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落”,微更新
2022-01-09黄祺杨维格
黄祺 杨维格
上海普陀区铁路线改造的高线公园。
“深秋,银杏树的叶子变成金黄色,每次路过这座小公园去乘坐地铁,我总是要停下来欣赏金色的银杏、红色的枫叶。转角遇见美好,这就是我生活的城市——上海。”三年级的上海小学生一帆,最近写了一篇作文,描述的是他家附近立交桥下的一处小公园。语文老师的评语是:“我和你一样感受到城市的美好。”一帆的语文老师是位从安徽考入上海高校后毕业工作的新上海人。
黄浦江陆家嘴段滨江跑道,海归白领小易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到这里跑上一场。滨江这几年增设的驿站“望江驿站”,成了小易爱上上海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每次进驿站休息,喝口水,我都会想:来上海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上海普陀区的武宁路桥,因桥面立柱的欧式装饰而让人印象深刻。今年夏天,武宁路桥下突然“长”出一家咖啡馆,常有附近居民带着电脑、点一杯咖啡把这里当做“工作室”。元旦节前,咖啡馆已经有了浓浓的节日氛围,这间不同寻常的桥下咖啡馆也登上了年轻人们爱刷的“小红书”。
美好,总是不期而遇;惊喜,可能出现在下一个转角。
上海的这些变化是无心之作吗?当然不是,角角落落虽小,却是上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带来的新一轮成长。
2021年12月24日下午,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现场推进会举行。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上海城市里的一个微小改变,背后可能是一次突破惯有思维的创新实践;一个“小美好”的落地,可能是对既有工作模式的巨大突破。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上海毫不犹豫地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黄浦江、苏州河孕育了上海的城市文化,一江一河和它们之上的桥梁,构成了上海基本的城市轮廓。在上海城市微更新的探索中,寻找桥下空间的更多可能性,是最新的议题之一。
上海长宁区凯旋路桥下空洞微更新。左下为设计师黄晓晨。摄影/ 沈琳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最近的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也提到了桥下空间。他提出:“要贯通更多河道,探索打开更多公园、开发更多桥下空间、开放更多公共机构的公共空间。”
苏州河沿岸曾是上海的工業带,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工厂逐步搬迁,两岸的建设重点也从生产型空间转变为生活型空间。苏州河上有33座桥梁,这些桥梁的建造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由于功能改变,苏州河沿线桥下空间的改造提升,具有了前沿探索的实验性。
冬日昼短夜长。下午5点不到,上海长宁区凯旋路桥下、苏州河的南岸,一群小学生抓紧时间奔到桥下“游乐场”“抢占”秋千,这个摇篮式秋千是“游乐场”里最受欢迎的玩具,常常要排队才能“享用”。
附近居民也许叫不出“糖苏河”这个名字,但大家对迷你“游乐场”却是十分认可。清晨,靠苏州河的区域主要是阿姨爷叔锻炼,傍晚则是老人带着孩子在南侧的“游乐场”休闲,原本大家不会多瞅一眼的灰暗桥下,如今变成了附近最明亮和充满乐趣的地方。
2018年第一次来到凯旋路桥下这块桥下备选空间时,设计师黄晓晨看到的是处灰暗的角落:北侧单车乱停乱放,南侧被常规的绿化隔离包围,中间空置区的硬化地面凹凸不平,经过的路人匆匆而过,不会停留。
2018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发起“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之“激活桥下空间”活动,选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作为竞赛点,征集实验性竞赛方案,探索能够有效利用的空间,凯旋路桥下就是其中一个竞赛点。
黄晓晨设计团队的“糖苏河”方案在竞赛中获得了优胜奖。由此,黄晓晨和小伙伴们成为国内最早探索桥下空间微更新的设计团队之一。
看到建成后居民喜爱这一处休憩之地,黄晓晨放下了担心、多了些开心,她介绍,“糖苏河”是她们苏州河桥下空间的改造主题,凯旋路桥下主题色是柠檬黄,希望空间带给大家柠檬般清新活泼的糖果感,也希望激发出苏州河滨水空间的活力。小小的空间里不仅放下了儿童游乐设施,也没有忘记照顾到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为老人保留了原有的健身器材、下象棋的桌子凳子。考虑到空间离社区很近又属于苏州河岸,所以设计中预留了方便展览的小空间“艺术站亭”,希望可以用于未来城市、社区开展活动。
设计前黄晓晨团队做了一些调研。他们发现虽然凯旋路桥下距离中山公园不远,但中山公园里可供儿童游乐的设施其实非常少,而社区周边有小学、幼儿园,居民中存在着孩子游玩休闲场所的需求。但结合桥下有噪声、有机动车道等现实情况,团队最终拿出了一个供人们短暂玩乐休闲的空间的方案。“我们设想这个空间是给居民们路过时短暂停留和玩一玩遇到小惊喜的地方,是一个路边休息站的概念。”
如今再看,凯旋路桥下空间的微更新也实现了最初的设计设想,成为一处给周边居民和路过行人休息的公共驿站。
看起来“没人管”的桥下空间,事实上可能有多个管理部门,桥下空间的微更新,给各部门如何协作管理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凯旋路桥下“糖苏河”明亮的柠檬黄色调,让这个小空间远远地就能吸引行人的注意,成为周边环境里一抹鲜艳的亮色。但就是这个让设计团队非常自豪的主题色,当初却是方案讨论中争议最大的部分。
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的陈敏,全程参与了凯旋路桥下“糖苏河”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每一个微更新项目,中心会邀请建管部门、交通部门、市政、体育、文化、绿化等部门一起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另外还有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一起参与给出专业意见。
如果遇到问题,该听谁的?陈敏说,最终各个部门通过沟通来解决。
针对“糖苏河”设计稿中明亮的色彩,交通部门提出自己的担心:这个位置有机动车通行,颜色过于鲜艳会不会干扰驾驶者的视线,带来安全隐患?
得到交通部门的反馈,设计团队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但几次沟通后还是理解和采纳了建议。最后,设计团队坚持了糖果色的主题,但降低了色彩的亮度,照顧到了交通安全的需要。
看起来“没人管”的桥下空间,事实上可能有多个管理部门,桥下空间的微更新,给各部门如何协作管理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虽然凯旋路桥下空间面积很小,但改造中却涉及到道路、绿化、市政、交通等多个部门,不同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规范对空间的改造提出要求,有的规定可能还互相存在矛盾。作为凯旋路桥下空间微更新项目的建设单位,长宁区建管委在推进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一直积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长宁区建管委吴璇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原则是,在符合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设计团队的想法。”
城市微更新的另个难度在于,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如何在已有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同时,这些公共空间往往还承担着其他功能,比如地下管线、其他市政设施等等,这比在一片空地上做设计要复杂得多,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合作。
最终,凯旋路桥下空间微更新在长宁区建管委的推进中不仅顺利落地,而且通过这个项目,各个部门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之后做其他桥下空间的微更新时,各部门的协作沟通会变得更加顺畅。
黄晓晨说,凯旋路桥下更新完成后,不少媒体来采访,也有很多政府部门实地参观取经,甚至有其他城市的相关部门找到她,邀请她参与这些城市的桥下更新。可以说,上海的桥下空间微更新,已经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走在了前面。
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表示,城市微更新的目标不是单纯为了“好看”,不是简单的城市美化,而是提升这些空间的功能,让居民感受到便利或者获得服务。
伍江教授的观点,不仅涉及微更新的设计、建设,还涉及空间更新后的运营和维护。
作为苏州河沿线桥下空间的一次尝试,凯旋路桥下空间更新后,运维被纳入长宁区苏州河沿岸一体化维护管理工作中,一位在“糖苏河”游乐场执勤的保安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保安在这里值守,维护安全和整洁。
除了作为休闲场所让政府部门承担运维责任,桥下空间更新后有没有其他的运维形式呢?
冬日的工作日,《新民周刊》记者来到普陀区武宁路桥下,今年夏天开业的SKF桥下咖啡馆里,一位外国顾客正在工作,陆续有一两个顾客走进咖啡店点一杯咖啡。
店主钱女士告诉记者,咖啡馆周末和节假日顾客比较多,一个非洲鼓爱好者的团体首先把这里当做一周一次聚会的地方,咖啡馆门口桥下一个开放的空间,铺着木地板,正适合打击乐爱好者们敲奏。后来一个骑行俱乐部也看中了咖啡馆,俱乐部成员每周会到咖啡馆碰头。有摄影爱好者发现咖啡馆适合展示摄影作品,于是在这里办了个小小的展览。
平时附近社区有几个小朋友放学后会到咖啡馆做作业,等家长下班。
尽管桥下不如商业街区那般拥有天然的客流,但这家咖啡馆显然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咖啡馆的店员除了负责咖啡馆内的工作,还会附带着维护咖啡馆外的公共空间——户外空间的整洁舒适实际上也关系着咖啡馆的吸引力。
武宁路桥下空间的设计出自名师之手,著名建筑设计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张斌,有很多优秀的建筑作品,近年来他又在城市微更新上拿出佳作,黄浦江边的望江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
驿站的概念被张斌延续到桥下空间的更新中。武宁路桥下空间被设计成全木结构,这让原本以灰色为主基调的钢筋混凝土桥下,变得温暖起来。桥下的封闭空间如今是咖啡馆,开放空间可以用来演出,而厕所、预留的自动贩卖机位置,则是为了给路过这里的人解决最实际的困难。
武宁路桥下空间被设计成全木结构,这让原本以灰色为主基调的钢筋混凝土桥下,变得温暖起来。桥下的封闭空间如今是咖啡馆,开放空间可以用来演出,而厕所、预留的自动贩卖机位置,则是为了给路过这里的人解决最实际的困难。
武宁路桥有张斌的儿时记忆。上世纪80年代初,武宁路桥西侧还是钢铁厂,而张斌的家当时就在距离武宁路不足500米远的小区。那时,他和小伙伴们经常走到引桥下,看钢铁厂车间里生产钢条。等他上小学时候,学校教练会带着他们到校外跑步训练,每次都会经过武宁路桥洞。
上海普陀区武宁路桥下空间微更新。右下为设计师张斌。摄影/沈琳
带着这样特殊的记忆和感情,张斌在设计武宁路桥下空间时,更多地想到让居民和行人能亲近这个空间。而如今引入咖啡馆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最能保持桥下空间人气的方法。
虽然带有实验的性质,但张斌认为,引入商业模式来运维桥下空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但他也提醒,企业进入桥下空间,首先考虑的可能还是公益性或者品牌形象的展示,而不是去计算盈利。“总的来说,我觉得桥下空间完全依托商业运营是不太现实,比较好的方式是释放一些政府资源的同时采购一些专业运营力量,两者相结合会运营得更好。”
张斌认为,桥下空间的运维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重要的是用起来,让“消极空间积极化”,这才是桥下空间更新的目的。“消极空间积极化不适合统一模式,如同中医治病的针灸治疗,这些空间的更新需要一个点一个点地落实,然后去激活周边环境。”
武宁路桥和凯旋路桥,桥下空间相对都比较小,在上海一些桥下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引入商业机构运维的方式已经比较成熟。
长宁区中环高架苏州河桥下公共空间结合“一江一河”改造,引入专业的运动场所运营商洛克公园。2021年6月相继开放1300平方米带顶篷的篮球场、600平方米的室外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新泾港沿岸步道,已经成为运动爱好者的热门打卡。
静安区正策划在南北高架苏州河北岸桥下空间,增加滑板、攀岩、三人足球等多元潮流运动功能,并置入一条联动地块的人行景觀栈道。宝山区计划将蕰藻浜两岸南北高架下“桥荫新空间”,打造“北上海科创体验区”。
据上海市道路运输局2020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公路桥、高架桥、城市桥梁等桥洞共计3.2万个。2021年8月上海交通委发布消息称,申城已启动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工作,接下来市民将看到更多的桥下空间“七十二变”。据介绍上海已建立“市级指导、属地实施”的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工作机制。
走过快速发展、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阶段后,现在我们需要为城市做微更新,让城市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更新和成长,变得越来越可爱。
上海黄浦区老弄堂公共空间改进。
伍江教授这些年在不同的场合介绍“城市有机更新”这个概念,城市就像一个有机体,如果没有更新就会衰老、破败,但走过快速发展、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阶段后,现在我们需要为城市做微更新,让城市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更新和成长,变得越来越可爱。
李强书记在12月24日的现场会上也提到了“有机更新”一词。他说:“要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新开发区域绽放新气象。中心城区要深入推进有机更新,把精深化开发和精细化管理更好结合起来,以敬畏之心保护好与城市一道成长起来的老建筑、工业遗存、老树大树等,保留老风貌、老味道,赋予新功能、新活力。”
既尊重现实环境又要通过微更新改善中心城区居民的居住感受,早在2017年,上海黄浦区在弄堂里就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社区,是这一带典型的弄堂住宅区,社区里是“七十二家房客”,居住条件普遍不好。刚刚开始着手对弄堂里的公共区域进行微更新时,设计师团队甚至遭到居民的冷言冷语:“我们自己家里还一塌糊涂呢,更新公共空间有什么用?”
团队对弄堂通道入口都做了更新,梳理了小区内部空间,尽可能地给居民增加厨卫空间。团队还挖掘空间作为居民共享的会客厅,可以在这里烧菜接待客人。贵州西社区完成更新之后,曾经并不热心的居民们对结果非常满意,弄堂面貌一新,还引得附近弄堂的居民十分羡慕。后来,设计师听说一些搬出弄堂的居民,因为环境改善又搬回了弄堂。
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开始引导推进社区空间的微更新。2016年,团队走访调研了部分老旧小区内居民的需求,由政府出资,先后更新改造了一批中心花园广场、健身设施、儿童设施等。
2018年,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将微更新扩展到社区以外的公共空间,开始关注城市道路空间或桥下空间的提升。
上海的城市微更新项目,同时结合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陈敏向《新民周刊》介绍,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概念,一些社区更新或者公共空间的更新,可以将视野和范围扩展到几个小区之间的空间,在一个更大范围的社区里创造更多的美好空间,打破了小区和小区之间的隔阂,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普陀区曹杨村百禧公园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本之一。百禧公园是从一条废弃的铁路和市场之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已经有游戏设计方把百禧公园实景做成游戏场景。
走进公园我们会发现,曾经农贸市场的旧墙被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工业风墙绘。露天篮球场内供人运动,架空二层的漫步长廊可以遛狗……
城市是否美好,最终是由城市中的居民来打分。在城市的小角落里,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一座城市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照,“人民的城市”的概念,最终通过这些美好的小角落化成一段段具体的精彩生活。
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其核心集中在优化基础设施、绿化建设、趣味设施或空间的打造,力求实现空间活化与地方振兴。
专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可复制等特点。它们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犹如散落在高楼大厦之间的绿洲。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口袋公园有多重名称,包括迷你公园、绿亩公园、休憩地等。
2016年11月开业的东京“ 中目黑高架下”被称为“ 史上最牛桥底空间”。中目黑高架下改造以“共享屋顶”为设计理念,将长期闲置的东急东横线和日比谷线下约700米长的狭窄空地,定义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创意店铺共享“大屋顶”。以中目黑站为起点,往代官山站方向共新设6间商铺;往祐天寺站方向共新设24家商铺,汇集了日本最美书店、咖啡厅、餐厅、服饰等多元化人气元素。
纽约市曼哈顿高线公园由废弃高架货运铁路改造而成,2006年开始改建,公园沿着哈德逊河纵向展开,分为三个部分。从哈德逊城市广场(Hudson Yards)到切尔西街(Chelsea)的惠特妮博物馆(Whitney Museum),总长2.3千米,距离地面高度约9米,沿途穿过22个街区。据“ 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统计,2017年该项目共接待了750万人次游客,几乎与世界上游客最多的博物馆卢浮宫持平。激发了韩国首尔、澳大利亚悉尼等地对于废弃铁路运用的灵感。
(整理:杨维格)
制图: 刘绮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