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掌擦法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2022-01-06蒋丽华叶国栋
●蒋丽华 叶国栋
背肌筋膜炎[1]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疼痛性病症,指人体背部的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出现慢性炎性渗出、水肿,或筋膜纤维发生变性从而导致慢性疼痛或活动受限的发生。背肌筋膜炎患者背部“激痛点”明显,常可因气候寒冷、潮湿,或姿势不良、长期劳累,或背部筋膜组织受急性损伤治疗不彻底引起,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且远期疗效不甚理想;而中医对该病的治法丰富多样,如针灸、推拿、热敷等,疗效确切[2-3]。本研究旨在探讨温针灸联合掌擦法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 例和对照组33 例。观察组男14 例,女20 例;年龄20~71 岁,平均(53.36±10.25)岁;病程3~20 年,平均(12.31±7.25)年。对照组男11 例,女22 例;年龄26~73 岁,平均(54.78±10.95)岁;病程2~20 年,平均(12.02±8.19)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疼痛学》[4]中“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并参考风寒湿邪型的辨证标准:背痛板滞,后项、肩部牵拉疼痛,甚者痛引上臂,伴畏寒怕冷淡苔白,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2)患者年龄18~80岁,男女不限;(3)治疗前1个月未进行过任何与本病相关的治疗;(4)患者本人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患有传染病和急性炎症,如化脓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结核者;(3)有出血倾向或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5)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肿瘤及全身极度衰弱的患者;(6)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或者皮肤病、烧烫伤患者;(7)精神疾病患者。
1.5 剔除标准(1)资料不齐全影响结果判断或指标观察;(2)患者依从性差,不按治疗方案治疗。
1.6 中止标准(1)研究过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无法继续完成研究者;(2)患者要求退出课题研究。
1.7 治疗方法
1.7.1 对照组 采用温针灸治疗。取穴:阿是穴、颈百劳、大椎、陶道、身柱、曲垣、秉风、天宗、肾俞、关元俞。常规消毒后,根据穴位所在位置选择合适型号的华佗牌针灸针,直刺进针,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以得气为度。得气后于穴位处铺隔热垫板和阻燃棉,在针柄上插入艾炷段,长约1 cm,点然后令其缓慢燃烧,完全燃尽后用工具去除灰烬,再插入第2炷。在此期间,若患者的灼热感难以忍受,可用小钳子将针往外提或增加隔热垫板以避免烧烫伤。共烧2炷,完全燃尽后去除艾灰、隔热垫板,起针后用棉签按压针孔。
1.7.2 观察组 观察组温针灸的取穴、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予掌擦法治疗。每次温针灸结束后,令患者喝温水、稍作休息。医者洗净双手保持适当的温度,再在患者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涂抹适量的凡士林,以右手掌根沿经络循行的方向在患者背部做来回摩擦。先于督脉操作3 min;再于足太阳膀胱经操作(其第一、第二侧线距离相近,掌擦时可同时覆盖),左右各3 min。背部掌擦法共9 min,以患者背部皮肤稍红、透热为度。
1.7.3 疗程 两组患者均为每2 d做1次治疗,连续治疗7次,共2 w。
1.8 观察指标
1.8.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8.2 VAS评分[6]由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依据自身对疼痛的感觉进行评分。0 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微疼痛,在患者可忍受的范围内;4~6分为中度疼痛,在患者可忍受的范围内,但对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7~10 分为重度疼痛,超出患者可忍耐范围,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
1.8.3 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6]由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依据自身活动功能受限情况进行自我评分。0 分为正常,表示活动不受限,无功能障碍;1分为轻度,表示活动轻度受限,仍可从事正常活动;2分为中度,表示活动受限明显,难以从事一般活动;3分为重度,表示活动严重受限,生活无法自理。
1.9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讨论
背肌筋膜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诸病源候论·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肌肤尽痛。”指出体虚外感是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病病机多为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外邪的能力较弱,感受风寒湿邪,以致后背部的气血、经络凝滞,运行不畅,从而导致疼痛的发生。随着现今社会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体更易感受风寒湿邪,因而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本研究所选取的风寒湿型是背肌筋膜炎中较为常见的临床证型,治疗上当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为主。
温针灸即针柄灸,又称为“烧针灸”“热传灸”,是指艾灸与针刺相结合,通过针柄将艾灸的温热作用传导至穴位,再作用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常用外治方法。《本草从新》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千金翼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艾灸与针刺相结合作用于穴位,直达病所,对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慢性劳损性疾病,其效果更佳。叶一骏等[6]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项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活动功能,减轻压痛感及疼痛感。有研究[7]表明,温针灸之所以能有较强的镇痛效果,是由于艾灸的热量通过针柄传导至穴位,通过穴位的感传进一步影响人体血液的循环,并促进了机体阿片肽、5-羟色胺等内源性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镇痛的作用。
阿是穴又称为天应穴,是临床上针灸治疗痹证的常用穴,由医者在患者身上寻找的反应点而确定,与“激痛点”[8]有相似之处,《黄帝内经》亦有“以痛为腧”之说。于阿是穴处温针灸有散寒除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缘于其可直达病所,改善病灶局部的气血循环,有效地缓解疼痛[9]。大椎、陶道、身柱等穴归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于此三处穴位行温针灸可激发诸阳经经气,达温通经脉、活络止痛的作用。曲垣、天宗、秉风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后背肩胛部的穴位,亦是患者后背部疼痛的常见处,有通阳理气、活血舒筋的作用,使脉络通畅,通则不痛。肾俞、关元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有温阳通经的作用,可疏通背部经气,缓解穴位深层筋膜挛缩导致的牵拉痛。颈百劳乃经外奇穴,有补益诸劳虚损、调节局部气血的作用。诸穴共用,行温针灸治疗,起到温经散寒除痹、舒筋活络止痛之效,使经脉疏通,冷痛得止,活动自如。
擦法是推拿手法中温法的一种,有温振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擦法对肌肉结节具有松解作用,亦能缓解肌肉紧张,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液的吸收,有利于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10-11]。擦法作为一种软组织类手法,依据医者操作部位可以分为小鱼际擦法、大鱼际擦法、掌擦法等。本次研究的病例因疼痛部位在背部,肌肉丰厚、病变范围较大,需要施术的线路也较长,故选用掌擦法。其着力点确切,操作时受力面积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较大[12],既可直接作用于所接触的肌肉筋膜组织,又能将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渗透传导至病灶部位。督脉循行于背部后正中线上,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后正中线旁开1.5 寸、3 寸,二者在背部的循行位置正是背肌筋膜炎患者常感背痛板滞、牵拉痛、项背僵痛的所在部位[13]。“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位置行掌擦法有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降低疼痛感。此外,督脉又称“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因而掌擦督脉又可提高一身之阳气,抵御外邪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阳气充足可祛除风寒湿之邪,全身气血得以畅通,通则不通,患者的疼痛感随之降低。对于风寒湿型的背肌筋膜炎患者而言,掌擦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可使经脉疏通,气血调和,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综上,本次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掌擦法对风寒湿型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更确切,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及功能障碍。但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量较少,选用的指标是由患者依据自身的感受评分,主观性较大,期待未来能够增加病例数量,增加客观指标,以进一步明确温针灸联合掌擦法的临床疗效,进而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特色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