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实证研究
——以福建省某高校大学生为样本
2022-01-08王伟东
王 君,王伟东
(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健康与保健系,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政治观指的是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1](P56),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问题、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2]。政治观是鉴别每个人政治表现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人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差异的尺度,是一个人政治素质水平的基本体现。习近平强调,选拔干部和人才必须要“突出政治标准,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3],尤其“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4]。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后备军,是未来各行各业储备干部的主要来源,他们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希望以及“中国梦”的实现[2]。而要对大学生进行准确的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其所拥有的政治观无疑是一项重要且关键的考察内容。
大学生政治观研究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政治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理想、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看法以及大学生入党意愿、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情况等方面,或者采用交互分析方法,从年龄、政治面貌、学历与学生干部经历、上网时长等方面探讨不同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2,5-10],较少聚焦对爱国精神、奉献意识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法的考察。爱国精神、奉献意识是政治观的一般标准[11](P624),其相关行为是当代政治观的外化表现,应成为政治观考察的重点。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思政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程度及效果评价,也是其政治观考察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一方面,政治观研究集中在2015年之前,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研究则寥寥无几。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从国际形势看,民众权利意识普遍觉醒,大国间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3]。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较之以往迅速且多元。此外,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环境与形势,当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怎样去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查、分析、把握。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
本研究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同时随机选取若干学生工作者及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个人访谈,以确保数据分析及归因分析的准确性。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政治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综合对比、科学采纳前人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目的,遵循科学精准、去除冗繁的指导思想,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25题,主要包括个人信息、入党意愿及动机、政治参与情况、爱国精神及奉献意识状况、对思政课的看法等五个维度。先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试答,并根据试答情况修改至定稿。之后,在福建省某高校中,随机抽取850名学生发放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5%(见表1)。用SPSS20.0进行检测,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0.728,KMO值=0.818,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χ2=12817.922,P<0.01),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的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入党动机及意愿情况
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意愿比较强烈且动机相对端正,思想认识具有一定的高度,有主见且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仍存在功利主义及盲目跟风现象。77.2%的受访对象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且他们多数的入党动机是“信仰共产主义,能更好为国家、人民、社会服务”,只有1.3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另有“无所谓”和“没想过”分别占17.25%、4.22%。通过访谈,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一定的奉献精神,他们的入党动机基本端正。尤其在疫情期间,大批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其带动下,87.37%受访对象表示愿意向这些党员医护工作者学习,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所学知识,实现个人价值。他们高度拥护党的领导,能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但是9.65%的受访对象入党动机带有功利主义,其入党是为了就业便利及社会地位,获取所谓的“党员光环”。0.24%的受访对象入党是受家庭及周边同学朋友影响,在自身没有深入思考入党动机的情况下盲目跟风。
(二)政治关注及政治参与情况
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对时政热点有所关注,表明他们心系国家发展与民族利益的较高政治素养(见表2)。但受访对象对国内外新闻的关注面不广且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娱乐信息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对时政热点的关注。他们多数通过手机获取各类新闻,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等社交软件成为获取时政热点的主要渠道,官方网站及各类报纸则少有问津。比起篇幅较长、理论性较深的专题报道,短小、生动、趣味性高的新闻,尤其是短视频形式的新闻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且更易入脑入心。对于政治理论报告,受访对象学习积极性整体不高(59.1%),但仍显著高于肖洋的研究结果(54.2%)[7]。98.5%的受访对象表示愿意参与到各种民主选举及政治监督活动中,但是其中80.6%认为他们自身的政治参与不能对政治局势产生影响,存在政治无力感。
(三)爱国精神及奉献意识状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纲要》又进一步强调:“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14]。与沈壮海等人2015年及2016年调查的数据[5-6]及王纯莲在2014年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所得数据相比[15],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爱国精神和奉献意识(见表3)。97.71%的学生认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必要,只有1.33%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期了。至于是否想要移民国外,75.5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想,认为祖国是最好的家,22.32%的同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仅2.17%的同学想要移民国外。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91.8%的受访对象表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仅0.6%不愿意参加(见表4)。以上表明,进入新时代,国家及高校层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愈加重视,核心价值观引领及立德树人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培育与弘扬。
表3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精神及奉献意识状况
表4 2014年及2020年大学生奉献意识对比
(四)对思政课的看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核心课程”,教育部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6]。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及认可程度意义重大。研究表明,92.4%的受访对象认为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效果,90.47%认为思政课对个人成长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这一结果略高于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的调查数据(89.4%)[5]。若可自由选修思政课,66.71%的受访对象表示一定会选修,只有4.1%明确表示不会选修,其他的表示听从学校安排。以上表明,近年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效果显著,新时代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
但是,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当前的思政课从教材、教法到教学效果存在一些批评(见图1),较为集中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材过于偏重理论,与现实结合不足;二是部分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三是部分思政教师因多种原因所致,往往难以有效沟通交流。然而,学生评价较高的思政课堂则有着显著的共性,即普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想的创造性。一些思政课教师善于创新授课方式,教学不拘一格,例如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主动钻研教材,学生不仅能乐在其中,还能融会贯通,印象深刻。
图1 新时代大学生认为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整体积极乐观向上,入党意愿强烈且动机端正,能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关心时事政治,具有较高的爱国精神及奉献意识,高度认同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但是,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政治认知正确、政治态度积极,但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且政治知行不能合一。新时代大学生缺乏落深落细落实的实际行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理论学习不能深入持久,缺乏耐心。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倾向于碎片化、轻松化、娱乐化,会自动规避篇幅较长、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导致理论水平低、理论知识体系不全等问题,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无法准确说出一些最新理论的具体内容。二是能够认识到思政课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课堂上,部分学生仍无法克服自身兴趣不足的困难,上课开小差、平时不积累考前搞突击等现象有所存在。三是高度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但是相关认识都来自课堂课本,生活阅历不足,社会经验浅薄,政治观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不能真正了解各行政部门的运行机制,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四是崇尚自由民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思想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且因较少的政治参与经历而容易产生“政治无力感”甚至“政治淡漠”等问题[8]。
其次,政治认同度较高,但易低估自身政治参与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大学生高度认同党的领导及国家政治制度,对各类时事热点有所关注,但是他们对政治局势的认识不深,多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各类政治活动的开展,虽然也渴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但普遍对自身的政治作用不自信。他们的自我政治存在感普遍较低,不认为自身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看得见的影响。
最后,政治价值观基本正确,但是功利化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期,在各种思潮的多重影响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存在现实性和功利化特点。他们普遍热爱祖国,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入党动机整体端正纯洁,但仍有部分学生入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等。即使参加以奉献精神为要义的志愿服务工作,也有少部分同学是在学校评价体系的驱动及引导下走出的第一步。
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总体积极向上,政治素质较高,说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正确,核心价值观引领及立德树人教育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某些社会思潮沉渣泛起,暗流涌动,较深刻地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知。经过数据分析结合访谈结果,我们得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当前部分思政课程未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吸引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当前大学生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度过,社会阅历不足,政治参与的经历也不多,政治认知能力尚不成熟。最后,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为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一些驳杂的网络信息中所暗含的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论等错误社会思潮和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蛊惑,一些政治甄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迷失其间。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对策建议
进入新时代,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经历大变局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课为主导,又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向学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政治观教育。
(一)加强理论教育,创新理论教育形式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会坚定。针对大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等问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创新理论教育形式。首先,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应发挥“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将党中央最新理论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融入课堂,做到润物细无声、化育无形。高校应努力开拓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升课堂亲和力、抬头率。其次,全体高校教师应共同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最后,要集思广益,拓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组建“青马学社”,开展“青马”知识竞赛,录制理论宣讲微视频,以视频、动画、漫画等“活”的形式,将最新理论展现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讲座、报告、专题会议等“满堂灌”的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生活跃的网络平台推广宣传思政课知识,做到将有心的教育以无心的形式呈现,实现随时随地的理论渗透。
(二)丰富政治实践活动,挖掘政治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在从知到行的转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8],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实践—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实践”这一科学过程,才能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挖掘校内实践资源。组织开展各类政治模拟大赛,例如模拟政府大赛、模拟市长大赛、模拟行政审判、模拟法庭等活动,将校外真实的行政管理活动搬进校园,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相关理论及政府运营机制的了解。二是开拓校外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到各行政部门、司法机构等实地参观考察,亲眼目睹各部门运营机制,加强直观感受。某高校曾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名法官工作室参观学习,学生普遍表示实地考察学习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将碎片化的政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达到醍醐灌顶之效。三是探索专业反哺社会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基层、走进群众,了解真正的社会风气、国情民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反哺社会,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个人价值感,还能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培育政治情怀,展现时代担当。四是发挥榜样先进性、主流性、标杆性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政治观教育的亲近感和凝聚力。例如开展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与时代楷模面对面等活动,通过展现先进人物及其先进事迹,让学生思想及内心受到洗礼,更深刻的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三)正本清源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高度依赖和认同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洞察世界的主要途径。网络政治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网络政治观具有双重影响[17],高校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守好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结合网络传播和媒体技术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利用新媒体开创一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网络名站名栏,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宣传增加受众,扩大影响力。建设一支由青年教师及学生党员组成的宣传队伍,及时将各种最新理论以动画、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分享政治热点和时政新闻,让学生及时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平台信息更新要及时,力求形式灵活,内容短小精炼,尽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打造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动参与网络育人工程,培育网络思政红人,让学生感受政治温度和政治高度,提升政治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8](P226)高等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针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观研究意义重大。在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整体积极乐观向上,入党意愿强烈且动机端正,对党的领导高度认同,能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虽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整体政治观不断提升。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宣传,创新理论教育形式;丰富展政治实践活动,挖掘政治实践育人功能;正本清源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相信未来新时代大学生将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挥正确的政治作用,实现个人政治价值,在为实现中国梦及维护人民利益中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