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01-08邹俊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2年1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和古建文物的修复以及仿古建筑的兴建状况,反映出目前社会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有在提高,但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措施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些优秀建筑师对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仿古建筑;新建筑

改革开放来,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受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每个城市几乎都是一样的天际线,无法体现城市地域性的特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增长,民族自信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前些年经济粗犷式发展对古城和古建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弘扬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得到特别的重视,同时,国内许多地方的争相建一些人造古城古镇项目,用于开发传统文化旅游,且不说是否美观,这种假古董其本质是让建筑历史文化粗俗庸俗化,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丑,粗制滥造,甚至有些地方拆掉老房子建新古建,简直是在破坏历史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出路在何处,以王澍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优秀建筑师已经做出了大胆的实践,本文也尝试从仿古建筑发展和现代建筑设计这一层面浅陋地探析一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古建筑的保护现状。

随着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中国对民间的古建筑的保护也基本达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国家对这些入选名录的村落,除了给予保护经费上的支持,同时要求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建立村落信息档案,实现对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的跟踪保护。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国家也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的文物保护档案,确保这些历史遗迹的资金修缮来源和免受开发破坏。

二、仿古建筑的发展状况

為了保护传统古建筑不受毁坏,利用传统的建造施工技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这一行为在全世界都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利用新技术去仿造古建筑却是备受争议的一件事。这是因为古建筑当中的历史文化不仅仅是形式符号,还有古人生活过的痕迹。王小波曾说过: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要是可以随意翻盖,那就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正因为历史无法轻易复原,更需要我们世世代代的维护。

在中国的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特别是各地香火鼎盛、拔地而起的高大巍峨的寺庙群,仿古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新建,让人分不清真假,也乐在其中,仿佛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但是大量粗制滥造的古街古庙景点,在近些年也出现了网可罗雀的情景,究其原因这种所谓的传统建筑群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文化载体,徒有其表而没有古人的参与,仿古建筑不过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丑,喧嚣过后不过是一堆廉价的废墟。

新建古典风格的园林,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是点睛之笔,缺少了难成山水画卷,颇为遗憾。当然也有一些新式的现代简约风格的园林也做得不错。中国的园林建筑功能性还是非常全面的,比如亭子,可休息、观景、避雨,轻盈纤巧,回廊、爬山廊等,在炎炎夏日可以增添无限的游玩乐趣,楼阁之类又可以提供登高远眺的平台,轩馆水榭可以品茗、下棋、论道,岂不美哉。园林建筑早期木结构的比较多,近年来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兴盛,园林建筑也基本以钢筋混凝土倒模浇筑而成,坚固耐用而且价格实惠。园林建筑重在体现自然山川的景色,而非强调其历史文化,这一点和古街古城对仿古建筑所赋予的含义是大不同的。

三、历史建筑遗存的继承与发展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除了定期修缮和监管以外,如何“活化利用”古建筑也是当今较为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古建筑除了本身的文物价值外,还是就是作为一个生活空间的功能价值经常被人们忽略。比如古民居,在一些老房子中如果常年无人居住打理,房子很快就会霉烂腐朽垮掉,但是如果有人住在里面生活,里面乱是乱点,但是房子好像生命还在继续,它有职责在身,能够坚强地挺立不倒。现在有些古村古镇的开发,为了更好呈现旅游区的景观效果,直接将所有居民迁出,拆掉新建的一些房子,新建一批仿古建筑,打造一个古色古香的画上小镇,其实这样的景区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变成了一个穿着古装的模特而已。“活化利用”就是在不破坏原有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立足于真实的村落和古镇文化,去发现其新的价值和美,以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来吸引游客。

对于那些已经坍塌和损毁的古建筑,其本身存在的历史记忆还在,也可以将这些具有历史记忆的建筑碎片收集起来重新赋予它建筑的生命。例如建筑师王澍的可持续性建筑作品——杭州富春山馆及宁波博物馆等,这些二次利用的建筑材料被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历史的记忆在新一代建筑中传递。贝聿铭在他的故乡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虽然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建筑,但是也体现出了浓浓的水墨江南的情怀。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也是以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去寻找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生活态度,而且整个校区企图打造一个传统村落式的生态环境,自然融为一体。居住行为是人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庭院是中国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空间形态。[1]“本土化一定要在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背景之下重新定义”,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们正在积极探索着传承之道,中国建筑的发展也一定会在世界上大放光彩。

参考资料:

[1]宣建华.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论文集.2016

作者简介:邹俊(1987.11-),男,汉族,黄石大冶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鄂东南古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