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2-01-07龙丽华周方平黄娅琴
龙丽华,陈 瑜,周方平,黄娅琴,张 林
(1 粤北人民医院关节骨病科 广东 韶关 512000)
(2 粤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病区 广东 韶关 512000)
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随着人工关节材料的不断改进,已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术后存在疼痛明显、疼痛时间长等问题,导致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延长,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加重病情,影响术后康复质量[1]。护理干预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缓解疼痛、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度[2]。随着骨科亚专科建设,关节外科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膝关节置换术后4 ~6 h 患者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完全负重行走,这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护理模式,通过总结阻碍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查找循证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缩短促进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提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质量[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循证护理实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3 月在我院治疗的39 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 例,女24 例,年龄58 ~79 岁,平均年龄(68.5±7.2)岁;原发疾病中,创伤性关节炎11 例,骨关节炎16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 例。以2019 年6 月—9 月在我院治疗的41 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6 例,女25 例,年龄60 ~80 岁,平均年龄(68.9±7.5)岁;原发疾病中,创伤性关节炎10 例,骨关节炎17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 例。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无手术禁忌,能够耐受手术,年龄≤80 岁;排除精神或意识障碍、骨肉瘤、严重免疫性疾病、运动障碍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不强求早期下床活动。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内护理工作经验5 年以上骨干护士为组员,共同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接受相关询证护理知识培训及患者下地评估培训,熟练掌握协助患者术后下地方法及流程,合格后上岗[4]。(2)确立循证问题。问卷调查医生、护士、患者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认知,问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调查者认为早期下地活动时间、阻碍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因素等。总结问题包括医护人员、环境、制度以及患者四个方面。确定循证问题为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流程、康复锻炼内容[5]。(3)循证支持。①每天7:45 开始查房,制定康复护理方案,达到医护信息共享,提升临床服务水平。每天10:00 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教,监督和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确保患者完成每日功能锻炼计划。术后当天14:30 责任护士与护理组长一同落实患者手术当日下地活动情况,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护士全程陪同指导,保障患者安全[6]。②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及术后禁饮、禁食时间。③术前即开展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健康宣教,掌握功能锻炼、下地、助行器使用方法,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④围术期实施标准化镇痛方案,术前使用塞莱昔布、依托考昔;术中使用鸡尾酒镇痛法,罗哌卡因75 mg、氨甲环酸0.5 g、氟比洛芬酯50 mg、曲安奈德40 mg、0.9%氯化钠溶液50 mL;术后使用氟比洛芬、曲马多、酮咯酸丁三醇。通过完善围术期镇痛,提高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意愿,降低活动时疼痛感[7]。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4、48、72 h 的VAS 评分;观察有无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评估出院时HSS 评分,包括功能、肌力、疼痛、稳定性、活动度、屈膝畸形等;统计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VAS 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48、72 h 的VAS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VAS 评分比较( ± s)
表1 两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VAS 评分比较( ± s)
组别 例数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 4117.87±2.0112.10±1.46对照组 3937.93±2.6413.92±1.82 t 6.4723.124 P<0.05<0.05 VAS 评分/分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观察组 413.92±0.533.21±0.602.79±0.54对照组 396.24±1.315.67±1.124.73±1.09 t 4.0133.9283.709 P<0.05<0.05<0.05组别 例数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出院时HSS 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出院时功能、肌力、疼痛、稳定性、活动度、屈膝畸形等HS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出院时HSS 评分比较( ± s,分)
表3 两组出院时HSS 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例数功能肌力疼痛观察组 4118.60±2.019.97±2.1429.68±1.95对照组 3916.23±1.848.02±2.0327.15±1.28 t 3.9733.6573.995 P<0.05<0.05<0.05组别 例数稳定性活动度屈膝畸形观察组 419.46±1.5315.37±2.239.39±1.04对照组 397.09±1.4213.10±2.187.23±0.98 t 3.9893.9043.879 P<0.05<0.05<0.05
2.4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例)
3.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术式,对改善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等有重要意义。影响患者术后早去下地活动的因素较多,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和难点。临床研究显示,约80%的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疼痛放弃康复训练,导致下床活动时间延长,影响手术效果[8]。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护理模式,通过总结问题、查找循证依据、制定针对性护理策略,能够促使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的护理中来,提高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提升护士专业内涵,同时积极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缩短术前术后禁食时间,有助于减轻疼痛刺激,在较为舒适的躯体状态下进行康复活动,缩短下地活动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此外,循证护理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多功能锻炼模式,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复,更快回归生活。
综上所述,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效果确切,可能缩短下地活动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