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性非遗课程的美育实践探究
2022-01-13戴彦勋
戴彦勋
保护非遗是世界性课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我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至今已取得巨大成绩。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以来,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保护制度,使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而在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背景下,非遗进校园亦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发展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非遗文化不仅是落实五育并举的载体,还是实现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有助于将非物质文明中蘊藏着的伟大价值和美学意义真正地揭示出来,普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与之相对应,地方非遗文化就是最好的美育素材,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人文性、历史性、创造性。地方优秀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创新性地进行开发与利用,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我校提出“尚美点亮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求真、崇善、尚美的时代新人,让儿童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建校至今,一直探索“尚美教育”品牌,将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十年来坚持以“百年旱木龙”非遗项目作为课程创新的重要载体,开发整合性非遗课程,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成为我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打造办学特色品牌的一个重要板块。
一、核心概念
整合性非遗课程,是以学科课程统整的方式系统构建非遗课程,依托思想、知识、经验、财物和人力等资源要素,以环境熏陶、活动探究、成果展示、展示评价为实施构架,通过项目式学习,达到提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课程样态。
整合性非遗课程有三个特点:一是整合性,即学科整合,“百年旱木龙”课程是将剪纸、泥塑、童谣、音乐、舞蹈、研创等多个学科整合,围绕旱木龙这个大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二是体验性,本课程以审美体验活动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沉浸在真实的情境氛围中学习和探究;三是探究性,通过参阅文献、参观采访、艺术表现、活动展演等方式,探索非遗文化的历史、人文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发展,从中找到美育的规律,丰富对美的认识。
端午游木龙,是我校所在的横江厦村有三百多的历史的民俗文化,2009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横江厦原为横江下游地区,村中李氏家族有端午龙舟竞渡习俗,后因沧海桑田变迁,江河变成了浦田,龙舟竞渡也逐渐演化成扒旱龙巡游的活动,至今村中仍留存着清代的木制旱龙,每年五月初七初八,村里举行大规模的游龙活动,同时邀请戏班子唱大戏,家家户户大宴宾客,游龙期间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媒体争相报道,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当地镇、村主管部门联合开发“百年旱木龙”课程,本着传承民俗,吸取当地优秀文化,培养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已经有十年时间了。
二、课程构建
(一)建构理念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其生命力更强,传承和创新更有效度。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来,我们始终以党和国家政策及东莞市2021年1月印发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为指引,围绕“尚美点亮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当地的“百年旱木龙”文化为基础,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进一步推动全面育人,因而确立了“文化引领,以美育人”的课程建构理念。
(二)课程内容
“百年旱木龙”非遗课程是以旱木龙这一独特的地方民俗资源作为课程载体,通过将剪纸、泥塑、童谣、音乐、舞蹈、研创等六个子课程整合,构成生动丰富的课程内容,在实施层面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统整,并且延伸到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在项目式学习模式推动下,学生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捏一捏、唱一唱、跳一跳,说一说等体验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落实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1.五大课程资源要素
按照张莹莹著《当美术课程遇到‘非遗’》一书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分类法,我们构建起“百年旱木龙”非遗课程的资源要素系统,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
思想资源要素:一是传承乡土文化,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多种形式,陶冶审美情操,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三是培养热爱生活,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知识资源要素:本课程的知识构建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落实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二是学科本身需求的课程内容;三是“旱木龙”本身蕴含的学科知识内容。根据此三个维度,以年段为单位,建立起知识分布的思维导图,再进行具体细化,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分布所授的课程知识。
经验资源要素: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学校聘请的有关“旱木龙”传承人的经验和阅历。其中传承人在“旱木龙”的知识内容方面经验丰富,学校管理者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方面经验丰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经验丰富,而学生的经验则是在学习中积累的,这些经验资源是本课程得以开发和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财物资源要素:包括学校的旱木龙大厅、旱木龙复制模型、有关文化设施、教材、文化产品,以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设备设施等,学校一般以年为度为单位纳入预算。
人力资源要素:一是学校聘请“旱木龙”传承人作为课程实施的导师,定期到学校现场教授有关旱木龙的知识、舞旱木龙的技法,带领学生到村里做研学的讲解导师;二是学校统筹配置各年段的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具体由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统筹安排,经学校审核后,明确人员分工与职责;三是学生方面,一般分学习小组,参与课堂学习与研学活动。
2.四大课程载体
一个环境:由社区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联动组合,村委会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后(五月初七、初八)的巡游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亲身体验游龙过程,感受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学生特别喜欢;学校有旱木龙文化大厅,展示旱木龙实物、宣传内容、学生作品、相关文化元素,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精神领地。
一支队伍:学校组建旱木龙表演队,队员要有武术功底、舞蹈功底、舞龙功底,实施专业训练,可以在各种场合精彩表演,展示学校形象,代表学校特色,展现师生风采。
一个节日:学校每年的“大美旱龙节”与村委会的巡游活动同时筹备,同步进行,主要内容有:参与社区巡游仪式、校内活动开幕式、师生优秀作品展、优秀学习成果路演,最有特色的是班级文创一条街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家长也参与组织策划,展示班级学生优秀作品,并以跳蚤市场的形式开展,营造一个热闹非凡的微缩版社区乡土文化活动。
一套教材:2015年,我们开发出了校本教材《百年旱木龙》1.0版本,其特点是以主题活动为脉络编辑,面向四年级学生系统开设课程;2020年又开发出了2.0版本,对活动策划进行了大辐度调整,增添了更多体验性的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群体,面向所有年段学生开课,真正体现面向全体的课程原则。
3.开发校本教材
现有2.0版本《百年旱木龙》校本教材设三个篇章,分别为“基础篇”“融合篇”和“发展篇”,共12个活动主题。“基础篇”安排1-2年级的学生学习和探究,侧重于对于“旱木龙”基础的认知,如起源、结构等常识;“融合篇”安排3-5年级学生学习和研究,重点培养学生在多学科和课程的具体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体验、探究和创新。“发展篇”重点安排6年级学生学习和研究,在项目式研究中传承和发展“旱木龙”非遗文化。
4.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以“旱木龙文化”为总主题,也是总项目,按照源起、造型、巡游、传承、发展等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项目,开展项目式學习,具体按 “六步法”实施:确定主题—设计项目—活动策划—分组研究—互动交流—成果展示,有序推进学习计划。
低年段设计了“旱木龙”绘画、“旱木龙”泥塑等项目,学校美术教师团队课中集中指导,课后学生自由创作,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旱木龙”绘画室和泥塑创作室;中年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发了“旱木龙”剪纸项目,成立“旱木龙”剪纸社;高年段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较强,就开发了“旱木龙”研学项目,定期分批组织他们走出校门,走到村里开展研学活动,探访曾经的文化遗迹。
5.展示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鉴于“旱木龙”非遗课程的内容和实际条件,主要采取展示性评价的方式,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个人或团队的学习成果,在实际表现中找到存在感、成功感、价值感。
评价一:赛事评价。在大美旱龙节期间,开展“旱木龙”剪纸、绘画、讲故事、童谣创作比赛等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情况,自主参与相关赛事,让尽量多的作品展示出来,利用学校橱窗、展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展示平台,宣传优秀的学习成果,利用表彰和奖励的契机,请优秀学生及团队进行经验介绍,现场采访,说出他们努力备赛和筹备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评价二:汇报展示。每学旱龙节期间,举办“旱木龙”非遗课程成果展,为了让这些学习成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除了线上线下的作品展示外,还组织学生以路演的方式,面向全体师生推介学习成果,以更生动直接的方式,主动学习和参与。
评价三:人气排行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展示性评价的实际效果展现出来?我们设计了路演争章活动,每个项目的学习成果在展示时,让喜欢这个项目的同学为其认可盖章,盖章越多说明人气越旺,认可的程度越高,最后以项目为单位,发布项目人气排行榜。
展示性评价最大的特点,是让评价过程与结果相融合,而且即时发生,公信力强,学生乐在其中,考验的则是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表现
(一)课程立意的时代性
落实国家有关非遗传承的政策要求,我们将距今三百多年历史的“旱木龙”非遗项目引进校园,纳入校本课程建设范畴,实现非遗文化与学校“尚美”教育深度融合,旱木龙文化与学科有机融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在做中学,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传承和创新相得益彰。
(二)课程结构的统整性
从内容看,课程的3个篇章12个主题,从基础学习到融合探究再到发展创新,整体一贯统一,体现“尚美”办学理念,局部又呈现渐进式序列,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从学科融合看,借助旱木龙这个题材,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统整,产生了一门新的课题,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旱木龙”非遗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三进”联动,形成“尚美教育”办学特色的开放性的非遗校本课程;其次,让儿童放飞想象,让学习走向社会,借助高科技手段,将学习时间、空间、维度大拓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学习视界,产生了更丰富多元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资源的创新性
“校—社—家”的资源圈,整合了从国家到家庭的非遗资源,纳入教学视野,让学习打破时空,为真正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优良的资源条件;我们聚焦在“旱木龙”这一个非遗项目上进行深入学习探究,让学习与生活、当地文化、人情风俗有机对接,丰富的资源产生的丰富的学习体验;师生的原创艺术作品可以充分证明课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此项学习的良好效果。
四、实践效果
(一)培育出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尚美教育”特色品牌
我校“尚美教育”培育了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智慧教育三大特色,而“百年旱木龙”非遗文化既是人文教育的代表课程,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诸多的展示活动中,“百年旱木龙”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体系化的课程呈现,成为展示学校“尚美”办学理念的代表性载体。
(二)展现了独特系统的校园非遗文化之美
一是环境文化。“内环境”与“外环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内,校园随处可见各类“旱木龙”的宣传与作品展示;对外,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端午节“旱木龙”巡游活动,积极营造了良好的“旱木龙”文化环境,动静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学生爱上“旱木龙”文化。我校正进行学校环境升级改造,规划打造“旱木龙大厅”,让“旱木龙”元素成为独特的学校文化标识。
二是原创艺术作品。剪纸作品,旱木龙文化引入剪纸课中,让学生创作“旱木龙”主题的剪纸作品,发扬乡土之美,多次参加市镇美术教学特色展;泥塑作品,学生精雕细刻,从儿童视角还原了旱木龙文化之美;原创音乐,由我校学生曾羽桥作词,音乐老师刘俐均作曲的《游旱龙》传递了非遗在师生心中的美好愿望;原创舞蹈,《浓情端午·竞渡诗舟》《旱木龙之源起》《旱木龙之龙韵》等作品多次斩获市特等奖、二等奖,传神演绎了旱木龙艺术之美。
三是课程文化。整合性非遗课程——“百年旱木龙”成为学校的重要特色課程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实现了主题统领下的学科融合,并且有完整的资源体系,有教材作为载体,有时间与场地的保障,还有研究团队的引领。
十多年来,我校将“百年旱木龙”这一乡土文化开发成为对接国家课程的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代表,传承民间艺术,又落实学科育人,成绩斐然,深入人心。相关媒体报道15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报》、东莞市政府网、东莞阳光网等主流平台曾宣传报道该非遗课程;我校“百年旱木龙”剪纸特色项目的,已多次参加省、市美术展和美术教学特色展,2017年11月,我校美术科组被评为市“剪纸教学特色”品牌学科,2018年2月,我校又荣获“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称号。
(三)引领师生人文情怀
通过学习与体验,了解了“旱木龙”的历史,学生从小立志做“龙的传人”,感受“龙”的智慧、气节和神韵,传承“龙的精神”,体现我校“尚美教育”理念,让“求真、崇善、尚美”的核心价值得以实现。
全校师生在乡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旱木龙”的熏陶下,在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传统文化精神中,在丰富学校精神内涵的学习、实践、体验过程中,勇于实践,追寻百年旱木龙的历史足迹,弘扬传统,凝聚力量,为“尚美教育”品牌学校建设蓄力。
(四)教育质量发展
整合性非遗课程作为我校美育课程项目,丰富了“尚美课程”的内涵和培养效度。在教育质量方面,2014—2020年,我校获常平镇教育质量一等奖。我校现有省、市各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市教学能手18人,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学科带头人6人,2021年我校被评定为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学校、“品质课堂”实验校,美术学科是市品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是市优秀科组,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通.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N].人民日报,2017-06-08(第19版).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