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2022-01-12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刘子平
文/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刘子平
文化遗产是一种结构多样、类型繁多、层次分明的文化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种类丰富、表达内隐、结构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21世纪初,随着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实践在我国兴起,“非遗”逐渐成为档案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一、文献分布
(一)发文时间与数量统计。以“非遗档案”作为主题,限定发文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知网对此五年内非遗档案的发文量进行分析,共发现165条文献,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2016年到2017年间,发文量有显著地提升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为41篇,说明在此期间,非遗档案研究领域有着显著的突破;2017年至2020年四年内,非遗档案相关文献发文量略有下降,但总体上趋于稳定,说明在此期间,非遗档案依旧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相比2017年略有下降,但依旧有很多没被开发的领域需要研究。
图1 2016年至2020年我国非遗档案发文量
(二)期刊论文分布。对2016年至2020年我国非遗档案期刊论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从载文期刊来看,刊载非遗档案相关论文较多的期刊分别是《山西档案》《档案与建设》和《兰台世界》,其中以《山西档案》刊载最多,发文量12篇,占比10.71%。在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中,有6种期刊为核心期刊,由此可见,近5年内我国非遗档案研究受重视程度高,影响力大,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图2 2016年至2020年我国非遗档案期刊论文分布
(三)高频关键词分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重要方式,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出的高频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热点问题。对2016年至2020年我国非遗档案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非遗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档案方面,非遗档案的保护及建档也是热点研究问题。
图3 2016年至2020年我国非遗档案高频关键词
二、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2015年至2020年我国非遗档案230篇文献的具体内容,发现学界多从非遗档案保护、非遗档案管理、非遗档案资源建设、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四大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非遗档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遗留下的文化瑰宝。针对其保护价值和方式的学术讨论,目前已有深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说明,鉴于档案自身具备的特征与非遗十分相似,且两者的价值均十分重要,关于非遗保护的工作档案领域学者建议通过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给予帮助:
1.理论方面。曲美红认为,档案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真实的信息记录,对非遗进行档案化管理是非遗保护的高效途径,指出非遗保护目前存在:工作重视力度不够、规范性缺乏以及数据库建设不充分等问题;马玉杰等研究了我国档案学界对于非遗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的价值,从非遗档案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非遗档案保护的研究态势,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除了上述给予档案理论视角去阐述非遗档案保护外,董红霞指出非遗除了与档案管理具备高度的相似性外,自身关于保护方面由于具备材质构成脆弱、保护资金不足等劣势,显得更易流失与消亡,因为当前非遗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肖文建等认为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非遗档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保护非遗档案已成为非遗保护的新课题,文章从非遗档案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长久保存的策略,为非遗档案的长久保护提出建议;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目前其他学者根据其他内容与视角提出新的见解,裴佳勇通过调研非遗领域的法律规则,发现档案部门在参与非遗保护的时候存在缺乏非遗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的问题,并提出能够结合档案机构的背景和实际工作困境,即使制定合适的标准规范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杨佳钰则着重强调非遗保护中的传统美术类工作重要性,呼吁相关部门机构应该当从档案收集、保管和发掘三方面进行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努力提升管理能力。
2.实践成果方面。参考国内外非遗保护运动的实践经验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档案机构参与非遗保护运动中可以很好地为非遗的认定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证明,同时借助档案业务中的前端“档案分类、整理”以及后端“制度建立与特色文化开发”等工作思路可以很好地帮助现代非遗保护的深度开发和合理运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非遗保护除了传统的实物管理,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介入和公众参与也是很好的扩展方式,对于现存的开发非遗事物保护的经验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应及时总结开发经验和管理心得,结合当前非遗保护实践现状,探索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模式。
(二)非遗档案管理。非遗档案管理的困难巨大,为了进一步解决非遗档案的安全管理问题,目前我国档案学者从自身学术角度出发,基于实际案例给予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以期待更好的非遗档案的管理功效。首先,众多档案学者认为,当前非遗档案管理的弊端集中在非遗档案没有实际合适法律约束管理过程;其次,非遗档案由于内容庞杂,主体众多且来源分散等特点,体系划分难以做到精确;最后,关于非遗档案的收集工作由于资金、来源、选取等问题也十分困难。然而面对已有的棘手局面,实现非遗档案安全管理和开发,学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种解决思路:完善非遗档案化制度,拓展非遗档案开放平台,加大非遗档案化保护力度。
(三)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在相关非遗档案资源的建设内容研究中,根据学者探讨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实际探究内容,可将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宏观政策层、中观执行层、微观实践层,其中由于我国非遗档案实践数量丰富的特点,有关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主要研究篇幅目前集中在微观实践层方面。
1.宏观政策层方面。王巧玲指出加强宏观指导制度建设是对非遗档案主体行为重要的约束行为,通过制度的建立能够帮助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的主体,促进多部门多主体协调合作等。此外,倪晓春认为目前我国非遗建设中存在诸多矛盾,由统一的政策组织出面促进建立非遗档案数字资源库,是当前档案式保护与数字化手段结合的最佳实践。
2.中观决策层。由于非遗档案保护的主要主体是档案馆,为了更好地确保非遗档案建设。尹培丽提出应该充分调动地方档案馆的主动性,明确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加强非遗档案建设工作;刘赟博则进一步提出档案馆在建设非遗档案的时候,应该在“空间—历史”视域下进行思考,建立完整的非遗档案观,做好非遗档案资源的收集整合思考,凸显非遗档案的价值;滕春娥则结合档案记忆观的理论说明其在非遗档案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创新性。
3.微观实践层。学者主要研究实际的非遗档案建设案例。包括:恩施土家族堂戏曲、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侗族文化资源、白族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大本曲等,指出其在档案建设中的一系列共性与特性问题,并给出解决路径与思路,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纵向发展。
(四)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在非遗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的有关研究,学者主要依据目前存在的非遗档案开发实例,探究开发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杜其蓁等人研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剑川木雕,认为应当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剑川木雕非遗档案,这样有利于促进剑川木雕文化的传播。文章从优势、意义、问题以及对策四个方面探索了剑川木雕非遗档案的开发问题,为民族地区非遗档案的开发提供了借鉴。然而现实却难以做到一帆风顺,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中存在:资源建设不完善、利用方式落后、数字化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华林等学者基于上述实际问题,依照档案开发等理论根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路径;除了一些地方特色的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传统国内乡村文化的非遗档案开发利用也存在着较为严峻的考验;邹燕琴详细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当前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四点:全民参与实现乡村内部驱动、政府扶持实现资金保障、深度开发服务特色文化产业、数字档案存储延续优秀乡村文化,为乡村非遗档案的开发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为了促进实现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率,通过合理的传播路径扩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辅助等手段,可以很好地完成上述目标。同时,李珊珊提出非遗档案资源目前数量十分巨大,随着我国文化部门及档案部门的介入,其开发潜力和价值值得进一步考究,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深度开发,建议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选择合适的方式将非遗档案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
(五)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1.存在问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中,面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使得非遗档案保护工作的展开更加困难。互联网在更好地为非遗档案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内容被窃取的可能性,会对非遗档案的保护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2.相关对策。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利用好互联网加强非遗档案领域的宣传,使公众更好地认识到非遗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网络环境下,非遗档案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在发展网络的时候,应当聚焦网络安全问题,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制定相关网络规范,对非遗档案进行合理合法地保护。
三、结语
非遗档案管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档案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也已步入正轨。对于非遗档案的建档管理及保护仍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其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应当结合各领域,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完善非遗档案的保护等工作。非遗档案工作也应当向信息化和智能化不断发展,以便更好地进行非遗档案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