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区集群内多元主体互嵌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13张蕊
张 蕊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四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加快数字创意产业与文教、旅游、智慧农业等多领域融合,这充分说明传统的、以单一主体为中心的、线状或链状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已成为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重构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数字媒体产业需要的是艺术人文底蕴、数字信息技术与市场化思维融会贯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数字媒体学科和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然而根据《2019年度中国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白皮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我国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超过200所,而数字媒体人才缺口却达到每年15万人左右。这充分说明,许多高校并未将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多元主体(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纳入该地区集群发展的整体框架中,未能考虑到地区集群中各要素之间的角色定位、内在运作规律、协同度及影响因素,导致“创新为魂、技术为骨、艺术为筋、实践为根、市场为基、应用为本”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打开。事实上,地区集群内部知识交换转换、资源整合、交互学习及价值集聚的机理,应作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地区集群内多元主体互嵌的内在机理分析
1.地区集群内多元主体互嵌的利益相关者
(1)政府——整体规划与宏观协调者
任何一个地区集群的建设、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市场调节和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在地区集群整体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中,政府需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引导、整合单一分散“小集群”;创建并不断完善规范有序、创新包容、合理可行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实现地区多元主体发展的协调与平衡,保护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调动多元主体创新积极性,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
(2)企业——利益创造主体与成果转化者
企业是将地区集群内各种创新要素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作为地区集群的利益创造主体,通过多元主体互嵌,将高校与研究机构提供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完成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变现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且要为利益创造和成果转化承担主要风险。多元互嵌的好处在于,使得集群内企业之间具有竞合相长性,在某一领域具备比较优势,如市场洞察更精准、差异化特色更明显、技术与人才更先进的企业,可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在博弈中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合开拓市场、共同承担风险。
(3)高校与研究机构——知识与人力资源提供者
高校与研究机构在智力资源提供方面具有极大相似性,同时具备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培养输送人才、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职能。尤其是地方高校,大部分由省级政府投资而建成,由地方政府管理及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唇齿相依、共生共荣。相较于中央级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能够更好地将已有的学科资源与人力资源融合,与地区集群多元主体建立长期稳定、水土相服的互嵌关系。
(4)中介机构——信息交换与利益调节者
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为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转化/交易、人才培训、知识产权认证、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信用担保等服务的非营利或营利性机构。虽不直接参与生产和创造,但由于拥有海量信息、资源和专业化服务,是地区集群其他主体进行信息交换、意向沟通和利益协调的桥梁。
2.地区集群内多元主体互嵌基本原则
地区集群内多元主体(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作为“互嵌”对象,通过资源、关系链接、运行机制、利益绩效的交互渗透,若想在认知、资源、组织、结构、人际、利益等方面展开深度融合、互相嵌入,必然要遵循“互利共赢、资源互补、风险共担、人才共培”的原则才能得以实现。首先,集群内多元主体由于各自的职能定位,在互嵌过程中必然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如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直接创造者,较之其他主体具有压倒性优势;而高校和研究机构则在非经济利益(知识产权、论文项目、科研专利等)方面具有更多决定权,因此需要在互嵌之前做好统筹分配,通过签订合同、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共同管理技术成果及第三方监督等方式,达成互利共赢关系;其次,地区集群内多元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资源势差,如企业在生产、资金和人脉等方面具有核心优势,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智力、研发和人才等方面更胜一筹,中介机构兼有之,而政府需对地方整体资源总量和结构进行科学评估,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和经济特征,鼓励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各主体之间资源互补;再次,地区集群内各主体应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将不善于规避的风险分散给集群其他主体,并为合作伙伴主动承担自身擅长解决的风险。最后,地区集群各主体应将自有人才使用从独有向共享转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基于多元主体互嵌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基于多元主体互嵌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路径,实质是充分发挥高校在一定区域内知识中心的作用,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在维度上进行重构,把单维度的教学扩展为数字媒体专业与集群内部各主体在认知、资源、组织、结构、人际、利益等维度的互嵌;把数字媒体专业转化为提升当地集群创新水平的动力源,可大幅度促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地区集群多元主体之间的匹配程度,更好地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切合岗位要求、具备专业素养的数字媒体人才。其具体路径如下: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互嵌
充分了解地区集群多元主体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让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各主体之间的需求互嵌。首先,人才培养的核心利益要与其他主体利益吻合,有共同目标和价值导向;其次,在利益诉求实现过程中,人才培养与其他主体能够彼此依赖、相互制约、荣辱与共,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2.专任教师与社会导师互嵌
指地区集群内各主体相互嵌入,组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社会导师为辅助的多元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满足学生发展和多元主体利益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任教师除了保证校内教学的主要任务之外,还可以挂靠企事业单位,参与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等,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社会导师可由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投资人等担任,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论坛、项目指导、竞赛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创意产业在本地的发展情况,增加院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黏性。
3.课程设置与项目任务互嵌
改变传统的、按时间递进的“通识课+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或科研任务,与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互嵌”,还可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多元知识结构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强化及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企业也可通过这种模式挖掘和储备人才,增强企业发展驱动力。如将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与当地文创及数字科技互嵌,搭建促进文创研发的创客空间平台、满足地方需求的电商互动平台等,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集群内知识中心的作用。以数字媒体服务为载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工具,让创新集群各主体在知识与技术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过程中基于自身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实现互嵌效应。
4.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要素互嵌
通过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建立汇集了集群内各主体信息、渠道、人才需求等资源的“云平台”。充分利用各主体的实践条件、技术优势、管理队伍等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要素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有利于推动社会资源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合理配置和流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地方高校的服务宗旨。如协调集群内多元主体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同建设数字媒体产业园区,孵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数字创意产品等。
5.培养过程与生产流程互嵌
将培养过程与数字媒体类产品初创、研发、生产、推广等各个环节“互嵌”,通过任务定制化、服务分解化、交流社群化等方式,形成“教、学、做、创、评”一体化的可持续机制。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与地方联系便利且紧密的有利条件,深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重点院校难为也不愿为的“三农”服务领域重点作为,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推广、流量扶贫、三农文创互嵌。
6.教学评价与社会评价互嵌
一是校内与校外评价主体互嵌,二是课堂理论知识评价与课外实操应用评价内容互嵌。其中,过程性评定可包括资料准备、创意方案完成度、创意新颖度、团队合作能力、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方案汇报表达能力和评鉴能力等。终极性评定主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陈述创作思路、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多元评价主体从作品展示和创意方案答辩两方面进行评分。大赛获奖可作为成绩评定的加分项目,根据获奖级别可加5%至10%的分数。互嵌式评价应体现多主体、多层级、多方式原则,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进行评价,集中体现多主体参与性。(如下表)
三、结论
综上,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应与我国创新型社会大背景结合,把数字媒体专业视为地区集群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才培养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整合起来加以研究,尤其是它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多重复杂要素之间的互嵌关系,充分整合平台、渠道、设计和技术上的全领域资源,使人才培养既融合地区多元主体的参与,同时也服务于地区多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