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分析颜明
2022-01-09刘春凤耿艳辉何春娥宝乐
刘春凤 耿艳辉 何春 娥宝乐
[摘要]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期刊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方针和措施来指导其发展。本文基于2001—2018年环境资源科学技术类34种核心期刊(以下简称“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量和引用次数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贡献度和成因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解析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在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01—2018年,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整体的影响因子呈现阶段性提升。这得益于统计的34种核心期刊中有2/3的期刊在研究期内影响因子呈逐渐增长的趋势;34种核心期刊中有1/3的期刊贡献了学科50%的影响因子,说明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同步效应,同时呈现贡献比较集中的情形;期刊影响因子增长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期刊发文量和引用次数增加促进了影响因子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应顺应形势,保持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学科内期刊的相互联系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影响因子;科技期刊;贡献度;发展趋势
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其不能完全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却是人们在衡量學术期刊综合实力时最为常用和认可的指数[1-2]。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期刊办刊水平的提升(下降)而增大(减小)[3]。这也是其提出者Garfield[4]对这一指标的最初设定,即某一期刊某一年的影响因子是该刊之前两年的引用数量与发文总量的比值,也可以理解为期刊在过去两年里平均单篇文章的引用数,包含了高被引、中低被引以及未被引文章平均后的被引数,是文章被引水平的综合反映[5]。我们通过影响因子随时间的变化来分析期刊的发展趋势,对期刊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是包含环境和资源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科方向的学术期刊,主要刊发环境科学、资源科学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技术研发、使用方面的文章[6-7]。环境科学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人类社会与人为推动的和自然演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从微观上解析物质在有机体内和无机环境里的迁移、转化、蓄积的时空过程和运动规律,利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及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揭示其发生机理。人们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认识,借助技术手段来控制环境对人类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8]。在此学科背景下,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主要刊发环境科学及其相关的技术和工程领域内能控制污染、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学术文章[9-10]。资源科学则侧重于研究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包括从宏观上分析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形成、时空演化与时空规律,以及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发生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从微观上追踪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理化特性、运动规律和时空迁移[11]。基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科学技术类期刊主要刊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在资源管理服务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文章[12]。虽然以上两个方向各有侧重点,但是它们之间又彼此关联,保护环境多是因为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了地球表层系统,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从资源的角度来看,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化石能源的利用,必然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环境科学技术和资源科学技术两个方向的学术期刊各有侧重,又存在交叉,它们关注的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重要方面。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已经成为一个包含30余种核心期刊的重要学科类别。但由于不同期刊之间存在办刊时间、刊发稿件和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差异,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贡献也存在差异。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正是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高速发展的时期[13-15],其无论是发文量[16],还是学科影响力[17],都有明显增长。但目前学界对这些变化还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缺乏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定量的判断和解读。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揭示其演化的成因,从而为整个学科期刊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本认识。
综上所述,为分析21世纪初期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整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单个期刊对学科整体的贡献差异,本文首先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来解读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整体的发展态势;其次采用相关分析来判断不同期刊对学科整体发展的贡献,并建立贡献度计算方程来量化单个期刊对学科整体的贡献差异;最后通过分析期刊影响因子变化的两个决定因素—发文量和引用次数的时间变化,探讨整个学科影响因子变化的根源,以期揭示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在21世纪初期的演化规律。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数据包括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年刊发文章数量和年被引频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本文所研究的《引证报告》收录的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的时间段为2002—2019年,指标实际对应年份为2001—2018年(以下年份无特别说明时都指实际年份)。《引证报告》中的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的学科类别名称存在多次变动,其在2001年命名为环境类,200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技术类,2008年再次更名为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类,2012年更名为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因为类别名称有过3次变动,所以在研究期内收录的期刊也存在3次主要变动,但总体上仍然是收录环境科学技术和资源科学技术两个学科方向的学术期刊:2001年收录期刊32种,但《生态学报》《遥感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4种期刊因与环境学科存在明显差异,于2002年被从环境类中剔除;2004年起陆续收录了安全和生态方面的期刊,如《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消防科学与技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生态毒理学报》,2012年这些期刊归入安全科学技术类和生态科学类;在2017和2018年又陆续收录了两种英文期刊,分别是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因此,本文排除变动和收录时间较短的期刊,分析研究期内处于稳定状态,一直收录在环境资源科学技术类里的且统计年份在5年以上的期刊,最终纳入研究的期刊共34种。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主要以影响因子为参考,影响因子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学科影响因子的时间序列分析、收录期刊对学科影响因子的贡献以及影响因子变化的原因。下面为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加和研究期刊每年的影响因子,再除以当年的期刊数,得到学科影响因子的年平均值,再以时间为横轴绘制学科影响因子的曲线,通过变化的曲线解读影响因子在研究期内的年际变化[18]。
第二,通过相关分析判断单个期刊对学科影响因子的贡献,将每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学科的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19-20],相关系数为正的期刊对学科影响因子的上升具有正向的贡献,反之,则为负向降低。本文进一步将相关程度划分为正负极弱相关到极强相关共10种类型,结合学科和单个期刊影响因子的曲线变化后发现,强相关和极强相关具有明显的同步性,起了主要作用,而极弱相关、弱相关和中等程度相关的贡献都不明显。本文进而计算单个期刊影响因子的多年平均值占学科整体影响因子的多年平均值的比例,确定单个期刊对整个学科类别的贡献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某一种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为某一种期刊第t年的影响因子;为第i种期刊第t年的影响因子。C的数值越大表示某一种期刊对学科影响因子的贡献越大,反之则越小。
第三,对决定影响因子的两个构成要素—两年累积(影响因子计算值之前的两年)引用次数和两年累积发文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它们的相对变化来解读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变化的原因。
二、结果与分析
(一)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随时间的变化
2001—2018年,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整个类别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年均值从2001年的0.404增长到2018年的0.986,年均增速为0.032。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
一是2001—2008年快速增长期,影响因子从2001年的0.404增长到2008年的0.762,年增长0.045。这一时期影响因子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科研人员不断增加,大部分期刊快速扩张,影响力提升明显。
二是2009—2014年上升平臺期,影响因子从2009年的0.729下降到2014年的0.704,变动幅度很小。这6年影响因子缓慢下降是因为部分期刊拓展过快,发文量过多造成的。
三是2015—2018年再次快速增长期,影响因子从2015年的0.778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0.986,年增长0.052,高于第一阶段的增长速度,进入新的繁荣期。第二阶段拓展过快的期刊进行了适当调整,促进了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发展较好的期刊再次扩大发文量和影响力,提升了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整体的影响因子。
(二)单个期刊对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整体影响因子贡献的分析
1.影响因子贡献判断
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见表1),这种上升趋势是由近2/3具有强相关和极强相关的期刊影响因子在研究期内的增长趋势决定的,其中以极强相关为主,包括14种期刊,占总数的41.2%。相关性最强的期刊是《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和《环境科学》,随后是《资源科学》《生态环境学报》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强相关的期刊也占有一定比例,包含8种期刊,接近总数的1/4,如《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工程学报》等期刊。余下的期刊总体上对学科影响因子的上升贡献很小,甚至有个别期刊造成负向影响。
2.影响因子贡献度分析
单个期刊对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超过50%的影响因子是由11种期刊(约占总数的1/3)贡献的,余下2/3的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影响因子贡献超过5%的期刊有4种,分别是《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影响因子贡献超过4%的期刊有《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和《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余下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介于1%~4%,仅有两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低于1%。
(三)期刊影响因子变化的原因分析
本文分别从期刊两年累积发文量和两年累积引用次数两个方面分析期刊影响因子变化的原因,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对变化来解析期刊影响因子变化的根源。
1.期刊发文量随时间的变化
2001—2018年,34种期刊中有27种期刊的两年累积发文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占期刊总数的79.41%。两年累积发文量增加较多的有《环境工程学报》《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其中《环境工程学报》的发文量增加最多,累积增加了1900篇,远高于其他期刊,紧随其后的是《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学报》,分别增加了905篇和757篇。34种期刊中有7种期刊的两年累积发文量有所减少,占期刊总数的20.59%。两年累积发文量减少最多的是《环境科技》,减少了超过50%的发文量。两年累积发文量减少较多的还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和《中国环境监测》,分别减少了17%和29%的发文量。从发文增加数分段来看,发文数增加量超过500篇的第一梯队有7种期刊,增加量在250~499篇、100~249篇、0~99篇的期刊分别有6、7、6种。在总体上,除了增加量第一和减少量第一的期刊在数量上特别异常,其他期刊发文量逐渐减少,在柱状图上不存在明显的跳跃情形(见图3)。
2.文章引用次数随时间的变化
相比于最初记录年份的两年累积引用次数,大部分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在最后两年(2016年和2017年)的累积引用次数都是大幅增加的,仅有两种期刊的引用次数减少。根据图4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将研究期刊分为四类,第一类的引用次数显著增加,包括4种期刊,分别是《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和《环境工程学报》,形成了第一梯队;第二类的引用增加次数范围在500~1000次之间,包括9种期刊;第三类的引用增加次数范围在100~499次之间,包括10种期刊;第四类是引用增加次数范围小于100次的,包括11种期刊。
我们结合期刊影响因子、发文量和引用次数的变化来看,影响因子增加明显的期刊都是在发文量增加的同时,引用次数显著增加。在影响因子增加的31种期刊中,有23种期刊增加了发文量,这23种期刊相应的两年累积引用次数也有明显增加,另外8种期刊的发文量有所减少,其中有6种期刊的引用次数是增加的,2种期刊的引用次数有所减少。仅有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减少,是由于发文量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两年累积引用次数增加相当,甚至有所减少造成的。
三、结语
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在21世纪最初的18年里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用次数都有显著的增加。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识别了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总体变化,计算了所包含的各个期刊影响因子对期刊整体贡献的差异,并分析了影响因子变化的原因,最终得到以下发现。
第一,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在21世纪初期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表现为2001—2008年快速增长、2009—2014年缓慢下降和2015—2018年再次快速增长的三个阶段演变。
第二,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整体的阶段性演变是由近2/3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随时间增长引起的,说明期刊的发展具有整体效应和共同进步的特征;贡献度具有相对集中性,1/3的期刊贡献了超过50%的影响因子。
第三,大部分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呈现增长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期刊在增加发文量的同时,引用次数更为明显的增加促成的;少量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发文量和引用次数无法增加的问题。
总之,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在21世纪初期处于繁荣状态,期刊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这是由于学科水平不断提升、期刊发文量适当增加以及引用次数显著增加促成的。今后我们还须在环境-资源类科技期刊发文量和引用次数增加的原因上继续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探究期刊影响因子提升的根本动因。
[参考文献]
[1]李娟.学术期刊评价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1(02):94-96.
[2]刘晨霞,魏秀菊,王柳,等.学术期刊发表时滞及载文量对影响因子的定量影响研究[J]. 编辑学报,2019(S1):104-106.
[3]谢晓红,王淑华,肖骏.依托学科专家办刊 助力科技期刊发展:以《地球科学》编辑部为例[J].编辑学报,2020(05):570-573.
[4]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108-111.
[5]周凌,文箐颍,孙继忠.贵州省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9(05): 151-155.
[6]刘照胜,李琪.新媒体时代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差异化竞争策略: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6):565-570.
[7]宋瑞祥.21世纪资源环境科学面临的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1):3-7.
[8]张景环,匡少平,胡术刚,等.环境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9]李林.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实践与探索:以《环境科学》为例[J].编辑学报,2018(01): 77-79.
[10]张水龙.中国环境科学类期刊的结构与布局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2):120-122.
[11]封志明.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建设途径[J].自然资源学报,2003(06): 742-752.
[12]耿艳辉,李家永.2000—2011年《资源科学》载文被引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52-56.
[13]冯庆彩,毛振钢,刘素琴,等.以品牌为核心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浅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国际化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3):218-222.
[14]张义,陈怡平.中国环境类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及提升建议[J].学报编辑论丛,2016(01):6-12.
[15]范广兵,王淑强,沈镭.基于典型学术期刊文献的资源科学研究态势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7(05):889-894.
[16]王晓鹏,王添元,杨芹.多维动态学科评价研究: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2019(09):60-68.
[17]徐怡珊.h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以环境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 2019(02):53-59.
[18]俞立平,宋夏云,王作功.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期刊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关系研究:以情报学期刊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0):81-87.
[19]苏从成,刘咏梅,张淑红.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外部特征参数的相关与偏相关分析:以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的4种核心期刊为例[J].情报探索,2018(10):32-36.
[20]马云彤.科技期刊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相关性分析:基于中国知网以《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4):124-128.
[作者简介]颜明(1977—),男,四川内江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科学》编辑部编辑;(通讯作者)刘春凤(1961—),女,山东招远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科学》编辑部副编审;耿艳辉(1977—),女,山东济宁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何春娥(1978—),女,湖南邵阳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编辑;宝乐(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科学》编辑部编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