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制“弓”植物资源利用的历史考察

2022-01-08毛文慧陈奕冰李建钦

黑龙江史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木材植物材料

王 珩 毛文慧 陈奕冰 李建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4)

自古以来,植物与人类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文明的早期,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最直接的生存来源。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植物资源在人类的工具制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弓箭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评价“弓箭对于蒙昧时期,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期和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宋人华岳在《翠微南征录北征录合集》中也说到:“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过去,在探讨人与植物资源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的目光大都聚焦于当地人对植物的日常生计利用上,而对植物资源在军事渔猎方面的利用却关注较少。本文利用史料查阅和考古证据的方法梳理了中国历代制弓植物材料的来源、种类及应用情况,分析了不同的制作技艺及功能,以期为中国历史上植物资源的认知利用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挖掘与保护提供一些依据,丰富植物资源利用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弓的结构和制弓材料分类

按照构造分,弓可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和复合弓。单体弓基本由整根材料制作而成;复合弓身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拼接叠合而成;加强弓介于单体弓和复合弓之间,由相近或相同的材料叠合而成。

其中弓胎为弓体的主干,起支撑和蓄能作用,图1 红色箭头所指的浅色部分即是弓胎。弓弦大多使用蚕丝这一动物材料,但蚕丝的生产依然离不开植物。

图1 复合弓结构(Structure of compound bow)

二、不同历史时期制“弓”植物资源种类

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及各民族的制弓木材与分布区域见表1,表2 为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使用的植物物种。本次研究共收录了制弓植物17 种,均起源于中国本土,利用部位包括叶、干、根、汁液。

表1 历代制弓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表2:中国古代制弓主要植物种类名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弓材料主要是竹木,既有单体弓,也有加强弓,制作工艺十分完善。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55 张弓,既有竹弓也有木弓;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出土竹弓和木弓各2 张;包山楚墓二号墓出土过比较完整的木弓,全长127cm;荆门左冢楚墓出土的木弓全长124cm,整弓外髹黑漆;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木弓21 件,竹弓7 件。

根据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弓人为弓……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柘树为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黄桑(Maclura tricuspidata),其材质致密,具有较好纤维柔韧性和力学性能。檍,在《说文解字》释义为“杶”,意同椿,因此檍树实为椿树。香椿(Toona sinensis)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珍贵用材树种,其木材强度适中,耐腐蚀,易加工,性能优良,纹理美丽有光泽,被誉为“东方的桃花心木”。檿桑为蒙桑(Morus mongolica)或山桑,乔木或灌木,是我国桑树栽培的四大品种之一。荆的植物种类考证可有两种推论:第一,根据《〈考工记〉弓矢名物考》中分析,荆应为唇形科牡荆属下的某种或几种植物。其中山牡荆(Vitex quinata)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2 米,材质可做门窗、木桶等工具。第二,“荆”在古汉语中本身具有灌木之意,所以“荆”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多年生灌木。

在当时的周边各民族地区也发现了实体弓。比如,商周时期的新疆洋海古墓群中发现的斯基泰弓就是一种使用木材和动物的筋、角等多种材料制成的复合弓,一部分弓胎由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制成,一部分则使用了柽柳(Tamarix chinensis)。斯基泰人骁勇善战,是公元前8 世纪至前3 世纪活跃在欧洲东部和中亚的游牧民族,掌握高超的骑术和射术,其族群在中国新疆的多个地区均有分布。

春秋时期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当成熟的制弓技艺,并对一些常见木料的材性有了较为深刻认识,这些知识对后世制弓选材的影响十分深远。

(二)吐蕃/西藏

目前可考证的西藏典型弓箭为“工布响箭”。工布响箭出产于西藏工布地区,能在飞行中发出声音,是“鸣镝”的一种,最早使用于格萨尔王时代的军事行动,并在吐蕃扩张战争中大量使用,今天用于发射工布响箭所用的弓多以墨脱县的竹制成。此外,由于吐蕃在历史上大举军事行动,因此缴获了大量周边国家的武器,再加上当时青藏高原的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已开辟出了连通中国内地、中亚和南亚的交通路线,吐蕃可以通过贸易等方式获得木材。因此吐蕃帝国使用的弓原材料品种较为复杂,有来自青藏地区的各种竹类,有来自中原和南诏的柘木、桑木、竹材,有来自西北地区的红松、柽柳,也有来自中南半岛的黄连木、柚木,不一而足。

(三)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制作弓体的材料仍以桑、柘等木材为主,但弓的保护和装饰则更为多样。根据曾公亮《武经总要》中的记录,宋代弓可分为黄桦、黑漆、白桦和麻背四种,黄桦和白桦的弓体上缠绕黄色或白色桦树皮、桃木皮。黑漆弓因弓体表面髹两层漆后呈暗黑色而得名;麻背弓的制作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弓体表面裹以某种植物材料,呈现出麻状纹理;二是弓体表面木质纹理与麻相似。

此外,蒙古族的支系“图瓦人”至今依然保留着他们族群的传统弓“图瓦弓”,这是一种单体长弓,长2.2—2.5m,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战弓。制作图瓦弓的材料有两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被图瓦人称作“俄勒亥”的树木。在成吉思汗的西征中,图瓦人在蒙古军中担任步弓手,因此图瓦弓也可算作传统蒙古弓,从外形看图瓦弓与马克大弓最相似,保留了早期蒙古长弓的样式特点。

在南方,《岭外代答》中记载:“唯〔海〕南黎人以弓为长技。黎弓以木,亦或以竹,而弦之以藤,类中州弹弓……若蛮峒之速櫑木、加木、石木,天下之良材也,诚得是木制以为弓,虽角弓之劲,有不能当者,虽以威天下可也。”另还记载:“盖南丹弩弓,其材有五:加木,上也;石木,次也;黄速、櫑,又其次也;燕脂木为下矣。加木……石木肤理沉黑,坚类铁石。黄速、櫑发矢,声铿然也,视燕脂木,则力同而矢远倍之矣。”结合文献资料、当地植物种群和材料可获得性分析,这些木材大致为水坡垒、黄连木、胭脂木优质用材树种。

契丹是发源于中国东北部的半耕半牧民族,于公元907—1125 年建立辽政权,鼎盛时期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南到今河北省中部。根据对巴彦库仁墓葬中迄今出土的唯一一把辽代弓的研究,这把弓由桦木制成,弓体外部缠绕桦树皮。

宋元时期弓体的保护和装饰部件开始用桦树皮作原料。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北方常见用材树种,木质结构细腻富有弹性,加工性能好,刨面光滑耐磨损,抗冲击力和吸湿性强,用途十分广泛,在弓体表面包裹桦皮不但具有装饰作用,还能吸水防潮。元朝书籍《老乞大》中有一段对话:“这一张弓为甚麽不桦了?你不理会的。这弓最好,上等弓,若桦了时,买的人不信;教人看了面子上的角,背子上铺的筋,商量了价钱,然后桦了也不迟里。”两宋至元,经历了民族间的大冲突、大融合,一些新的植物资源使用知识和新的制弓技艺开始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明清时期

经过宋元的民族融合与交流,明清的军备兼具了汉与其他民族的特色。明军所用的弓吸收了不同地区弓的形制,出现开元、西番、小稍、陈州、太平寨等弓,从外形上可分为“长梢”和“小梢”两种类型。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对制弓有详细记载:“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竹材的选择大都因地制宜或来自特定产地,材料好坏与否全凭工匠经验。其中,在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用途最广、生态适应性较强的就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毛竹又名楠竹,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最主要的材用竹。而弓身保护和装饰材料是桦树皮和漆,《天工开物》中记载:“……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槍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凡造弓初成坯后……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

明清时期,偏远地区的民族使用的弓依然较为原始。陈梦林、周钟瑄等编著的《诸罗县志》记载台湾高山族人制弓“弓取材于竹……内山番或以韧木为之,不知柘与桑也。无弰,不需筋角胶漆……露宿不橐,亦无反弛之虞”。他们使用的竹材多为3—4年生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其弓“密缠以藤,藤染茜草,其色朱”。这段文字也从侧面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大陆,使用桑、柘制作弓胎仍然是比较普遍的。

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十分巨大,古代的赫哲、鄂伦春等民族在其中以渔猎为生,弓对于这些渔猎民族来说是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他们的弓结构与用材数千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一般由当地常见的水曲柳、落叶松、黑桦木或榆木制成。

西南的彝族生计涵盖了农耕、畜牧、捕鱼,直到清朝末年,还在使用竹、木制成的单体弓和加强弓。使用的木材为檿桑,竹材除毛竹外,在《蛮书》和《滇略》中还记载到楚雄的山中所产“斑竹”品质较好,根据刘本玺的研究,所谓的“斑竹”实为尖削箭竹(Fargesia acuticontracta Yi),尖削箭竹竿高3—7 米,粗1—5 厘米,实心圆柱形,强度较高,能满足制弓需要。

关于弓弦材料,《天工开物》中提到:“……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清朝也沿用了以丝制弦的做法;而《诸罗县志》中则记载台湾高山族“绳纻为弦,渍以鹿血,坚韧过丝韦”。

综上所述,在明朝以前,中央王朝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制弓材料;从明朝开始,竹材成为制弓的主要材料。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使用各种杂木制弓;东北的渔猎民族和南方民族的制弓材料一般也以木材为主。

三、历代制弓植物材料选取及利用特点

(一)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植物资源被大量运用

通过表1 可以看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政权会更多选择与农业生计关系密切的植物作为制弓材料。桑、柘叶可饲蚕;榆树叶可作家畜饲料,翅果常作为春夏之交的代粮食物;竹类既可采笋作为食物,又可砍伐作为制作器物和建筑材料。材料的可获得性和人们对材性的熟悉,为这些植物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没有农耕传统的民族,对于制弓木材的选择相对随意,一般选择该区中韧性较好的木材,缺少高大乔木的地区会挑选灌木作为材料,而当占据一些较富庶的地区后也会逐渐统一使用桑、榆等优质木材。

(二)植物材料选取的经济性

弓作为军队的常用武器,效费比是极其重要的考量。从表2 可以发现,制弓植物分别在高海拔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区域内广泛分布,很多植物种群数量很庞大,材料容易被获取,这样采集成本就大幅降低;其次,庞大的数量能发挥边际效应的优势,进一步降低原料的生产成本。尤其竹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原材料的经济性:第一,竹生长周期远低于树木,其时间成本较低;第二,竹类通直性好、成材率高、质量稳定,从而减少经营成本,这些优点使竹材在性能和成本之间达成了最佳平衡,从而成为效费比最高的选择。

(三)制弓植物材料选取的力学特征

弓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开弓时在弓弦施力使弓体形变,产生并积累弹性势能,发射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将箭支推出。因此,用于制弓的材料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韧性足够,能承受较大的形变而不断裂;第二具有一定强度,能够储存较大能量;第三重量适中,使弓具有较高的动能转化率。

制弓的木材一般气干密度适中。气干密度指木材气干后单位体积的重量,是判断木材强度的重要指标。以上材料中,柘木气干密度约0.90g/cm3;水坡垒0.82—0.85cm3;榆木0.54—0.64g/cm3;檿桑约在0.70—0.80g/cm3 之间;毛竹约0.80g/cm3;香椿0.475g/cm3;车筒竹0.70—0.725g/cm3。可以看出制弓木材基本上气干密度在0.50—1.0g/cm3 之间。

在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中,一部分动能会被弓的重量抵消,所以制弓材料的品质系数较高。品质系数又称强重比,即木材的极限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品质系数越高就意味在相同强度之下重量越轻,如香椿木的品质系数就达到了2556.1×105Pa。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较大也是制弓植物的两个显著特征。抗弯弹性模量指材料受力弯曲时,比例极限内应力与应变之比,简单来说就是使木材产生弯曲形变的难易程度,该常数越大使物体产生弯曲形变越费力;抗弯强度指材料承受缓慢速度载荷时所产生的最大弯曲应力,简单来说就是材料抵抗弯曲不断裂的能力。如檿桑木抗弯强度大于118MPa,抗弯弹性模量大于10101Mpa;香椿木抗弯强度98.3MPa,抗弯弹性模量9904.7MPa;毛竹抗弯强度196.293MPa,抗弯弹性模量12820MPa。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古代,制弓材料的选用经验无疑是经过古人无数次实践后的成果。

(四)制弓植物资源的地理环境特征

中国古代对制弓植物的选用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如中原地区大量使用桑、柘木,北方各民族经常使用白桦、枫、柽柳等木材,南方地区使用竹、桑、黄连木等,在清朝更是出现了南竹北木的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植物分布的区域不同,其资源的可获得性也不同。

中国少数民族用弓呈现出的现象是:南方森林民族基本使用用材简单、易制作、好保养但性能有限的单体和加强弓;游牧民族则普遍使用以各种杂木配合各种动物材料制成的复合弓。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为:1.南方山多雨水多,森林面积大,树林和大山的阻隔使聚落相对闭塞,与外界缺乏交流,制弓技术相对原始。2.游牧民族的生计需要广大的空间,对土地和物质的渴望导致他们时常与农耕文明爆发战争,他们需要威力强大的弓对抗精良的铠甲;而南方民族的生活相对能自给自足,对外扩张的驱动力较小,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同游牧民族相比有天壤之别,弓弩多用于狩猎,单体弓足够应付需求。3.南方比北方更为潮湿,复合弓不仅成本高、工艺复杂,而且受潮后弓体极易脱胶散架,在雨季难以使用。这种环境下单体弓效费比最高。4.游牧民族的生计主要是畜牧业,因此加工和利用动物材料的经验丰富,再加上北方草原气候干燥,复合弓可以稳定地发挥其威力。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因素对选材的影响十分巨大。

四、制弓植物知识的传承及现代影响

(一)制弓植物知识的传承

制弓植物利用知识的传承首先表现不同时期人们对木材认知和利用知识的扩展和流传上。如编写于唐代的《北史》最早记载了中国人使用桦树皮的情况。自唐末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对桦树皮的使用知识也随着战争逐渐流传开来,至宋代开始被用于制弓;时至今日,桦皮工艺仍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继承使用。制弓材料中竹材利用知识的传播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后金政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中国东北部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这些区域不是竹类的产地。而当清朝建立后,开始大量使用毛竹等竹类制弓,并使制弓工艺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此外,弓体保护材料的知识传承对后代影响也较为深远。在距今约8000 年的跨湖桥遗址中出土的漆弓既是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弓,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生漆是漆属(Toxicodendron)乔木树干的生理分泌物,在弓体表面涂刷生漆,能够有效防止弓体受潮。髹漆工艺代代相传,直到清朝,髹漆不仅是制弓的重要工艺之一,也是制作其它器物的常用技艺。所以,传统的制弓植物利用的知识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传统技艺和知识在中国大地融会贯通,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制弓技艺的发展,并为推动中华文明的进程作出了贡献。

(二)制弓植物知识的现代影响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诞生了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贵族的必备技能。射箭既是军事技能,也是修养心性的方式,自古就有“射以观德”这一说法,王守仁在《观德亭记》中写道:“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射艺经过千年的发展,传承至今仍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主要项目之一。我国现今的一些少数民族也保留了独特的射箭文化,如藏族人民在每年春季都会举办射箭节,众多参赛者在射术上一较高下;蒙古族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也会举行射箭比赛。2016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经久不息的全民风潮。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第6条提出将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广至校园当中。当前,各个高校和社会组织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开展射箭活动,这无疑会对国内弓箭产业产生极大推动力。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弓箭大多使用人工纤维制作,但传统植物材料依然重要。首先,国内外厂商制弓的常用工艺是以槭木、白蜡木、柘木、桑木、毛竹等制作弓胎,以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等材料层压制成弓体。第二,一些传统弓老字号会使用古法工艺和传统植物材料制弓并销售,此类弓一般附加值较高。因此,传统植物材料在现代依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利用前景。虽然弓早已被淘汰出战场,但在国家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今天,弓箭又被赋予了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弘扬优秀民族精神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制弓植物资源利用的知识也将会在新的历史潮流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木材植物材料
数字说
盖房子
加纳木材工业界呼吁政府减免木材进口税以挽救国内木材工业
可爱的小瓢虫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材料
植物罢工啦?
摇摇鹅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