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耦合协调度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2022-01-12蒙莎莎陆汝成吴壮金
● 蒙莎莎,陆汝成,2,*,吴壮金
(1.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然而城市扩张开发建设导致的土地粗放利用、闲置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激发城市活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小组以广西为例,构建多维度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测度两者综合水平的基础上,探讨广西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并针对广西各地级市不同区域提出差别化的对策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位于中国南疆,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地貌塑造了广西独特的地形特征,这也是广西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的气候特点,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也衍生了不同的资源价值。广西下辖14 个地级市,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全区各方面发展有了进一步提高。《2019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广西2019 年生产总值(GDP)为21 237.14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6%,同时全区城市规模稳步逐渐扩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常住人口为5 012.68 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共增加了410.02 万人,增长了8.91%。近年来,广西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进行优质升级改造、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奠定了经济基础。全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009 年的845.75 km2增加至2019 年的1 493.78 km2,增加了648.03 km2,用地需求旺盛。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用于测度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综合水平的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 年、2015 年、2020 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和广西地情网等。对于因统计年鉴缺失的个别数据,研究小组通过借鉴相关地区当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容,以及采用平均增长率插值进行补齐。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与权重确定
研究小组对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进行梳理时发现,胡毅等人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使用自然间断点法和热点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空间格局特征;郭树斌从社会、经济、生态等3 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2]。国内外对城市活力的研究进程基本一致[3],研究视角与方法趋向多元化。其中,吕名扬选取了经济、社会和人力等几个方面的24 个指标构建了城市活力指标体系评价内蒙古城市活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4]。
基于此,研究小组构建了广西2009 年、2014年、2019 年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2 个系统,一是由11 个指标层组成的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二是由10 个指标层组成的城市活力系统(见表1)。
表1 广西各地级市2009 年、2014 年、2019 年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标准化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度,研究小组运用了极差标准化公式进行处理。为使所有数据保留存在价值,研究小组采用加0.01 进行处理,公式如下:
式(1)、式(2)中,Cit为第i年第t项指标的标准值;Xit为第i年第t项指标实际数据;Xtmin和Xtmax为全部地级市和全部年份第t项指标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2.2 全局熵值法确定权重
研究小组通过全局熵值法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式(3)中,m为研究年份数量;k为研究对象数量。
式(4)中,k1=为指标的熵值系数;k为研究对象的数量。
式(5)中,te为各指标的熵值。
式(6)中,n为研究的指标数量,ht为指标的差异系数。
2.2.3 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小组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与熵值法计算得出的指标权重进行求和,从而得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和城市活力的综合指数来反映两者的发展水平。
式(7)中,U(x)为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综合指数;U(y)为城市活力水平综合指数;Cit为第i年第t项指标标准化值;Wt为第t项指标的权重值。
2.2.4 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C)表示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强度,耦合度模型可用来评判要素间相互作用程度。耦合度越大,说明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越稳定,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可以反映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在一定时间区域内相互耦合演变的规律,以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式(8)中,C为耦合度,U(x)为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综合指数;U(y)为城市活力水平综合指数。研究小组借鉴张晓芳、罗佳欣、何如海等所用的划分标准[5-7],将C值划分为4 个等级,分别是低耦合阶段(0 <C<0.3),该阶段两系统之间处于无关或无序发展状态;拮抗阶段(0.3 ≤C<0.5),该阶段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两者表现出一强一弱的状态;磨合阶段(0.5 ≤C<0.8),该阶段两系统之间开始相互制衡,表现出良性发展状态;协调发展阶段(0.8 ≤C≤1),该阶段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较强且趋向有序发展状态。
2.2.5 协调发展度模型
耦合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却难以全面地显示系统目标层间的整体成效,而协调发展度可以更全面直观地展示出系统目标层间协调发展程度的高低。因此,研究小组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确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公式如下:
式(9)中,T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值,α、β分别为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系统的权重,研究小组认为两个系统同等重要,因此取α=β=0.5。
式(10)中,D表示协调发展度,D∈[0,1],D越大,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水平越好,反之则越差。研究小组借鉴田俊峰、唐永超等学者的研究方法[8-11],将D值划分为10 级,对应协调程度见表2。
表2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表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综合指数
研究小组根据式(7)计算出广西14 个地级市2009 年、2014 年、2019 年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综合评价值(见表3),归纳广西各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在这3 个研究时点的综合指数变化情况(见图1、图2)。
表3 广西各地级市2009 年、2014 年、2019 年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表
图1 广西各地级市2009 年、2014 年、2019 年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图
图2 广西各地级市2009 年、2014 年、2019 年城市活力水平图
从表3、图1、图2 得知:(1)在3 个研究年份里,除柳州市和桂林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先升后降的波动状态外,其余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呈现平稳上升状态。桂林市和柳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在2019 年出现明显下降。2019 年北海市、玉林市、柳州市、桂林市和南宁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较高,且北海市和玉林市在这三年对比中增幅最大。北海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北海市自然资源局2019 年度绩效工作绩效展示》表明,2019 年北海市在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中成效明显,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能显著,耕地保护工作突出,为该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玉林市人民政府印发《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助力玉林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计划(2019—2020 年)》,聚焦盘活闲置用地和城镇低调用地再开发工作,落实了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需要,为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夯实了基础。此外,百色市、河池市、来宾市和崇左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其他城市,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坡陡土薄,其间又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土少石多,易旱易涝,土地适宜性较差,土地生产率较低,利用开发土地存在一定难度,且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不利于推进土地管理,在经济效益方面、社会效益方面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平衡管理相对较弱。
(2)城市活力综合指数方面。在3 个研究年份里,钦州市和贺州市的城市活力水平出现先增后降的波动,其余地级市稳定上升。其中,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处于较高水平且南宁市水平最高,区域差异明显。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在综合发展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详细的城市规划布局安排和严格管控,各类土地能较好地发挥效益,从而激发了其城市的活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广西各地级市城市定位逐渐形成主导因素发展趋势:如桂林市以旅游资源为优势,不断加强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以此激发城市活力;柳州市以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为新的契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方向,工业主导、城乡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高。此外,来宾市、贺州市、梧州市、防城港市等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方面资源、要素流动性较弱,因而城市活力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城市在土地合理利用和激发城市活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进一步挖掘城市活力。
(3)总体上看,广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水平在时序变化上基本一致,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说明各地级市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激活城市活力上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2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耦合协调性
研究小组构建了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出广西14 个地级市在3 个研究年份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的耦合度(C)、协调发展度(D)(见表4)。
从表4 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耦合效果十分显著,耦合度值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说明广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之间相互作用较强且趋向有序发展状态。
研究小组对各研究时点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广西大部分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耦合协调度主要集中在4 个水平。一是中级协调水平,表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保持着稳定的协调发展方向,有稳定的向好趋势,如南宁市。二是初级协调水平,表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初显协调关系,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如柳州市、桂林市。三是勉强协调水平,说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步入向好趋势,如北海市、防城港市、贵港市、玉林市、百色市。四是濒临失调水平,该水平处于协调和失调之间,具有不稳定性,如梧州市、钦州市、贺州市、河池市、来宾市、崇左市。
4 结 语
4.1 研究结果
研究小组以2009 年、2014 年、2019 年为时间节点,以广西14 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如下:
(1)从综合指数水平上看,除柳州市和桂林市出现先升后降的波动状态外,其余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全区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得到优化。此外,大部分地级市的城市活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少数地区如钦州市和贺州市出现先增后降的状态,总体而言发展较为稳定。总体上广西全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水平不高,全区土地利用效益发展与城市活力发展关系较为密切,总体呈现出持平状态。
(2)从耦合协调度上看,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耦合度关系密切,耦合度值处于较高水平,广西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活力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较强且趋向有序发展状态。
(3)总体来说,广西各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发展较好且稳定,其余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有序协调。
4.2 建 议
4.2.1 激活城市主导产业,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广西各地级市应按照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将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高度结合。初级协调水平以上的城市优势明显,如南宁的开放合作优势、柳州的工业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桂林的旅游资源优势等。这些处于初级协调水平以上的城市应着重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升级,以城市价值提升和城市创新为重点,提高要素集聚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立体城市和复合建筑的三维思维,对地上、地下空间合理配置,多维度利用城市空间;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对城市低效用地进行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提高其空间利用率。
处在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水平的地区的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开发土地存在一定难度,资源要素流动性不高且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这些地区应抓住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注重找准城市定位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此外,以上地区可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等手段盘活城市土地,落实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监督管理,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将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佳。
4.2.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优化城镇化布局助推城市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活力的关键。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水平地区应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城市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相关用地面积,重视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同时通过鼓励机制等积极引入人才,推动创新发展。
处于初级协调水平以上的地区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找准城市绿地“质”与“量”协调发展的方向;构建土地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体系,通过对空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将绿色引入居民的生活,创造绿色宜居、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活;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各部门上下联动衔接的建设用地供应制度,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4.2.3 分类引导城市发展,提升城市韧性
广西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经济圈主要有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圈的建立有利于带动各地发展,各地级市应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深挖各地级市的城市功能并对其空间进行有效的更新和改善,扬长避短,发挥辐射作用,激发城市活力。
初级协调水平以上地区应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对城市土地进行精准摸底和城市土地扩张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约束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各地级市应着力加强其文明、文化等方面建设,启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鼓励创新发展。
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水平地区要应结合当地的土地适宜性和资源特性,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主体功能区,提升城市绿色生态水平,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