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地区S区块长6注水开发动态分析
2022-01-11李亚婷李小伟李琳琳郑高增
李亚婷,晋 月,李小伟,李琳琳,郑高增
(延安大学 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S区块位于黄陵西北部,区域面积125 km2,长6油层的钻探始于2001年,油井数433口,注水井122口,日产油93.19 t,日产液173 m3。截至2011年12月底,共完成以长6为主的各类探井共43口,获工业油流井11口[1-4]。国内注水评价指标有单指标[5-6]和多指标评价方法[7-8],单指标方法过于单一,多指标评价因素众多,评价方法灵活。针对研究区生产井的生产特点,通过注采参数,注水方式,注采比进行分析,注水时效低、注采连通率低,采用存水率变化规律和水驱效果评价方法对开发动态进行分析。本文对黄陵地区S区块油层进行动态分析,该研究区非均质性严重,地质情况复杂,开发难度大,确定合适的开发方式[9],最终优选井网部署,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益,为社会创造价值。
1 油藏开发现状
1.1 油藏地质特征
S区块油藏类型分为两种:砂岩上倾方向尖灭油藏和砂岩上倾方向致密遮挡油藏。浊积水道与水道间泥岩互层,形成岩性尖灭遮挡,浊积水道与致密层或干层互层,形成致密物遮挡油藏(图1)。浊积水道为沉积微相“甜点”,发育的储层物性较好,为优质储层,油气分布比较集中。整体上长6油藏储层为低孔低渗透,油水同层较多,无明显油水边界。长6为目前主力开发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细粒砂岩,长6储层孔隙度一般介于1.9%~16.4%之间,渗透率一般介于(0.02~7.01)×10-3μm2。
图1 黄陵地区S区块油藏剖面图
1.2 开发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试油试采井数据分析,研究区试油井日产液与日产油比值为6.32,含水率较高,为78.14%,前期的试油井显示了良好的开端。2017年底,统计采油井433口,研究区主力油层为长61,长64,根据投产新井数据分析,初月含水量较高,达到50%以上,产量递减快,从初月的1.2 t/d,到1年后下降为0.25 t/d,需要部署水井补充地层能量。
1.3 试采特征分析
研究区试油结果一主力产层长6为主,试油井43口,获得工业油流的井油19口,低产油流的井油16口,只产水的井油8口。工业油流的下限标准为1.0 t/d。试油井主要部署在研究区北部如上171井,上172井,槐14井,工区南部6口井,也获得了工业油流。收集生产井投产初期试采数据,长62试采量为0.74 t,长63试采量为0.76 t,这2个层试采量最高,整体含水量为60%左右,个别含水量达到66%。
1.4 生产现状分析
图2为收集433口井试油试采数据,分析新投产层数,分析历年投产变化和补孔压裂直方图。开采特征主要出现2个峰值,在2014年规模逐渐上升。新投井数达到79口,出现1个峰值;2015年所投层数和所投井数有所下降,2016年又达到新的峰值,新投井数达到90口,月产油也达到高峰,在其他时间段出现低值(图2)。研究区注水区域产量不佳,注采连通率不高,注水效果较差,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新投井产量。
图2 S区块历年投产及补孔直方图
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2.1 注水参数运行评价
从2013年开始,分析历年开井数、平均月注水量、注水强度等,总结注水方面的技术成果,评价注水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提高产量。研究区注水开井数从2013到2021年从18口持续增加到108口,水井利用率仅为70%,利用率较低,2014年单井日产量为8.2 m3,2021年降至3.8 m3,单井注水量平均5.2 m3,注水时效低,影响注水开发效果(图3)。根据注水强度数据分析,平均注水强度0.32 m3/(m·d),参照延长石油其他油田注水数据,延长组最佳注水强度在1.6~2.1 m3/(m·d),研究区注水强度小于标准强度,所以本区大部分注水井强度偏小。原因是研究区注水设备老化、损坏或破损影响注水效率。
图3 平均单井日注水曲线图
2.2 注水方式
S区块整体属于低孔低渗,注水方式有3种:滞后注水、同步注水和超前注水。超前注水应用比较普遍,既补充地层能量,又保持一定地层压力,不会引起水淹,因此,采用超前温和注水方式,提升驱油效率,提高最终采收率。随着地层压力上升,日产油幅度逐渐增大。从图4可以看出,渗透率为2.0 mD,地层压力由原始地层压力的1.1倍上升到1.2倍时,日产油幅度增大较高,之后地层压力逐渐增加时,日产油幅度基本不变。因此,地层压力/原始地层压力为1.2倍时,为超前注水合理压力水平(图4)。达到相同地层压力时,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和渗透率成反比。
图4 超前注水时不同压力系数下油藏压力提高倍数
2.3 注采比评价
统计注水区域每个井组累计注采比为0.07~1.84,平均为1.08。注采比较大井组主要受到井网部署不完善,注采比较低的井组主要受到水淹影响。本区主要长6整体注采比较低,需加强注水。井距直接影响采收率,当井距为246~621 m,油层连通率最好。本研究区采通关系复杂,注水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注采连通率小,做好注水工作前提是提高注采连通率。
2.4 存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存水率是评价注水开发重要指标,随着原油采出量增加,综合含水率上升,注入水不断倍采出,含水率越高,排水率越大,存水率越小,水驱油效果变差。累积存水率是衡量注水开发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反映水驱开发效果越好。
(1)
式中:Wf为存水率(%);Wi为累积注水量(m3);Wp为累积产水量(m3)。
分别计算了黄陵地区S区块存水率和理论存水率(图5),在预定最终采收率(Rm)不同情况下,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大,存水率逐渐上升,实际值低于标准值,区块整体能量呈缓慢恢复趋势,下一步需要强化注水评价油藏注水利用状况。
图5 S区块采出程度与存水率关系曲线
2.5 水驱效果评价
水驱控制程度是衡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水驱控制程度是通过水驱控制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进行研究,水驱控制储量为注水能波及的区域的储量,平面上有水井控制。利用公式(2)计算,本研究区长6水驱控制程度平均值为24.74%(表1)。
E=Aw×Ωo×a/N,
(2)
式中:E为水驱控制程度(%);Aw为水驱面积(km2);Ωo为储量丰度(104t/km2);a为注采连通率(%);N为地质储量(104t)。
表1 黄陵地区S区块水驱控制程度
3 井网适应性评价
S区块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油井效果不好的原因为注采井距过大,注水强度小,驱替压力不足,在注水量小的前提下,需调整现有井网进行局部调整完善。具体方法如下:1)研究区圈定范围和储量边界基本一致,无须扩边开发;2)研究区边部未注水井组实施油井专注;3)研究区局部区域增加油井和注水井,完善井网系统。
研究目前油井动用生产层,分析各个层储层动用情况(表2),主力油层长63动用程度很高,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区域,长63-2石油储量为645×104t;长62动用程度次之,长62-2石油储量为548×104t;而长61动用程度不高。
表2 黄陵S区块分层储量动用状况表
4 结论
研究区油藏类型分为两种:砂岩上倾方向尖灭油藏和砂岩上倾方向致密遮挡油藏。研究区注水利用率低,仅为70%;注水强度小,平均注水强度0.32m3/(m·d),注水设备破损。本区采用超前温和注水,采通关系复杂,注水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注采连通率小;长6水驱控制程度平均值为24.74%。本区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分析各个层储层动用情况,长63储层动用程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