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创业企业成长过程及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科创板上市公司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022-01-12肖美川郑作龙蔡玥儿华雨舟王鹤潼王世文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肖美川 郑作龙 蔡玥儿 华雨舟 王鹤潼 王世文(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方兴未艾,关于创业管理的研究成果开始不断涌现。科创板的设立是国家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策落实,学术创业企业已成为科创板发展的主体构成和重要力量。目前,学术创业企业成长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学术创业企业进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其成长路径模型。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1.学术创业企业定义。以往文献中虽有多种提法,但至今尚未形成一种被学者广泛认可的定义,从狭义上可认为AE是学者自身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是对学术生涯的战略管理,同时伴随着商业化战略[1]。杜传忠和刘志鹏(2019)认为AE企业是指新创业革命背景下,由于现实需要,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或整体为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而建立的企业[2]。桑宏图(2011)认为学术创业是大学和合作企业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过程[3]。Friedman J、Silberman J提出学术创业并非单独事件,而是一个由系列事件组成的连续过程[4]。
2.科创板释义。科创板是“科技创新板”的简称,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是中国证监会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科创板的设立是国家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策落实,学术创业企业已成为科创板发展的主体构成和重要力量。
(二)理论模型
广义上来看,创业过程是从最初构思到形成新创企业的过程,以及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过程[5]。创业过程研究已有经典的Timmons模型,但其并没有深入到学术创业过程领域。段琪(2017)等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起学术创业过程的九要素理论模型[6]。李纪珍等人(202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学术创业行为整合,将学术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7]。王季等人(2020)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支持,将学术创业行为整合为构建意愿形成和行为转化两个阶段的模型[8]。此外,爱迪思(1997)以企业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为依据,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再生与成熟老化三个阶段[9]。虽然相关研究在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同,但都是以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最终消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特点为依据,进行阶段划分。
二、学术创业企业成长过程模型
本文查阅了江苏省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资料和数据,选取符合学术创业企业定义、具有典型性的三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三家公司同属生物医药类企业,发展各具代表,将其作为研究案例可以反映出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异质性及适用范围,进而对现有创新创业理论模型进行评价和延伸。
(一)苏州泽璟公司学术创业过程分析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段琪等(2017)[6]对高校学术创业过程进行研究,开展归纳性分析,构建学术创业过程理论模型。
1.创业前期阶段。泽璟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是药理学博士。1987年,创始人赴美攻读药理学博士,随后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创始人进行了初创业,拥有了比之前更加全面的新药公司管理和系统研发经验,对创业过程有了商业方面的认知。早期的学术研究和任职经历也促使创始人追求先进技术。
2.创业要素实现阶段。(1)创业机会识别与获取。创始人对国内医药行业形势的判定是:中国最缺的不是最新最贵的药物,而是已在欧美广泛使用而国内难以获得的新药。泽璟公司按照做一个药厂而不仅是一个研发中心的定位去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2)多要素实现整合。资金要素:金融危机时,政府的支持对中国新药初创公司的成功非常关键,昆山政府为泽璟公司提供了扶助资金,之后泽璟公司通过风险投资进行后续发展。技术要素:泽璟公司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产品、财务等都有较大风险,但泽璟公司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创始人带领泽璟团队建立了两大核心技术平台。人才要素:创始人不仅是一名技术持有者,而且有一定的管理和团队领导能力。
3.创业绩效阶段。泽璟公司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多项江苏省级科技项目。公司在全球各国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30多项,其中70多项获得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
基于段琪等(2017)学术创业模型进行理论透视,可以看出该创业模型可以解释泽璟公司学术创业全过程。相对其他学术创业模型,其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划分到资金、技术等要素当中,在个人素质因素上,该模型单独划分了学者资源禀赋要素,系统地归纳学者创业这一资源禀赋特征。
(二)苏州博瑞公司学术创业过程分析
李纪珍(2020)[7]等借鉴Wood[8]对学术创业的阶段划分方式,从“社会网络—合法性”视角进行探索,将学术创业从0到1的成长过程划分为技术开发、创业团队组建、企业创立和商业化四个阶段。在企业的早期阶段,学者的身份劣势是造成企业合法性约束的重要因素之一。合法性与企业成长密切相关,是克服“新进入者劣势”的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获得其他资源的资源。社会网络作为企业获得合法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1.技术开发阶段。博瑞公司生物医药创始人为美国药物化学博士,曾在美国最早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从事抗病毒药物、基因测序及基因芯片的研究开发工作,在该时期,创始人利用反义核酸治疗技术成功研发抗艾滋病药物HGTV43,还利用免疫调节技术成功研发抗乙肝药物ETH998,震惊业内。
2.团队组建阶段。博瑞公司创始人以12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博瑞生物医药,随着公司的扩建开始壮大团队。创始人在生物医药开发上具有声誉和学术地位,凭借个人影响力获得行业认可,然而由于缺乏合作伙伴,公司创立之初资金方面受阻。
3.企业创立阶段。创立初期,由于缺乏资金和场地,创始人主要依靠技术转让和项目咨询的方式艰难维持公司运营。创始人采取“创仿”的策略进行新药开发,以此降低新药开发风险和成本,依靠这种办法,创始人仅一年便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新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4.商业化阶段。2006年前后,正大天晴研究院向创始人提出难题——恩替卡韦的合成。恩替卡韦是当时最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但由于合成难度大及原专利对合成工艺的周密保护,中国始终没能仿制成功。创始人带领团队全力投入到恩替卡韦的研发中,不到半年时间便攻克技术难关,利用原创合成路线和工艺合成高品质的恩替卡韦。这次药物合成证明了创始人在医药制造方面的合法性,使博瑞公司获得第一笔投资并正式上市。
上述案例中李纪珍等“社会网络——合法性”视角下的学术创业理论模型得到实证体现。该模型分析了学术创业行为各阶段的相互关系,将学术创业主体限制为在校教师,行业中的学者并不包含在主体范围中。该模型将学术创业行为的标准定为“获得第一笔风险性投资”而非“企业获得一定的绩效水平”,获得第一笔风险投资意味着企业在投资界的合法性,是评判初创企业绩效的标准之一[7]。
(三)江苏硕世公司学术创业过程分析
王季(2020)[9]等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构建意愿形成和行为转化两阶段学术创业行为模型。研究表明,在意愿形成阶段,学术创业意愿受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在转化阶段,从学术创业意愿转化为实际创业行为,需要情境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的激活与调节。王季认为驱动学术创业行为的外部经济因素,需要依赖于学者内在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单一经济视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观心理因素对学术创业行为的影响。
1.学术创业意愿形成阶段。硕世公司创始人为博士、“国家千人专家”。创始人决定回国创业时,毅然决然将美国的资产全部卖掉。创始人想以参与者身份回来,因为从建设者角度参与与观望者角度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爱国人群的角度,也是其学术创业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著名学者和彻底回国的创业者,可以看出创始人本身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及行业内部的广泛认可。
2.学术创业行为转化阶段。2010年,创始人在泰州创办江苏硕世公司,在泰州政策扶助下公司快速发展。创始人是中国分子诊断领域知名学者之一,在公司早期发展中起关键引领作用。
王季等(2000)以计划行为为理论支撑构建的学术创业行为整合模型,在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到实证体现。从学术创业行为整合模型本身来看,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意愿形成的前因变量和影响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因素。此外,王季等(2000)认为无论是个体层级还是组织层级的学术创业,学术创业行为最终都会分解为个体的工作并最终被履行[9],学术创业主体最终都要回归到个人层面,这也使该模型在学术创业行为阶段展开不够,认为当学术人员开始创业,便满足了学术创业行为的条件,与前两种模型有所区别。
三、整合模型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学术创业的主体可以是学者或科研组织,不局限于大学教师这一群体;第二,判断学术创业行为完成的标准依据为学者或科研组织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而非单指进行创业的这个行为;第三,将创业绩效作为学术创业成功的标志,主要通过融资规模和管理规章制度两方面来进行衡量。本文以此来整合模型。
(一)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学术创业企业成长过程整合模型分为创业意愿形成、创业要素实现和创业绩效产生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图 1 学术创业过程整合模型
(二)模型阐释
1.创业意愿阶段。创业意愿作为影响某种行为的心理变量,受预期结果、参考人群效应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三类因素的影响。
第一,预期结果。当学术人员相信学术创业行为会形成某种特定结果时,对结果的预期会影响其对学术创业行为的评价,即对结果的信心[9]。第二,参考人群效应。学术创业者有来自社会、所在组织、同事或同行的规范压力(Ajzen,1985,1991),研究发现,主观规范会对学术人员学术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第三,创业自我效能感。具体指个体对自身获得创业成功所持有的信念和对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目标的认识(Prodan和Drnovsek,2010)。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学者对学术创业行为具有更高的动力。
2.创业要素阶段。创业要素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持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本文将创业要素划分为两个部分,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首先,个人特质。现阶段研究中,影响学术创业行为的个人特质包括学术人员的学科、职位、年龄和性别四个方面[9]。其次,环境因素。主要指在创业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制度环境和创新机制两部分。制度环境,主要体现为创新激励政策,学术创业者的优势则在于技术而非运营和管理,创新激励政策可与之互补,取得理想效果。创新机制,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理念受其创始人背景、特质和观念的影响,学术创业者往往会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通用技术领域的投入。
3.创业绩效阶段。绝大多数科创企业初创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企业虽具有较高成长性,但经营业绩一般较差。创业绩效应以企业潜力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融资规模和管理规章制度两方面来衡量。从融资规模上看,一般股票市场的规模越大,融资能力越强,高技术产业进步越大。从管理规章制度上看,学术创业企业一般以科研团队为主,技术人员占比较大,有别于传统创业团队,需要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进行创新。
四、理论贡献及不足
理清学术创业企业的创业过程和成长机制规律,有助于今后学者更加理性地参与创业。研究学术创业的过程,也是为了让大众对学术创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减少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陷入“死亡之谷”的现象发生。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学术创业的过程模型已基本形成,但权威性和普适性还有待提高。目前,江苏省的学术创业企业尚未达到成熟阶段,本文所选择的三家企业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以这些企业从初创到现在的发展特点为依据,研究其学术创业过程还缺乏量化研究,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