴、缅甸等国家。电影对《小兵张嘎》的再创作,使“小嘎子”的视觉形象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进入新世纪,《小兵张嘎》又经历了几次大型再创作。

一次是《小兵张嘎》被改编成了20 集电视连续剧,于2004 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主演是徐光耀的小老乡、雄县籍演员谢孟伟。电视剧对原著做了较大改动,拉长了故事,增加了许多人物和情节,受到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大制作动画片《小兵张嘎》2005 年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

另一次是《小兵张嘎》被拍成了动画片。动画片《小兵张嘎》是中国动漫史上的一次大制作,拍摄历时六年,剧本经过18 次修改,绘制了15 万张画稿,总投资1200 万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省市的多家动画公司600 多人参与制作。后期声音合成时,于蓝、郑洞天、姜昆、黄磊、李琦等演艺界名人凭着对“嘎子”的深厚情结,义务配音分文不取。

由崔永元担当制作的《电影传奇》系列节目也对《小兵张嘎》电影进行了回顾,再一次唤起了广大影迷的集体记忆。

这部大制作动画片取材《小兵张嘎》,于蓝依然功不可没。导演孙立军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早在1999 年他就萌发了拍摄一部原创写实动画片的念头,希望这部片子既可以给孩子看,也可以给大人看,但苦于找不着合适的题材。于蓝对孙立军说,将经典电影用现在的眼光和手法再挖掘,如果说能够影响三代人的经典,非《小兵张嘎》莫属。于蓝的一句话,使他茅塞顿开。孙立军旋即去“游说”投资人,他告诉投资人:这是一部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孙子、孙女,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儿子、女儿,三代人一起看的电影。当然,孙立军和投资方看重的还是《小兵张嘎》有好故事,有好精神,具有幽默、童趣、夸张、戏剧性的突出特点。这部动画片2005 年上映,拿下了当年的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

近年,由河北精英集团精心打造的多媒体儿童舞台剧《小兵张嘎》又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将这部经典呈现在了大家面前。2016 年首演以来,无论是赴京演出,还是到嘎子家乡白洋淀演出,都大获成功。

此外,《小兵张嘎》还被改编成了河北梆子、皮影戏、木偶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类别的舞台上,发挥着传播红色经典、赓续革命传统的巨大作用。

嘎子图·漫画漫说

初次看到白洋淀画家朱志齐关于嘎子的画作,徐光耀有说不出的喜欢,禁不住提笔在这些画作上即兴题写诙谐幽默的打油诗。

看过朱志齐的画作,徐光耀专门给朱志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收到您的张嘎画作极为高兴,也极为赞佩,我一时不知高低,乱在贵作上涂些打油劣作,甚感歉意,望多原谅、指正。我们是神交,以后的日子还长,更有向您学习之日。我们是老乡,不说假话,祝愉快安好。”

在《小兵张嘎》众多的艺术形式中,白洋淀画家朱志齐的水墨漫画《嘎子图》显得与众不同。

2019 年春天,石家庄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受徐光耀委托来到白洋淀文化苑,就在文化苑修建徐光耀文学馆事宜进行沟通协商。白洋淀文化苑董事长袁大炳请来了几位安新县当地的文化名人参加座谈,其中就有朱志齐。

朱志齐诗、书、画、印俱佳,尤以治印为绝,一石在手,举刀便刻,俄顷成印,令人称叹。近几年朱志齐主攻水墨漫画,其“画配诗”在当地坊间、微信上流传甚广,不少作品被刊发在报刊杂志上。

看到《徐老观阵图》,著名画家韩羽极为赞赏,并做打油诗一首:“兵家不厌诈,制胜以出奇。动手又动口,主谋是老徐。”点出画面之意,妙趣横生,徐光耀亲笔录于画上。

座谈会上,话题自然涉及到了《小兵张嘎》。朱志齐发言时随口说起了小说原著中嘎子给奶奶说的那句绕口令:“一条长虫转砖堆,转了砖堆钻砖堆。”这让长期研究徐光耀作品的殷杰颇感惊奇。“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这样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人们能随口说出来不足为奇,而对这段绕口令能脱口而出的还真没几个。朱志齐告诉殷杰,自己不但熟读《小兵张嘎》原著,还画过小兵张嘎的水墨漫画呢。说着,朱志齐将保存在手机里的漫画图片一一展示给大家,对书画收藏涉足较深的殷杰为朱志齐的画拍手称赞,同时向朱志齐提议:“把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也画入画面,岂不更有意思?”

回石家庄后,殷杰将座谈会情况向徐光耀作了汇报,还特别提到了安新县有一位画家在用水墨画小兵张嘎题材的漫画。不久,朱志齐将自己画的“小兵张嘎”四条屏寄给徐光耀,请先生指正。徐光耀对其画作大为赞赏,乘兴在小兵张嘎水墨漫画四条屏上分别题诗、签名、钤印,还给朱志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收到您的张嘎画作极为高兴,也极为赞佩,我一时不知高低,乱在贵作上涂些打油劣作,甚感歉意,望多原谅、指正。我们是神交,以后的日子还长,更有向您学习之日。我们是老乡,不说假话,祝愉快安好。”

此后,朱志齐陆续画出了《徐光耀先生漫像》《嘎子写活图》《徐老观阵图》《嘎子堵烟囱图》等精彩水墨漫画,徐光耀将这些画作统称为《嘎子图》。

这些《嘎子图》最大的亮点是大大突破了原有思维定式,让徐光耀出现在了画境中。徐光耀与其笔下的人物不是单纯地“同台”亮相,而是现身说法,给嘎子们想办法、出主意,一老一少淘气着、快乐着。每一幅画作都出人意料地进行了“时空错位”,却又都在情理之中,不违和不突兀,妙趣横生。

给徐光耀画过像的不乏大家,如丁聪、史国良、韩羽等,但朱志齐所画漫像,不但得其神,更富想象力。在徐光耀的肯定与鼓励下,以“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与小兵张嘎”为题材的系列水墨漫画创作画稿源源不断地送到徐光耀的面前,不光徐光耀观后拍案叫绝,徐光耀夫人申芸看过画作也赞不绝口。

水乡嘎子被写活 抢过钢笔跳下桌

老罗车子路边摆 嘎子以为汉奸来撅个枣枝扎漏气 都是老徐巧安排

担心有人再上房 胖墩天天来站岗

嘎子打仗负了伤 只能趴着不能躺

嘎子上房堵烟囱 有人偷偷递柴禾

嘎子得了一把枪 不想上缴想私藏正愁不知往哪放 徐老主动来帮忙

徐光耀观看画作欣喜之余作《读朱志齐画〈嘎子图〉》 一札,赠朱志齐。文中写道:“志齐兄本是奇人。今读其新作《嘎子图》,益发证明了他的奇才。‘嘎子’虽然生长有年,现在更长大了。试看《观阵图》《嘎子堵烟囱》及其他诸幅,直如酷暑天啖一井拔西瓜,清凉醒脾,调人肺腑。嘎子嘎声嘎相,变化之多,犹如大圣孙悟空,使人忍俊不禁、掩口哑笑,实为独出心裁之作。画中敝人老徐,品相忠厚,老有少心,虽属插科打诨,常生作戏发噱之妙,应是缺少不得的。特诵顺口溜一首,以增颂奇之力:志齐本称奇,嘎相变化稠。好比饮醇酒,一醉解千愁。”

嘎子之父徐光耀与《嘎子图》作者朱志齐(右)

2021 年6 月,著名画家史国良携北京电视台摄制组来河北拍摄专题片《你好,小兵张嘎》。史国良和徐光耀算是忘年之交,1980 年前后他曾和恩师黄胄一同为1981 年版 《小兵张嘎》做彩色封面和插图,史国良还曾为徐光耀画过肖像。这次做节目,史国良先到石家庄探访徐光耀,第二天到白洋淀,寻访当年电影《小兵张嘎》的拍摄地。当史国良看到朱志齐所作《嘎子图》系列水墨漫画时,不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你好,小兵张嘎》专题片中展示了好几幅《嘎子图》系列水墨漫画。

目前,朱志齐的《嘎子图》系列水墨漫画已画了100 余幅,均被石家庄小兵张嘎博物馆收藏。这些堪称“另类”的小兵张嘎题材画作,充满着白洋淀人民对小兵张嘎、对小兵张嘎之父的浓情厚意。

嘎子·生命之树常青

1970 年代末期,徐光耀的政治生命和个人生活恢复了正常和安稳,他又拿起了笔,陆续发表了《望日莲》(后拍成电影) 《“心理学家”的失算》 《“二龙堂”看戏》等许多小说。

1983 年,徐光耀走上领导岗位,任河北文联党组书记,1986 年当选河北文联主席,这一时期徐光耀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培养、提携、推介了包括铁凝、莫言、贾大山等在内的一大批青年作家。

2000 年,徐光耀将自己关进太行山脚下一处废弃的农家小院,心无旁骛地专心写作《昨夜西风凋碧树》,这是徐光耀冷峻思考后的警醒。2001 年,这部散文集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2 月一版一印,铁扬设计封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年12 月一版一印。

《徐光耀日记》10 卷本,2015 年7 月一版一印,是徐光耀最真实的一段人生经历。

2019 年7 月,94 岁的徐光耀亲临设立在白洋淀文化苑内的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现场。

2015 年7 月,10 卷本《徐光耀日记》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学理论界称“徐光耀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及其日记的成就,将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册”。

2018 年盛夏,徐光耀回到家乡,重游白洋淀,亲临嘎子村。他感谢乡亲们还记得小嘎子,并激动地挥毫题词:白洋淀风光好,英雄多,到处都有嘎子哥!

2019 年7 月18 日,设立在白洋淀文化苑嘎子村内的徐光耀文学馆隆重开馆。人们徜徉在不大的、却存有几百件珍贵藏品和老照片的文学馆里,体味着一个穿越过那么多人生风暴的作家的分量,体味着他正义、良知和“体完神清”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在提醒着今天的人们“收敛起一己的小悲欢,扩展胸怀去凝望满世间的山高水长”。

猜你喜欢

张嘎光耀小兵
唤醒,赋能,共生:走向自觉的整本书阅读——以革命题材类文学作品《小兵张嘎》的教学为例
欢乐小兵将
欢乐小兵将
欢乐小兵将
湘籍建党先驱的历史贡献光耀千秋
抗日的洗礼
张文华
家长会
欢乐春节让陕西文化光耀海外
小兵张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