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体位护理在视网膜脱离围术期护理中的价值
2022-01-11宋婷
宋 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安徽 合肥 230036)
视网膜脱离为常见眼科疾病,其中以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常见。有研究表明,该类患者围术期可依据不同部位的脱离进行体位护理,对手术治疗疗效有促进作用[1]。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0 月3 月本院收治的视网膜脱离病患60 例为受试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其中对照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6~65 岁,左眼17 例,右眼13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6~64 岁,左眼18例,右眼12 例,两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均衡性佳,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环扎术、巩膜扣带术、硅油注入及玻璃体腔内注气作为主要的复位手术方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围术期体位护理干预。(1)入院后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仔细讲解该疾病知识、注意事项、手术目的和相应卧位的重要意义。介绍手术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2)术前干预:术前进行充分的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头眼部,予以特定的头部和体位位置,使明显的视网膜突起处和孔处于最低。应对视网膜脱落的位置差异采用不同的体位:①颞部、鼻部视网膜脱离分别应位于患眼的一侧及对侧;对于周围性视网膜脱离,也应位于侧卧位②上视网膜脱离,尤其是上球形脱离的患者,把枕头放在肩膀上以降低头部。③采取调整坐姿,抬头,或高枕仰卧位,以降低视网膜的脱离。④对黄斑裂孔、后极、漏斗状视网膜脱离和复杂型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水平放置。(3)术中干预:全身麻痹向上操作,一般是仰卧,为防止挤压请注意观察腰部皮肤的状态。(4)术后干预:术后以裂孔处于最高位置为体位原则。当病人从手术室返回病房时,移动病人时要特别注意移动方向。头部应沿缝瓣粘连方向由后向前旋转。移动后,应在取对应的被动体,依据气泡大小和视网膜脱离的位置,引导和协助患者改变体位。顺序是俯卧位头朝下半卧位,仰卧位。若病人在术后1 周内无法保持俯卧位,前两个卧位可交替使用,每月时长限制最低不能少于16h、如若术后眼内发生出血状况,应尽量避免仰卧位,采用半卧位。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行SPSS23.0 分析。计量、计数分别行(±s)t 检验、(%)χ2检验,P<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满意度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护理满意度[n,(%)]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护理前,两组的环境、社会、生理、心理各领域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理各项评分比护理前及对照组均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cP<0.05。与对照组比较,dP<0.05。
?
3 讨论
视网膜脱离为常见致盲性眼病。手术封住裂孔,对视网膜的解剖和功能复位意义重大。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其痛苦,除通过药物治疗以外,体位护理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
本研究发现,体位护理后病患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患者入院后,工作人员应告之其卧床休息的具体方法及重要性。由于长时间卧床,所以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住院环境,协助放松按摩,缓解身体上的不适,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再加之裂孔通过体位护理工作处于最低。一方面,可防止视网膜下液由于重力造成位移;还可减少玻璃体的液化,进一步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同时,眼球运动的限制可减少玻璃体腔的液体进入视网膜内,且加快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有效缩减视网膜脱离范围,促进视网膜的重新附着,有效保证了成功率,进而直接影响到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水平。
综上,视网膜脱离围术期体位护理效果突出,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服务满意度,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