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运动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态及 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
2022-01-08蔡艳菊陈霄
蔡艳菊 陈霄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352100
终末期肾脏疾病是由多重因素导致肾衰竭的慢性疾病,该病象征着患者的肾滤功能接近或完全丧失,无法将机体代谢废物顺利排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利用血液透析器的空心组织纤维可将血液内的代谢废物及残余水分清除,实现血液净化及机体酸碱、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2〕。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不能完全替代肾脏内分泌及复杂代谢功能,且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能会产生皮肤瘙痒、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慢性炎性反应、外周神经病变等不良并发症,导致患者身体出现疲乏状态,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4〕。 有关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疲乏状态,增强其体力活动水平〔5〕。本研究旨在探讨抗阻运动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态及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疲乏状态及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72例。纳入标准:①无严重贫血,病情稳定,②有独立行走能力,③无其他心脑血管并发症,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肿瘤相关性肾病者,②合并有严重肝肾器官疾病者,③存在语言沟通及理解能力障碍者,④具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者,⑤不配合研究者。研究组男42例,女30例;年龄30~75岁,平均(55.59±6.5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6例,高中27例,大专以上19例;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25例,高血压肾病23例,糖尿病肾病24例。参照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30~75岁,平均(55.57±6.53)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5例,高中26例,大专以上21例;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高血压肾病25例,糖尿病肾病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①透析前:帮助患者建立临床血液透析基本资料,依据患者的资料选择合适的透析机,做好管路预充、透析机监测准备工作。②透析期间:告知患者及家属透析期间相关事宜,透析期间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定期检查并记录肝素用量及脱水量、浓缩液量等,确保血管连接紧密,保持各管道及滤网通畅;嘱患者透析时避免过度牵拉管路;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出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医生。③透析结束后检查并记录患者透析前后的体重及脱水情况,依据血检监测透析效果,患者出院前教会患者正确用药、膳食营养、自我护理技能等,告知患者下次透析时间,嘱其按时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抗阻运动干预。成立护理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负责血液透析治疗的异常情况处理及诊疗)、1名护士长(负责组织协调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8名护士(负责实施血液透析各项操作、抗阻运动干预)组成护理小组,干预前对小组成员血液透析、抗阻运动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并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干预小组。责任护士制定方案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抗阻运动认知、疲乏状况、体力活动能力等基本情况,回顾血液透析临床护理问题,查阅相关数据库,搜寻抗阻运动相关依据〔6〕,编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阻运动干预方案。干预组员依据方案对患者实施以下干预措施,见表1。
1.3 评价指标
①疲乏症状:采用多维疲乏量表(MFI-20)〔8〕评估患者的疲乏症状,该量表包括脑力疲乏、体力疲乏、动力下降、活动减少4个方面,共20个条目,总分20~100分,经检测该量表信效度为0.89,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疲乏程度,分数越高代表其疲乏程度越严重。②体力活动水平:采用Daughton与Fix发展的活动概况量表(HAP)〔9〕评价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水平,经检测该量表信效度为0.97,共94条目,满分为0~94分,MAS评价患者最大活动水平, AAS评价患者的日常平均活动水平。 Daughton与Fix等HAP的MAS、AAS 的重测信度分别为 0.84、0.79。通过HAP的MAS、AAS对两组患者的体力水平进行评价。MAS、AAS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体力水平越高。③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采用该院发放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情况调查量表,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4个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发病率=(心绞痛例数+心肌梗死例数+脑梗死例数+心律失常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疲乏症状比较
实施抗阻运动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疲乏症状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
实施抗阻运动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MAS活动评分、AAS活动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抗阻运动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比较〔n(%)〕
3 讨论
3.1 抗阻运动干预能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态
疲乏状态是指患者在疾病发展及不适症状影响下,促使其在同等条件下对原有体力活动或工作出现主观不适感觉或能力下降〔10〕。抗阻运动即为力量训练,是指患者使用各肢体功能克服阻力训练,增强局部肌肉代谢能力,促进机体力量及肌肉增加〔11〕。有关研究表明,抗阻运动干预应用于慢性疾病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疲乏状态,改善其治疗效果〔12〕。本研究结果表明,抗阻运动可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态。分析其原因: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及运动体验使其对抗阻训练有较高认知与锻炼信心,有利于抗阻运动的顺利开展,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坚持参与抗阻训练及病友活动,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加快血红蛋白的代谢与形成,本质上缓解贫血症状,改善贫血引发的生理疲乏症状;同时抗阻运动促进机体乳酸增多,抑制糖代谢,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程度,减少机体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善肌肉末梢性肌疲劳、虚弱,可显著减缓其机体疲乏状态。
3.2 抗阻运动干预能显著提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力活动水平
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维持其生存率,疾病折磨及治疗不良并发症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有关研究表明,抗阻运动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可显著加快患者机体功能恢复进程,对增强机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具有促进作用〔14〕。本研究结果表明,抗阻运动可显著提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分析其原因: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热身运动、上肢抗阻运动、下肢抗阻运动等干预,促使患者全身肌肉舒展,锻炼其上下肢肌肉群,促进肢体力量增强,提高其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局部肌肉代谢能力,增加骨骼肌Ⅰ型及Ⅱ型肌纤维横断面积,使骨骼肌力量增强,提升其体力活动水平。
3.3 抗阻运动干预能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发病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长期透析通常会出现高磷血症、慢性炎性反应等不良并发症,会增加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率〔15〕。目前抗阻训练已被广泛使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护理中,临床上应用效果较佳〔16〕。李月红等〔17〕研究显示,抗阻运动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管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高血脂水平,减少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冠心病复发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抗阻运动可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其原因:抗阻运动实施通过热身运动、上肢体运动、下肢体运动等系列抗阻训练措施,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合理控制患者的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可有效提高患者峰氧值摄取能力,改善外周血管功能及血脂代谢能力,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心率反应。抗阻运动可促进局部肌肉的代谢与机体基础代谢,增加胆固醇在外周组织内分解代谢率,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及最大耗氧量,增加心脏心内膜下血流灌注,维持机体心肌氧供需平衡,减少患者心肌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抗阻运动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可显著降低其疲乏程度,提升其体力活动水平,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