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10—2020年中国不同地区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菌种分析*
2022-01-11李甘雨
李甘雨,杨 涛,林 昶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真菌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其临床症状有红斑、水疱、鳞屑以及伴瘙痒等。人体致病真菌在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浅部真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也可分为两类:皮肤致病菌和非皮肤致病菌。皮肤致病菌如皮肤丝状菌;非皮肤致病菌如念珠菌属、酵母类菌属和马拉色菌等。伴随着各种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当今社会人流量大,温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浅部真菌病发病率逐渐增加[1]。目前,浅部病原菌的流行仍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快速、准确地诊断和鉴定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对临床诊断以及抗真菌药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对浅部真菌病致病菌进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纳分析,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致病菌的整体分布以及发展态势。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浅部真菌病的研究与防治,并且对致病菌种的诊断、鉴定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全国各地报道的致病真菌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浅部真菌”“真菌病”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查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关于浅部真菌与真菌病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有临床或者实验室相关数据的句段通过表格进行整理与统计,但对于一些表述不是很明确以及数据有较大怀疑度的文献不以统计,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总结与分析,从而得出本次分析的结论。
1.2 方法
提取相关文献中的具体数据并通过计算将具有差异性的各文献数据用统一的方式进行表述并统计;通过划分地区的形式,归纳各真菌的总体分布形式;了解各地区致病菌种的具体数值以及占总致病菌的百分比;重视各地区之间的优势菌种,也不忽视非优势菌种。
1.3 数据处理方法
对本次数据按菌种、省份和地区进行分类、计算并统计,然后对各地区致病菌的具体数值、菌种总数、所占百分比以及名次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浅部致病菌菌种分布概况
本次调查共分为华北[2-3]、华东[4-14]、中南[15-23]、西北[24-25]、西南[26-27]五个地区,调查涉及到了红色毛廯菌、念珠菌、须廯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紫色毛廯菌、断发毛廯菌、絮状表皮廯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酵母菌属、毛孢子菌、马拉色菌共12种浅部真菌。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所统计的致病菌菌种数共计62917例,其中红色毛癣菌菌种数最多,其次为马拉色菌、念珠菌。第一名红色毛廯菌,占比44.49%;第二名马拉色菌,占比18.25%;第三名念珠菌,占比15.69%。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各地区各致病菌分布具体数值、菌种总数、所占百分比以及名次Tab.1 Distribution,species number,percentage and ranking of pathogenic fungi in different regions
2.2 各省份优势菌
在河北省念珠菌占比高达48.48%,为最优势菌,其次红色毛癣菌为28.62%;广东省酵母菌属占有绝对优势,占比为40.37%;新疆地区则以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分别占比36.96%和40.47%;其余省份均以红色毛癣菌为最优势菌。
2.3 各地区感染的致病真菌差异
华北地区很少有感染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酵母菌属、毛孢子菌、马拉色菌的患者,总体占比极低,甚至没有;华东地区除以上叙述的优势菌种外,其他菌种也会偶尔有所感染,但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的酵母菌属却在中南地区有着较大比重,如广东(40.37%)、湖北(24.98%)等,马拉色菌也有明显突出的趋势,占比同样较高;西北地区的陕西除优势菌种外,其余菌种分布较为均匀,无特殊的菌种突出情况,然而同处西北的新疆须癣毛癣菌却十分的突出,占比高达40.47%,一跃成为最优势菌;西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马拉色菌十分突出,尤其是四川地区,拥有46.99%的高比例,而在断发毛癣菌、酵母菌属、毛孢子菌方面却少有这方面的病例。通过对比各大地区致病真菌具体数值和种类,显而易见,南方地区较北方和西北地区致病真菌总数和种类均较多,如南方的上海共有16075例,四川共有19022例,而华北的内蒙古仅有402(例),西北的新疆也只有771例,总体发病率均不高。
2.4 总体致病菌种分布情况
各菌种总数的排名中,红色毛癣菌无疑稳居榜首,其在各地区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位居第二位的马拉色菌却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地区,共有8938(例),其他地区除上海和福建偶有发病率外,其余则几乎没有。而居于第三名的念珠菌属却在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着明显的高发性,如:上海(4985例)、福建(1059例))、广东(772例);而处于第四位的须癣毛癣菌在各地区都属于中间水平的致病菌,没有明显的致病性,虽然其在新疆的致病菌中所在比值较大,为40.47%,然而致病的病例却比较低,仅有312例;其他的菌种则所占的比例较小,且没有明显的地区高发性。
3 讨论
3.1 各地区致病菌种分布存在差异
华北地区中菌种组成有所差别,河北省以念珠菌为优势菌种,而内蒙古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但总体上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比44.78%,其次为念珠菌,占比25.485%,须癣毛癣菌,占比12.65%;华东地区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总体上,红色毛癣菌占比为51.586%,其次为念珠菌,占比为21.826%,须癣毛癣菌,占比为11.27%;中南地区中河南省和湖北省都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而广东省以酵母菌为优势菌种。中南地区总体上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比41.57%,其次为酵母菌,占比为24.52%,须癣毛癣菌,占比14.06%;西北地区中陕西省的优势菌种为红色毛癣菌,而新疆的优势菌种为须癣毛癣菌。总体上西北地区优势菌种为红色毛癣菌,占比为45.62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占比为26.32%,念珠菌,占比为8.435%;西南地区中四川省红色毛癣菌和马拉色菌数量较为接近,但以马拉色菌为优势菌种,云南省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而马拉色菌数量稀少。总体上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比56.34%,其次为马拉色菌,占比30.395%,须癣毛癣菌,占比5.425%。念珠菌在华北、华东地区的比例相对于中南、西北、西南地区较高,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华北、华东地区湿热的气候特点所影响的。2006年白念珠菌已占优势,且名次迁移到首位,而如今白念珠菌的比例在不断增高,可能是由于气候、环境、卫生条件等的改变所致。通过对14个省份或地区的相关数据统计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红色毛癣菌在这五大地区里广泛流行,这与吴绍熙等[28]所做1996年和1986年度调查中红色毛癣菌均占优势结果一致。红色毛癣菌总体上是致病率最高的皮肤癣菌,且具有明显优势,其在总体上所占比例为44.49%。
3.2 重点研制抗红色毛癣菌的临床药物
红色毛癣菌在各调查地区均有明显的发病率,因此对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红色毛癣菌可引起手癣、足癣、头癣等浅部真菌病,通常分布于人体温暖潮湿部位,该菌在全球范围内最常分离到,它能感染皮肤和指甲,但很少感染到胡须以及头皮等,因此针对这种高发性难治愈的致病菌应该从其生活习性入手,如可以研制一些针对人体潮湿部位有干燥效果的药剂或其他治疗方法,这样可以降低红色毛癣菌的存活率,从而达到降低红色毛癣菌感染率的效果。
3.3 因地制宜制定各地区的防制方案
针对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地区的马拉色菌,应该从当地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研究,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里出现高发性的马拉色菌的感染,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防止更为严重的马拉色菌感染。马拉色菌不仅可以引起皮肤浅表部角质层和毛囊等感染,它也与皮炎和银屑病有一定关系,因此需要阻断传播途径,阻止马拉色菌感染的延伸,这也是降低马拉色菌后遗症的有效措施;广东地区泛滥的酵母菌是典型的人体条件致病真菌,当病人免疫力低下,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衡而引起酵母菌致病,其典型临床症状是瘙痒、分泌物增加以及灼痛等。毋庸置疑,对于免疫力的问题,根源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其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可以结合广东地区良好的中医氛围和煲汤习俗,开中药方剂以及药膳的方式去调节人体健康。假丝酵母菌又名念珠菌,可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大多数为继发性感染。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抵抗力极强。对于河北地区念珠菌的防治,切断感染途径才是最根本的方法。新疆地区的须癣毛癣菌所占比例较大,尽管其总体数值不大,或许这里有其适宜的生活环境或其他因素,这为我们研究须癣毛癣菌的生活习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思路。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念珠菌属感染率与日俱增,这可能是发展经济造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故对于这种由于发展带来的致病菌感染需要从源头上入手,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其他非优势菌的致病菌感染虽然目前没有明显的感染率,但依然不容忽视,因为其随时都有可能取代现有优势菌,而成为新的优势菌。虽然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的流行是在时刻变化着的,但贯彻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以及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却是防止致病菌感染的永恒方法。临床上对致病菌的分离鉴定有着重要意义,而对致病菌的统计分析也有利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在本次统计分析中,红色毛癣菌在总体上为优势菌种,但各省份的致病菌种构成均有所不同,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是否影响着各种致病菌的流行,对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的流行能否掌握其规律,我们还需要结合更多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