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相关问题对策研究
——基于全国23所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

2022-01-13杨伟吉马高峰王丽杨伟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师资队伍中医药

杨伟吉 马高峰 王丽 杨伟伟*

325200温州理工学院(杨伟伟)

学科,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围绕知识建立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从现代大学研究的知识范畴来定义学科,即大学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将知识领域进行分类、归整、建设。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其建设水平直接反映高校的办学力量和综合实力,既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争创“双一流”建设的主要途径,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提高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学科建设现状

随着《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相继出台,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针对目前国内高校中医药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设规划意见,构建符合高等院校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的建设体系,可以提升中医药学科水平,促进我国中医药学科发展,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质量[1]。

截至2019年,中国中医药普通高等学校共有44所。其中,大学24所、学院1所、独立学院8所、高等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2]。本研究调研23所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成果等,见表1。结果显示,我国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的中医药学科建设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些的成效,在校生人数均超1万人,本科专业设置数均大于12个,拥有一定数量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类型多、范围广,近一半院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9个,涉及6所高校;师资队伍资源丰厚,少数院校拥有长江学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教学名师等优质师资,提高了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超50%院校拥有国家教学成果奖,说明已积累了符合当地学科特色的中医药学科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表1 23所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学科现状调查表

2 中医药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地域间学科发展差距过大 中医药学科的整体发展,东部优于中部、西部。中医、中药学科培育和人才培养不均衡,中医学的投入及建设力度强于中药学,存在以中医学为主、中药学为辅的发展现状。

2.2 发展规模与综合实力不匹配 各院校拥有一定规模的在校生数量,基本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路径,但规模与综合实力不匹配,部分院校虽然发展规模大,但较同等甚至较小规模院校发展滞后,院校之间综合实力有差距。

2.3 重点学科培育和建设力度不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数量多、类型丰富、涉及范围较广,与医院临床学科发展有密切关系。国家级重点学科与高等院校的中医药学科发展密切相关,仅11个院校拥有,建设数量较少。二级学科均数为3个,学科方向少、研究范围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和建设力度不足。

2.4 缺乏拔尖师资队伍 院校间师资差异较大,仅少数院校拥有长江学者、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院校之间师资队伍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构建体系尚未完善,拔尖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成效不明显。

2.5 教育教学成效不显著 各院校简介显示均有稳定的教师队伍,部分院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但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优质课程等数量极少。各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和教育教学建设力度不足的现象,创新机制不显著,中医药学科与“新医科”背景下的多学科有机融合不够,存在盲目照搬国外教学模式,通过传统“教-学-研”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1],成效不显著。

2.6 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查阅文献发现,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制度,也缺乏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国家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3],但尚未制定符合国情,且具有指导性意见的中医药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体系。由于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起步晚,研究内容宽泛、复杂而独特,导致定位不准确、基础薄弱,导致进入缺乏科学、可持续的制度体系困境。

3 完善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对策探讨

3.1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缩小差距 政府应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部分政策、资源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各地政府明确把握本区域的建设目标,找到突破点,紧抓住特色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各院校应梳理、分析出“卡脖子”的问题,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打破壁垒,形成各高校联动机制,共谋发展,缩小差距。

3.2 完善中医药学科制度建设 各级政府应制定根据本区域中医药特色制定相应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目前,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弱化了各校指标的数量,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4]和坚决破除“五唯”顽疾的评价思路,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各院校应根据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学科特长,围绕中医药学科,凝练学科方向,融合学科交叉,以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以科学合理的学科队伍建设作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武器[1],制定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学科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体现资源优化和重点成果转化应用,发挥“裙带效应”,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又相互独立的学科群。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服务效应,从战略目标、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等方面着手,寻找发展突破口。比如,立足国家重大战略目标,通过社会需求报告来了解行业需求,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了解最新学术前沿,使中医药学科发展处于动态管理,推进中医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应进一步梳理现有师资队伍情况,着力培养现有的优秀教师。其次,还要大力引进年轻学术骨干,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5],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最后,实施分类培养和考核,巩固、更新学校教师业务能力和业绩水平,着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得出人才、引得来人才、用得来人才和留得住人才[6]。

3.4 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根据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优化整合现有的中医药学科;其次,要提升生源质量,适当扩大中医药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加强学位授权点的建设、监督和评估力度;最后,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培养,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订单式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继续实施分层分类,持续加强西部地区的中医药发展扶持力度,在“健康中国”和“新医科”背景下,接轨“一带一路”,寻找国际发展舞台的突破口。

3.5 加强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促发展 首先,要加强中医药学科支撑平台建设,将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建成、建强。在资源方面,加快实现圈内资源共享、圈外资源共用的生态圈。其次,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成果转换和应用。高校应立足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根本任务,基于中医药创新思路,进行一流原创性研究,摒弃重复、低效率的研究。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为目标,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等为导向,以科研前卫、交叉融合、内容深入新为原则[7],结合学校目标发展定位,进行中医药学科的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校院联合、校校协同等方式,形成“平台合作-地方特色-社会需求-同谋发展”的渠道,积极推进拓宽成果转换路径,提升转化率,使科研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3.6 融合“互联网+”和“数字中医”,挖掘发展新路径 各院校应顺应时代变化及需求,寻找“互联网+”和“数字中医”[8]突破口,构建数字中医新模式,打造“大健康” “大数据”的便捷、良好医疗环境。建立重要网络共享服务平台,方便高校了解行业需求以及学科前沿学生就业方向,同时也方便社会了解中医药研究动态和发展进程,从而挖掘新发展新途径,从而推动整体发展。

4 小结

基于中医药学科和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23所中医药院校的办学规模、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成果建设现状,以建设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优化中医药学科建设体系和“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为契机,提出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传承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师资队伍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加强内涵建设,推动泌尿外科重点学科发展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