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文化助推纺织行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2-01-12

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展望 2021年6期
关键词:纺织工业纺织工业

■ 中国国际时装周

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作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打开了新局面。中国纺织工业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是中国最有潜力率先跨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工业部门之一,也是中国具有全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之一。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纺织工业围绕“大师、大牌、大事”推进时尚创新,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带一路”上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纺织工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示范行业。

工业文化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更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是规范作用,通过加速工业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承与发扬新时代下的中国纺织工业精神,引导企业将工业文化融入创新管理的各环节,起到有序组织、制度规范与价值引导的作用,助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赋能作用,通过文化创新,赋能全产业链的创意生态构建,借助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的全员创新、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倡导“文化+产品”的系列行动规划,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文化竞争力与高附加值;三是塑造作用,有助于挖掘并传播纺织工业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特色内涵,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提升时尚话语权,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构建有价值的文化认同,国家品牌、行业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复原与壮大。

一、新时代下中国纺织工业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纵观世界工业化进程,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之间,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研发、资本等方面的差距,更能看到其背后体现出的工业文明、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积淀。作为文化的子集,工业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工业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对推动工业发展由大变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更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工业发展由大变强有着重要影响。新时代下,伴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转型与升级,中国纺织工业文化作为整个工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代表类型,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第一,从工业文化的构成类别来看,纺织工业文化与汽车、航空、影视、钢铁、食品、消费电子、冶金化工等产业文化一同构成了工业文化复杂的多层结构和跨学科性,成为了指向综合国力重要的构成要素。

第二,从工业文化的存在属性来看,纺织工业是经济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纺织工业通过其关联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纺织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演变成支柱产业。因此,基于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传统与现代、制造与消费、文化与创意融合最深入的基础产业,构成时尚产业的主体型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代表型产业,纺织工业文化在整个工业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传递出鲜明的先行性与重要的示范性,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第三,从工业文化的发展维度来看,纺织工业文化既包括技术的刚性支撑,又包括文化的柔性表达;既包括快速的迭代创新,又包括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既反映优势个体的单点突破,又涵盖全产业链及区域协同的时尚生态;既凸显产业层面的制度设计,也呼唤消费层面的观念引导。不同的发展维度,互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关系,充分体现出现阶段纺织工业文化内涵,内在的多元性,冲突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第四,从工业文化的界定内涵来看,纺织工业文化作为纺织产业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积淀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集合,其本质体现在纺织工业活动中的物质领域、制度领域和精神领域—就物质文化而言,藉由纺织文化产业以及其他文化载体、介质的发展,纺织工业文化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智能制造和循环经济率先垂范;就制度文化而言,藉由纺织工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纺织工业文化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精益求精和以人为本卓然超群;就精神文化而言,藉由纺织工业文化助推行业发展的现实路径,纺织工业文化承载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使命,文化自信和责任发展蔚然成风。

我们认为,纺织工业文化作为纺织产业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积淀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集合,通过纺织工业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发扬,表现出科技赋能、时尚审美、绿色发展、创新密集以及设计驱动的当代纺织工业文化特色新内涵,并通过纺织文化产业以及其他文化载体的融合发展与有效传播,引领纺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认同以及时尚话语权的塑造。

基于此,我们将现阶段中国纺织工业文化的特色内涵,界定在“科技”、“时尚”、“绿色”、“创新”、“设计”、“品牌”六个基本价值维度,从不同的角度,表征出中国纺织工业的文化发展内涵,正在剥离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位—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过渡,成为中国纺织工业新的产业符号,不断开始具备富有韧性的软实力与鲜明的旗帜性。它将助推中国纺织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将为整个工业文化体系在融合中的特色发展,提供样本借鉴与启迪意义。

二、工业文化助推纺织行业发展的工作路径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纺织工业文化特色内涵,大力弘扬新时代纺织工业精神,不断壮大纺织工业文化产业,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纺织工业文化,提升国家纺织工业形象和全民消费文化素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挖掘纺织工业特色文化内涵,助推行业内涵式发展

DPI SPACE 人工智能图案设计平台

强化科技支撑与创新推动。着力共性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试点推广5G技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纺织智能制造装备、纺织专用新型传感器、纺织数据模型等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开展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培育工作;加速纺织创新科技成果转换,成立“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品牌创新协同运营平台,实现数据集成、流程集成、业务集成、组织集成,产品、合作方、客户的可关联、可管理、可追溯;建立产业资源数据库,重点发展共享制造、共享应用以及共享平台,创建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协同共享的发展格局。

注重时尚融合与设计引领。培育3~5家时尚品牌,5~10名设计大师跻身国际一线阵营;加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行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世界时尚中心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时尚创意设计名城和产业园区,打造世界级时尚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等时尚平台的全球影响力,促进纺织工业文化与其他时尚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与文化渗透;发挥中国时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国及地方性行业知识产权联盟的作用,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注重品牌提升与绿色发展。以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三大板块为依托,着重推广应用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竞争力水平评估与提升,面向消费,引领品位消费、品质消费与品格消费;重点围绕印染、化纤等行业,引导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完善绿色制造、绿色产品标准体系,重点产品能耗、水耗及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行业化学品、碳、水和循环再利用管理平台建设;深入产业链与消费终端,开展资源循环利用行业试点示范建设、“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善水行动在纺织”“节能减排诊断”“旧衣零抛弃”等系列活动。

(二)大力弘扬新时代纺织工业精神,提升内核动力

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工匠奖励表彰机制,开展“匠人美学”研究与宣传推广,组织开展“中国纺织大工匠”推荐及先进事迹推广工作;通过开展劳模评选表彰、专题论坛、交流座谈等,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作用,创新健全劳模培育与保障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广生态文明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白名单管理体系,加强纺织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推广工作,引导区域、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与发布;全面推广诚信精神,建立健全保障行业诚信行为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研究形成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诚信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带有鲜明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与活态传承;加强着装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科技及美学研究、教育和推广,制定《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指南》团体标准,完善《家用纺织品消费指南》,加强纺织行业审美能力建设、高等院校美学教育、消费者着装礼仪与美学教育。

(三)大力发展纺织工业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承载力

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联盟2023春夏时尚万里行活动

发展纺织工业设计产业。注重发挥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联盟、产品开发联盟以及色彩研发与应用联盟的平台力量,构建创新体系;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发挥行业活动作用;培育建设一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构建设计大赛、专业展会与时装周平台,通过大学生时装周、“新人奖”评选、色彩中国年度大奖、流行面料评审等活动,孵化专业设计人才与原创设计师品牌;加大龙头企业在中小企业向数字化设计转型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发展纺织工艺美术产业。开展技法创新、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在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融入现代设计和年轻元素。培育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建立一批纺织工艺美术的大师工作室。拓展电商等商业模式创新,开展跨界合作,与现代生活融合。

发展纺织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做好资源梳理和规划,进行分类定级;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示范基地;引入餐饮、购物等商业资源与公共空间,促进跨行业特色资源融合。

促进纺织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建立保护开发中心、档案数据库,健全分级保护机制;将城市配套设施与工业遗产改造结合,依托传统纺织产业基地开展社会化开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利用;创新区域特色工业遗产展示模式,结合区域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建造纺织工业文化主题园区,引导公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播;搭建非遗传承的研究平台与交流平台,培育一批非遗推广大使,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

青岛纺织博物馆

推进纺织博物馆建设能力提升。促进纺织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产业资源的嫁接与融合,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与市场转化;通过高等院校与博物馆联合培养的形式,扩大纺织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借助新型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公共影响力;推进博物馆联盟建设,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完善纺织工业文化传播推广体系,构建行业新认知

加速纺织工业文化的社会渗透。面向社会大众、中小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开展纺织工业文化故事推广、产业与生活艺术展、走进博物馆、走进非遗等活动,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

加速纺织工业文化的国际认知。增强“大师、大牌”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构建负责任、可持续的行业新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和跨国传媒集团,提高其对纺织工业的新认知和重视度。

(五)加强重点领域中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固发展基石

重视工业设计+智能化人才、营销管理+数字化人才等新时代紧缺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院士候选人推选、中国科协人才评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培养选拔“中国纺织大工匠”与优秀设计师,加强知识技能培训。

注重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和指导服务中心、导师库,发挥创意园区对人才孵化的支撑作用,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

推行“订单式”等产教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专业特色鲜明、教育模式综合化的现代时尚产业学院,引导院校设立工业文化相关课程,建立“专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举办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话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保障企业人才储备。

(六)构建纺织工业文化基础研究体系,强化发展根基

建立中国纺织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文化先行”的顶层战略设计。建立中国纺织工业文化资源数据库,梳理、挖掘、统筹新资源与新业态,加强资源统筹协调,推动资源保护和开放共享。建立纺织工业文化发展指数与区域评价体系,对其动态发展及对行业的助推作用全面评估。

猜你喜欢

纺织工业纺织工业
澳洋纺织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月度报表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