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质增效促发展
2022-01-12谢竞辉
谢竞辉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正在经历从硬件设备升级到软件质量提升的变革阶段,而在软件教育质量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区域战略共同体的目标追求是教育,共同体的成员形成共同的教育信仰,共同开展调研,一起分享教育经验。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有助于缩小校际教研质量的差距,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统筹组织,调动学校以及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对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展开进一步探究,以期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策略;提质增效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群体概念,是一个由多数人组成的群体,区域教研共同体中的教师有着相同的目标、价值观,这使得他们有一定的归属感,在目标和价值观的驱动下,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协作,形成共同的教育信仰,共同开展调研,一起分享教育经验。建设教研共同体可以使教师们抱团发展,一方面集中所有教师们的力量,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公平教育”。
一、组建多元团队,形成教研共同体组织网络
首先,组建教研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可以分成区教研室、跨校际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可先成立由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中心教研组长以及各校教研组长、中学数学理事会组成的教研共同体,由教研共同体领导团队发展。中心教研组长负责建设教研共同体,领导教研活动,为区域教研活动提供重要指导;学科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负责日常教研活动,理事、学术委员协助教研活动,深入学校在一线指导教研工作;各校教研组长则根据中心教研组长以及理事、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开展常规教研工作。整个教研共同体相互协作,共同进行教研工作。
二、借助项目抓手,着力提升共同体的教研质量
(一)組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实现教师均衡发展工程
区域内学校数量较多,各校的教师教研能力不同。因此,教育部门有必要组织骨干教师培养活动。教师培养活动要充分照顾教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并对该校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争取从这些教师中培养出一些骨干教师,以惠及学生。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应纳入区教研工作计划中,理事、学术委员会应该分工、分学科指导一线教研工作。区教研组长应该带领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指导他们总结教研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同时,教育部门还应该优先为骨干教师提供学习、研究和交流的机会,组织他们制订并交流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研修计划,引导他们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学科教法,可在每次培训时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组织骨干教师针对这一研究专题进行教研活动。
(二)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组织“送培下乡”研训活动
为了推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进程,教育部门可以组织“送培下乡”活动,深入各个学校,为学校的教师提供培训。“送培下乡”活动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每一次“送培下乡”活动中,培训活动都应该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并能够带给教师一些教学启发,传递给他们一些教学经验。“送培下乡”活动可以成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靓丽名片。比如,以“按需培训”为主题组织教研培训,为各科教师答疑解惑,研其所难、解其所惑。总之,“送培下乡”活动是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可以推动区域教研活动不断发展进步。
(三)建设名师工作室,帮助教师成长
为了使区域内教师做好传帮带扶工作,区域内可以建设“名师工作室”。工作室配置一批专业能力强、具有发展潜质的骨干教师参与主题教研活动,做好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体系制定等工作,并进行对外辐射,以工作室内形成的良好教学理念影响整个区域的教学工作,并将工作室得到的教学理论、方法向外传递。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应该将工作室作为贡献自己力量、提升自己能力的平台,自觉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要深刻认识到“名师工作室”在区域教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应用自身良好的学术素养、教学素养开展教研工作。在“名师工作室”内,骨干教师互帮互助,共同进行教研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整体素养。
(四)经常性进行教育反思,提高教育质量
“教而不研则愚”,教师要经常性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及时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教师才能不断革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总体来说,教师要以“探索”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以“发现”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反思”的胸襟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攻克教学中的难题。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各种主题的教研活动层出不穷,教师要善于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多层次的教研共同体。
(五)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推进,网上教研活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一,它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使教师不必为参加会议而浪费很多时间;其二,它可以节省一些活动经费,要进行一次会议,会耗费很多人力、 物力,包括教师的差旅费、 会议费用等,而网上教研可以跨地域,不受空间的限制;其三,更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即时性和民主参与性,只要有问题,每个教师都可以随时召集召开教研活动,即时解决问题,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研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针对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活动,还可以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开辟出网络上的调研空间,方便教师交流和获得有效的教育资源。区域可以建设教学网站博客群,实时共享教研资源。在网络技术日趋发达的背景下,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网络空间上的名师课堂,教师们设计网络课程,实时进行网络调研。同时区域还应该开展线上的“送培”活动,增加教师培训力度,增添教研活力。
三、组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
(一)常规形式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结合学校的常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常规检查来组织教研活动。常规教研活动按时按质进行,保证学科教研工作质量。
(二)培训形式
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是必要的,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中,所以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点,也要开展专题调研和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更要加强培训,或者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培训活动应该灵活多变,时间、空间、形式可以随时调整,避免再次产生疲劳和厌烦。教学培训活动多种多样,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培训时间短、效率高,因此比较受教师欢迎。
(三)讲座形式
讲座活动在教研经验传递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学校可以邀请提出某种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先行者或者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分享教育经验。这种讲座活动能够迅速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缩短教育差距。因为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先行者对于教育理念以及实践要素把握得更准确,经常听取他们的经验,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水平。
(四)竞赛形式
学校可以将竞赛引入教研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一些优质课评比活动、说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竞赛活动对于青年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他们在竞赛过程中学习,还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教学特色。总之组织教研竞赛活动,可以推动中青年教师成为教研中的“领头羊”。
(五)观摩、公开课形式
教学观摩活动和公开课可以迅速将教学经验进行传播和分享,通过同行示范,教师进一步和教育先行者同行。学科带头人上观摩课,青年教师上特色课程,整个学校或区域内弥漫着一种学习氛围,人人学习,学习人人。对于优质的观摩课、公开课学校可以对其进行录制,之后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对课程进行细致分析。教研活动的参与面广,并且能够进行深耕,教师就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六)科研形式
教学实验和教学专题活动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是更具有高度的调研活动。这些活动层次高、影响广,但同时它需要的周期也比较长,课程知识的难度比较大。 需要动员、组织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实际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先去参与、去研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首先成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两栖人”。同时,又让他们边研究、边“带徒”、边指导,以做到“成果共享”,并使全体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七)网络教研形式
在网络上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只需要约定好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网络空间,教师在一个对话框内进行语言和文字信息的交流。网络教研活动减少了教师们出差、外出培训等活动,这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可以正常进行,保障了教学活动的常规性。在未来,网络教研活动将成为一个教研主流趋势,学校要把握好网络教研。
当然,网上教研活动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研活动,它只是传统教研活动的一个必要的补充。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现场的气氛是传统教研方式的优势, 而即时、便利是网上教研活动的长项,两者只有协调互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更科学、更高效。
四、结语
今后,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打造基于学校教学实践、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重在研究教学过程的教研文化,进一步优化各种类型教研共同体的运作,并倡导全体教师一如既往地扎根于日常的、扎实的教学研究。保持定力,研教不止;精准发力,研教不倦;凝心聚力,研教不厌。不断开展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自身教学创造,不断提升教育效能,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发展累积底蕴,不断书写教育生涯的动人故事。
参考文献:
[1]丁琪.基于区域共同体建设 合理配置园本教研资源[J].早期教育,2021(18):28-29.
[2]胡小梅,徐叶子.区域联动 打造新形势下的教研共同体[J].教师,2020(23):98-99.
[3]沈国全.教研共同体理念下的区域教研工作[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Z1):4-6.
[4]张志国,金建生.基于大数据支持的鄉村教师区域教研共同体模式构建初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11):11-13.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