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学龄前儿童龋病及牙龈炎患病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
2022-01-11熊筱艳
熊筱艳,许 玮
(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1,科教科2,江西 萍乡 337000)
龋齿(dental caries)、牙龈炎(gingivitis)是我国低龄儿童常见口腔疾病,对患儿颌面部发育、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等造成影响。学龄前儿童以乳牙为主,其形态、质地特殊,容易发生龋坏,发病后进展较恒牙更快,并对恒牙替换和横牙患龋均有影响。我国地方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等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低龄学龄前儿童龋齿流行特征有所差异[1,2]。牙龈炎发生与低龄儿童牙龈上皮薄且角化差有关,牙菌斑容易在牙颈1/3 处堆积,细菌感染以及外伤性刺激可导致牙龈发炎。牙龈炎存在各个年龄阶段,且容易发展为牙周炎,甚至出现牙齿脱落[3,4]。目前儿童口腔研究主要关注点在龋病,关于学龄前儿童牙龈炎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指出巴西儿童牙龈炎发病率为83%,严重程度低;香港调查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指出,向饮用水加氟可降低儿童龋病患病率,但牙龈炎患病率有所上升[5,6]。明确地区学龄前儿童牙龋病和牙龈炎发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当地儿童口腔卫生改善,龋病和牙龈炎预防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对我院学龄前儿童龋病及牙龈炎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1 年4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621 例学龄前儿童,男301 例,女320 例,年龄为3~5 岁。其中3 岁185 例,4 岁219 例,5 岁217 例;居住城市365 例,居住农村256 例。纳入标准:①患儿机体健康,无认知、意识障碍,能在家属指导下学习刷牙等口腔清洁操作;②资料齐全,家属配合完成儿童饮食习惯、口腔清洁习惯等调查。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溶血性贫血、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本研究已获儿童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龋齿患病分析 记录621 例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率,分析不同性别(男、女)、年龄(3 岁、4 岁、5岁)、城乡(城市、农村)的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率。观察龋齿部位,分析患龋齿的儿童龋齿的颗数,记录上颌龋齿、下颌龋齿颗数,比较二者在总颗数中的占比;分析上颌、下颌不同牙位(右侧乳侧切牙、右侧乳中切牙、右侧乳尖牙、右侧第一乳磨牙、右侧第二乳磨牙、左侧乳侧切牙、左侧乳中切牙、左侧乳尖牙、左侧第一乳磨牙、左侧第二乳磨牙)龋齿在总龋齿颗数中的占比。
1.2.2 牙龈炎患病分析 记录621 例学龄前儿童牙龈炎发生率,分析不同性别(男、女)、年龄(3 岁、4 岁、5岁)、城乡(城市、农村)学龄前儿童牙龈炎发生率。
1.2.3 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观察不同牙菌斑(大量、中等、少量、无)、喂养方式(母乳、人工和混合喂养)、睡前甜点(经常吃、偶尔吃、从不吃)、是否使用含氟牙膏(不知道、否、是)、家长指导刷牙(经常、偶尔、从不)的儿童龋齿和牙龈炎发生率。找出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以其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年龄:3 岁=1,4 岁=2,5 岁=3;牙菌斑:大量=1,中量=2,中量=3,少量=4,无=5;喂养方式:母乳=1,人工=2,混合=3;睡前甜点:经常=1;偶尔=2,从不=3;刷牙频率:每周<3 次=1,每周3~7 次=2,每周>7 次=3;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否=1,不知道=2,是=3;家长指导刷牙:经常=3,偶尔=2,从不=1。行多因素Logitstic 回归分析龋齿、牙龈炎发病影响因素。
1.2.4 牙菌斑评估[7]大量:龈沟或龈缘、相邻牙面有大量软垢。中等:龈缘或相邻面有中等量菌斑。轻度:龈缘区有薄菌斑,视诊不能看见,经探针刮出。无:龈缘区无菌斑。
1.2.5 质量控制 临床检查员为口腔科工作经验>3年的医师;掌握牙菌斑、龋齿等标准评估方法。记录者为口腔临床医师,有医师资格证,2 位记录员对数据进行统计、记录、检查。调查员负责与儿童和家属沟通,了解儿童基本信息,以及家属对儿童口腔清洁、饮食干预等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tstic 回归分析龋齿、牙龈炎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龋齿、牙龈炎患病情况分析 621 例学龄前儿童共有328 例龋齿,患病率为52.82%;不同性别儿童龋齿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龋齿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1 例学龄前儿童共有136 例患牙龈炎,患病率为21.90%;不同性别儿童牙龈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牙龈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龋齿、牙龈炎患病情况分析[n(%)]
2.2 龋齿部位分析 328 例患儿有龋齿614 颗,上颌龋齿289 颗,下颌龋齿325 颗;各牙位龋齿在总龋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颌主要分布在左侧乳中切牙、右侧乳中切牙、右侧第一乳磨牙、右侧第二乳磨牙,下颌主要分布在右侧第一乳磨牙、右侧第二乳磨牙、左侧第一乳磨牙、左侧第二乳磨牙,见表2。
表2 龋齿部位分析[n(%)]
2.3 龋齿、牙龈炎患病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牙菌斑组、喂养方式、睡前甜点、刷牙频率、含氟牙膏使用情况、家长指导刷牙情况下龋齿、牙龈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龋齿、牙龈炎患病影响因素分析[n(%)]
2.4 龋齿、牙龈炎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牙菌斑、睡前甜点是患龋齿的影响因素;牙菌斑、睡前甜点、家长指导刷牙是牙龈炎发病的影响因素,见表4、表5。
表4 龋齿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表5 牙龈炎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1.4%的儿童患有龋齿[8]。Prados-Privado M 等[9]研究报道小学生龋齿患病率为56.12%。本研究的学龄前儿童是指3~5 岁,龋病发病率为52.82%,发病率无性别差异,但存在年龄差异,其中5 岁儿童发病率为69.59%。本研究中上颌与下颌龋齿分布存在差异,龋齿更容易发生在下颌磨牙。考虑主要因为下颌乳磨牙形态原因致使窝沟间隙容易残留食物残渣,而上颌乳磨牙和下颌乳前牙与唾液腺导管口距离更短,唾液的自洁作用在此更显著,故此处患龋风险相对更低[10]。牙龈炎方面,杨静等[11]研究者报道3~12岁儿童牙龈炎发病率为25.21%。本研究儿童牙龈炎患病率为21.90%,与上述结果接近;牙龈炎发病无性别差异,但存在年龄差异,5 岁儿童最高,为30.41%。考虑原因是5 岁为本研究中年龄最大的患儿,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长期未能改善,随着年龄增长,对牙龈健康影响更大。
本研究显示,不同牙菌斑组、喂养方式、睡前甜点、刷牙频率、含氟牙膏使用情况、家长指导刷牙情况下龋齿、牙龈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牙菌斑、睡前甜点是患龋齿的影响因素;牙菌斑、睡前甜点、家长指导刷牙是牙龈炎发病的影响因素。牙菌斑是无法被水冲去的的细菌生物膜,大量细胞间质、细菌以及少量白细胞、食物残渣不及时清理会逐渐形成软垢,并与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牙石。目前已知牙菌斑可导致龋病、牙龈炎[13]。饮食方面,学龄前患儿基本为乳牙,乳牙矿化程度低于恒牙,抗酸能力若,易发龋坏。儿童大多偏好甜食,甚至依靠含糖饮料以及含糖的碳酸饮料补充水分,长期过量食甜对牙齿、牙龈伤害大。睡前甜点且不及时清洁口腔,清刷牙体牙缝,会增加口腔中变异链球菌产酸底物,使其产酸量增多,乳牙被更多酸性物质侵蚀,形成龋病[14]。另外,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长期睡前甜点习惯导致软后和牙菌斑在牙颈堆积,牙龈上皮出现炎症,即发生牙龈炎[15]。目前许多研究指出进食甜品的频率对龋病发生有影响。母乳喂养是饮食的又一重要方面。在母乳喂养下,患龋齿和牙龈炎的几率较高,但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母乳喂养是导致龋病和牙龈炎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喂养方式与低龄儿童患龋病的研究尚存在争议,部分学者指出真正影响龋病的是夜间喂奶频率、喂奶时间长短,长期喂母乳,尤其是夜间长期喂母乳会增加患龋齿风险[16,17]。本研究中母乳喂养出现龋齿,考虑与母乳喂养过长,夜间喂养过多且喂养后没有及时的清洁口腔有关。
家属对牙病的认知不足,也会导致儿童缺乏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具体分析如下:①对儿童饮食疏于约束,儿童日常过多食用甜食,甚至长期给予睡前甜点,对牙龈、牙齿长期不良刺激,出现牙龈炎;②家属对牙龈炎等风险因素认知不足,当儿童出现牙排列不整齐或有牙菌斑时,并不重视,但已经潜在牙龈炎风险。调查发现,牙周有牙菌斑的小学生高达92.20%,虽然普遍为轻度牙菌斑,但已经说明该现象的普遍性,而家属因儿童有牙菌斑进行问诊的仅占23.12%[18,19];③家属对儿童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督促和教育不够,使其未能养成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等良好习惯;④家属未能定期为儿童补充钙剂,不了解含氟化物的牙膏能保护牙齿;⑤当家属患有牙龈炎时因为缺乏相关认知,与儿童混用餐具,接触后导致儿童患病;⑥儿童乳牙患病,家属认为乳牙根很快会自然脱落更换,任由发展,导致乳牙病程加深,影响恒牙替换,使其换牙龈炎的风险升高[20]。
综上所述,该地区学龄前儿童龋病、牙龈炎发病率高,龋齿好发下颌乳磨牙,应加强对5 岁儿童龋齿、牙龈炎发病风险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