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与服装美学研究
——评《服装美学》
2022-01-06鲍文
作者:吴卫刚
舞态即“舞者的姿态”,《汉书·礼乐志》提出“乐有歌容舞态”的说法,表明在娱乐性质的歌舞表演中,强调容貌、身段与歌曲、舞蹈相和谐。针对舞态的构成进行分析,主要有2类要素构成:其一,舞蹈表演者自身的体态,包括舞台上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躯干造型等,可以视为舞态的内在美。其二,舞蹈表演者身着的服装,包括图案色彩、披挂配饰、材质结构等,可视为舞态的外在美。从这一角度说,所谓“舞态之美”,是由舞蹈表演者自身体态构成的“内在美”与舞蹈表演服装构成的“外在美”融合生成的。相对而言,舞态的外在美是一个变量,这是因为在不同服装美学价值取向下,可供选择的舞蹈服装品类、组合、搭配方式等极多,也可以根据舞蹈风格专门定制舞蹈服装,针对性地突出某些美学元素,以更好地增强舞态的外在美。从这一点出发,服装美学决定了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的加分项。
由吴卫刚教授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的第5版《服装美学》一书,不仅深度解读了服装与美学的关系、奠定了服装美学基础理论体系,并且全面梳理了服装美学的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舞蹈表演的舞态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书属于“十三五”职业教育部委级规划教材序列,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服装类专业教育需求,书中设计了契合教学情境的模块、栏目,如每一章开头提供的“任务单”模块,清楚地标记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长、学习方法、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准备,每一章结尾提供了“知识总结”“思考题”栏目,清楚地指出了该章重点、难点、疑点。
《服装美学》共包括14个章节。第1章阐述服装与美学的内在联系,主要涉及到服装美学产生、发展、内涵、特征等内容。第2章建构服装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服装审美的定义、种类等。第3~13章内容可划分成一个整体,主要分析影响服装美学的因素,包括服装心理、服装潮流、艺术流派、艺术批评、形式法则、社会文化等。第14章列举了多名服装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以供借鉴。
首先,该书深入解读服装与美学的关系,为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美化指明了方向。所谓美学,简单地说就是关于美的学问,诸如“什么是美、如何塑造美、怎样表达美”等问题,都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以此为基础,美学研究内容主要由3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关于美的论述、关于美的共情、关于美的艺术,前2个维度都是从主观情感出发,赋予美定义、内涵、价值、标准等要素,而“关于美的艺术”则是基础美学研究的内容。美丽的服装就是一件艺术品,这是服装与美学关系最直观、最通俗的解读方式,但服装除了具有美饰作用外,还具备功能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属性,再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服装美学拓展了美的表达范围,即服装美学是一门探究服装、人、环境综合美的学科,因此,服装美学本质上是一门实用美学。将以上分析获得的观点映射在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中,要实现舞蹈表演者的舞态优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障舞蹈者、舞蹈服装、舞蹈表演环境的相互和谐。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多元化,依据服装与美学的关系审视,每1种舞蹈课程都对应一种服装美学语言系统,在不与广义上美学理论发生冲突的前提下,独立服装美学语言系统应尽可能地契合舞蹈表演者、舞蹈环境,这样有利于实现服装美学对舞态的美化作用。整体上,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舞态特点,深入了解不同舞蹈服装美学语言系统,从中撷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再根据现代舞蹈表演审美标准进行改良,以更好地适应舞蹈表演场景,衬托出舞蹈者自身的气质。
其次,该书奠定了服装美学的理论基础,为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设计提供了依据。舞态由舞蹈者的体态(或姿态)及服装的样态(或状态)共同构成,舞态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塑造特定的形象、展现舞台人物的人格,所以在表现上一般强调形式夸张、对比鲜明。从这个角度出发,舞态美可认为是一种舞台艺术美,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书所奠定的服装美学理论基础,对“美与丑”展开了辩证统一分析,对比了美学意义、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差异,为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设计提供了依据。现实世界中的“美与丑”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形式展开的,服装也不例外,人们认为一件服装丑,或因为颜色搭配不合理、或裁剪结构不科学,而一件服装能够被贴上美丽标签,则表明它在设计、制作方面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如果上升到美学意义层次,美和丑的定义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本质上都是中性词,服装美学理论的核心功能,就是构建美、丑2种不同的美学语言符号系统,其中美代表了和谐、统一、多样,丑代表了杂乱、呆板、冲突,依据服装美学理论设计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能够将人物形象、角色人格表现的更加突出,而一旦达到这样的目的,美学意义上的“美和丑”在现实世界中都是美的。如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中的“丑角”(如乞丐、兵痞等),按照服装美学理论指导,破坏服装美学语言表达的协调性、和谐性、统一性,再结合舞蹈者夸张的动作、神态、互动,能够将一个丑角表演的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再次,该书分析了服装美学的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形式的创新赋能。从学科角度说,服装美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即“美学+服装学”的联合体,主要依据美学理论、方法、思维等去探索服装审美的特征、要素与规律。服装美学要发挥自身价值,就需要在满足一定功能之后,尽可能满足多主体、多场景下的审美需要。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视角下,一方面要发挥服装美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的美称,章服之美与礼仪之大之间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尤其舞蹈表演所用服装对社会公众具有审美引导作用,因此从舞态形式(如民族舞态、现代舞态等)创新角度出发,舞台服装应观照社会良俗、文明风气,强化优秀文化传统的彰显与传播。另一方面,要发挥服装美学的实用性功能,事实上,无论美学还是服装美学,很多时候都是美学家在研究、在探索,社会公众接触、了解的机会很少。高职院校舞台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强调掌握一定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将服装美学影响因素作用于舞态形式创新上,以直观的形式呈献给舞蹈观众。该书列举的服装美学影响因素较多,可结合具体舞蹈类型、表演形式、作品寓意等设计专门舞蹈服装,如艺术流派影响因素,可作用于芭蕾舞、戏曲等舞蹈表演服装,在传统舞蹈流派基础上为舞态形式创新赋能。
最后,该书提供若干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为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风格的塑造助力。客观地说,每1个服装设计师的美学价值认同、美学思想体系、美学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即便身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中,也会因为个性化理解的差异,在服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个性化特色。该书中介绍了若干服装设计大师,包括保罗·普瓦雷、杰奎斯·菲斯、桑德拉·罗德斯、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等,不仅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值得借鉴,同时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服装美学主张。以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詹弗兰科·费雷为例,作为高级女装设计师,他创造了现代女性服装“诗意语言表达范式”,服装作品风格兼顾传统与潮流的和谐性,善于将不同文化中的符号、图案融入到服装上,以点缀细节的方式与服装颜色、服装材质、服装结构等达成协调统一。通过相关作品借鉴,能够赋予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风格于启发,特别是当代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舞态风格视域下,除了创新舞蹈表演动作、组合、特技等,还可以在舞台服装上下功夫,如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舞蹈,表演者身着的服装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产物,它整合古代长袍、现代中山装的特征,塑造出一种既庄重、又飘逸的舞态风格。
总体而言,《服装美学》立足经典美学架构展开研究,为服装美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实践、应用体系,其中涉及美的论述、美的共情、美的艺术等基础美学内容,重点围绕着美的艺术进行拓展,将服装美学定位于实用美学领域,为进一步作用于高职院校舞蹈表演舞态奠定基础。该书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美学理论与服装美学实践高度统一,且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不仅包含中国历代服装美学思想,也吸收了大量国外服装美学观点,全方位分析了服装美学的影响因素,不仅可以指导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展开舞态优化、创新,也可以作为服装设计人才的自学指南,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风格的舞台服装。(作者简介:鲍文,讲师,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