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以用促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共课教学模式研究
2022-01-10马林
摘要:當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对于教师而言,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公共课,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教师教法单一、理论实践相分离、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为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定位,突出应用理念,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提出“项目驱动,以用促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等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要提高新形势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1]。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如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师范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目的正是培养高校师范生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能力。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课程涵盖教育教学、教育心理、教学设计等基础理论,也包含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和复杂程度高,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现阶段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相割裂、实践能力教学被弱化,评价模式和方法过于老套等现状,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设计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在我校师范生范围发放。从答题者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态度、应用意识、理论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媒体的使用、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健康使用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从意识、理论、实践三个方面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展情况调查部分,从答题者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课程开展的各方面感受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理论提升、应用能力提升、重视程度、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验设备配置、课程相关活动开展、评价方式等维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比重、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问卷总结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理论实践比例失调
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广泛。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信息化教学媒体、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各类网络课程资源等设计和开发的基础理论,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和资源开发实践,又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印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对应,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内容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关注实践内容的结合。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法单一
现阶段部分老师的授课方法依然比较单调机械,理论内容庞杂,大多都以PPT演示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的积极性。公共课理论性过强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失去学习主观能动性。
(3)学生认知偏差,参与度低
师范类学生没有意识到课程对于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有什么作用,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偏差导致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少学生对课程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
(4)考核评价方式落后,缺乏过程性评价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大多数还是以期末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缺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前面评估。
三、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前面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笔者提出了“项目驱动、以用促学”的项目式教学改革策略,以提高学生课程的参与程度,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协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一)优化教学目标:合理定位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专业能力标准。它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统一的目标和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为“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层面,这也应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3]。现阶段,除了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手段使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课堂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六大模块、三个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现状需求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六大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涵盖六个方面的理论内容,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基本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领域包括信息时代的教育和教育变革、媒体概述、课堂教学媒体设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制作与应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改革教學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的需求实际作为导向,由教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工作项目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
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体,教学过程主要分四个项目阶段:(1)学习准备:教育技术理论基础;(2)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3)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与开发;(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16个分项目的研习活动,进一步细化突出培养目标。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基本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基础。
项目1.学习准备: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主要要求学生收集、汇总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内容。
项目2.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学生针对选定的学科知识内容主题,自主完成教学系统设计,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项目3.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与开发。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收集、获取、开发、处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库。
项目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按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并录制,形成教学实录。
(四)改革教学方法:基于“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流程
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师范类学生教育技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基于“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流程的设计,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是教育技术公共课本身的课程改革,也是为师范类学生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这种方法将传统课堂进行了部分翻转。
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或者自主制作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教学微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学习通进行在线发布。学生通过电脑或者其他的移动设备进行登录,完成相应的自主性学习,学习通也会实时记录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将教育技术课程知识内容按模块设计了各类教学资源并上传到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在课堂教学前推送给学生,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及学生场景化技能实践探索做好前期准备。
2.课中环节
一方面根据学习通中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诊断分析,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确定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内容。特别是一些基础操作性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掌握,那么就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在教学总结和反思上。另外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度。
3.课后环节
课后主要包括提问互动、作品制作与提交、学生点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在线测试等内容。学生通过实践练习需要完成多种类型的作品,例如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微课制作等,而这些成果作品也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学生通过课后环节,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对于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在“学习通”讨论区或者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育技术公共课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的一种探索。
四、总结
时代在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时时刻刻在面临新的挑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主要内容,任课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探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尤其是翻转课堂的引入和移动教学的使用,亳州学院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学校“应用型”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2017-01-10.
[2]曹雅洁,叶晓玲.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本科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21,7(01):38-44.
[3]中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04-12.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0412/t20041215_145623.html,2004-12-15.
[4]杨宇.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计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8.
[5] 李亚. 任务驱动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韦小铃.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实践——以北部湾大学为例[J].大众科技,2021,23(01):109-111.
[7]赵学孔.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20(03):39-41.
作者简介:马林(1988-),安徽阜阳市人,亳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驱动,以用促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8jyxm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