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有氧舞蹈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2-01-12赵雪峰冯晓辉史磊
赵雪峰 冯晓辉 史磊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有氧舞蹈专项理论与技术课程是沈阳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包含理论内容较多,实践技术操作性强,是有氧舞蹈剧目排练和有氧舞蹈教学法的基础课程。有氧舞蹈专项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前身是健美操专项理论与实践,2006 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17年课程开始建设线上资源,2020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紧密围绕“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21 年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近年来,教学团队针对有氧舞蹈课程进行了大量调研实践和教学改革,结合沈阳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特色,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把“主动思维、善于分析、愿意合作、乐于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教学资源重建、教学模式融合、实践研究创新、课程思政探索、评价体系优化等改革,使有氧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1 教学资源重建
1.1 课程体系重构——内容分化与层层递进
围绕“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构建符合新形势的课程体系。首先,分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创新性,将原592 学时的课程缩减为480 学时,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把教学内容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指导两大模块,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根据有氧舞蹈项目发展趋势,将缩减学时单独开设啦啦操(64学时)和街舞(48学时)两门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前沿项目技能。其次,厘清内容边界实现课程高阶性,有氧舞蹈专业方向课程由专项理论与技术、有氧舞蹈剧目排练、有氧舞蹈教学法组成,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把可能存在的交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在厘清课程内容边界的基础上,根据开课周期展开教学内容的递进式学习,形成从理论到技能再到实践的横向联系、由个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纵向递进,构成“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有氧舞蹈课程体系。
1.2 教师能力重塑——各有所长与各尽其职
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1],这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放大优势提升业务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师分成教学小组,通过教学研讨、设计实施、总结反思等,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其次,育人转型提升政治素养,由自在育人转向自为育人、分工育人转向全员育人、阶段育人转向全程育人,教师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深入洞察和理解教育现象,具有主动探索育人方式的意识,形成具有政治引领的课程思政能力、以行施教的教育引导能力、以德育人的人格示范能力[2]。
2 线上线下融合
2.1 线上平台完善——因势所趋与因需供给
2017 年,我国启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随后各省市教育部门也相继展开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2018 年,《活力健身操舞》课程获批沈阳体育学院精品在线课程,开启了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设计、修改与录制,线上教学资源于2019年在“超星泛雅平台+学习通”正式上线,内容分8章共48节,涵盖理论、技术和实践三种类型,经过三轮的实践应用,该门课程获批了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为进一步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有效提升线下教学效果,课程团队已启动线上教学平台完善工作,在对现有资源补充和功能优化的基础上,增加啦啦操共7章63节、街舞共5章48节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与新修订教学大纲和线下教学的因需供给。
2.2 线下模式完善——因材施教与融合共生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实施载体[3],线上线下混合不仅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更要有效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因材施教,打造适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的混合式课程。例如,有氧舞蹈新授动作教学中,运用BOPPPS教学模式,课前按照学生能力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通过线上学习后在“学习通”上传动作视频和小组研讨结果,研讨内容包括动作名称、技术重点和难点、存在的疑惑等,再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总结课前预习情况,为线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线下教学中,通过课前测再次检验学生复习内容与预习效果,并针对性展开课程教学;通过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 实践研究创新
3.1 强化实践创新——多维切入与多向联动
创新是人才的基础,人才是创新的驱动[4]。针对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6]。有氧舞蹈课程改革在顺应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基础上,通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全面开发学生潜能。第一,以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切入点,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第二,加强教师引领,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课间操创编、大型团体操创编、社区体育指导等社会实践活动;第三,优化课程结构与授课形式,增加合作探究与研讨,激发创新欲望,提高思辨能力;第四,深入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平台,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转化,提升创新素质;第五,完善考试方法,通过动作改变、动作创编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加强科研创新——意识培养与实践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学团队在新大纲修订时,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增加了有氧舞蹈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内容,为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等环节中提供理论支撑。按照武术与舞蹈学院“导师制”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通过专业兴趣和自身意愿选择教师,学生结合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反选,对学生进行持续4 年的综合指导。在指导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推荐相关文献带领学生共同研讨,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并鼓励学生独立撰写研究报告或发表科研论文,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 课程思政探索
4.1 思政元素挖掘——立德树人与育体铸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8]。这些论述既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9]。有氧舞蹈课程团队在与思政课程教师深入研讨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特征梳理出适合需求的思政元素,构建了“有氧舞蹈课程思政案例集”,在大纲中分别对每节课赋予了相对应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技能传授与德育知识融合,实现以体施教的全过程育人。
4.2 课程思政实施——合理引入与润物无声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进行一体化构思和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0]。有氧舞蹈课程改革正值新冠疫情暴发时期,国家体育总局推行的“居家健身”,钟南山院士提出的“运动促进健康”,方舱医院变身“大型健身房”网络平台爆发的“线上健身操”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在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在课程中适时引入疫情防控与居家健身的典型案例,带领学生录制居家健身操视频,学生课后分享表明了对党和国家疫情防控举措的高度认可,对身为中国大学生的无比自豪;在疫情防控中,教师与学生亲自参与志愿服务,更是彰显了师生对社会的使命担当。教师在课外带领学生参与中小学和社区公益健身指导,也充分体现了“显性与隐性结合、课内与课外共建”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5 评价体系优化
5.1 内容形式优化——多元评价与教考分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结合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增加形成性评价比重,将考核比例调整为平时60%+期末4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课堂测验和教学实训,期末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其次,完善“教考分离”机制,将原有紧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调整为“阶段性+终结性”教考分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程考核难度和考核标准,充分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5.2 教学效果显著——认知提高与能力提升
通过对有氧舞蹈课程改革与实践,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其中优秀率达到37.5%,良好率达到62.5%,并且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意识强,能够在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并敢于在讨论中发表观点。对舞蹈表演专业2020 级40 名学生进行的有氧舞蹈教学效果调查可以看出(见表1),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教师的满意度、线上资源的利用程度等均较高,有7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充分说明有氧舞蹈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1 有氧舞蹈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
6 结语
有氧舞蹈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性、探索性的系统工作,通过对教学资源重建、线上线下融合、实践研究创新、课程思政探索、评价体系优化5个维度的教学改革,教学团队探索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课程“两性一度”的建设目标也得到了有效体现。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有氧舞蹈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