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大慈寺街区为例

2022-01-06月,

绿色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太古变迁片区

曾 月, 崔 珩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97)

1 大慈寺街区历史文化脉络

1.1 大慈寺街区历史脉络

大慈寺有着“震旦第一丛林”之称誉,历经各朝风霜,文化底蕴悠久深厚,其最早修建于魏晋时期,唐宋为其鼎盛时期,其后各朝多次经历战火损毁并重建,据相关历史记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重建是在清朝顺治至同治年间。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成都市市中心,东抵天仙桥北街、南到东大街、西达纱帽街、北至蜀都大道,总面积达26.64 hm2左右。2016年成都市规划局划定了大慈寺保护片区范围——风貌协调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和大慈寺核心保护区。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大慈寺街、和尚街、玉成街、笔帖式街、东糠市街、西糠市街、北糠市街、字库街等。这些街道大多来源于以下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原本属于大慈寺寺院范围内,后来随着大慈寺规模减小而不再属于寺院范围,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街区,例如和尚街;第二种是因清朝政府设置的官署而形成,如笔帖式街,就是由于笔帖(满语,一种官名)式官署设立于街内而得名;第三种是由民国时期的达官显贵修建的公馆而后形成的里弄,如华章里。

大慈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为街区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传统的大慈寺街区也因此以大慈寺为核心;大慈寺外繁华的市场和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使得整个街区活力一时极度鼎盛;同时,以大慈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影响着整个街区的宗教、民俗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去以大慈寺为中心的市井生活方式和商业形态逐渐被新一批的居住小区和街区取代,大慈寺街区的居住人口很多随之搬离,街区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随着工业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大慈寺的文化、生活、经济中心地位也逐渐被取代,其街区的活力也随之衰退。街区的中心地位降低,街道面貌混乱缺乏治理,历史街区在现代的格局下俨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慈寺传统街区沦为了被现代化建设所抛弃的场所,在一段时间内几乎被拆除得所剩无几,而有幸遗留下来的大慈寺古寺和一些单独的古建筑早已经失去了其历史语境。

在传统文化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政府开始对保护以大慈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其间经历了大慈寺的重新开放和大规模仿古建筑被拆除等风波,在改建和保护工作上对于历史意义和传统街区形态的模糊都使得保护效果差强人意。在一系列失败的尝试后,区政府结合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的理念,开始打造“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以大慈寺片区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大慈寺壁画艺术为亮点,引导社会投资,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文化综合体。 2015年初,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完成了更新,依托于大慈寺,形成了总楼面面积超过12万m2的低密度、开放式的商业娱乐街区—太古里。街区以大慈寺悠久深厚的历史为文化底蕴,提倡一种“慢节奏”的老成都生活理念,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需求,更能在街巷之中让人们体验大慈寺曾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根据中国购物中心等级评价标准,成都太古里已于2019年评定为国家五星购物中心,于 2020年11月18日,当选“成渝潮流新地标”,日均人流量已超过三万人左右。唐末时期成都城及大慈寺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唐末时期成都城及大慈寺位置

1.2 大慈寺片区的文化脉络

1.2.1 悠久深远的佛教文化

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时期,有着“震旦第一丛林”的称誉。宋代普济《五灯会元》中记载了魏晋时期,印度名僧宝掌一路东游至成都时就于大慈寺暂居。唐玄宗曾为大慈寺题字“敕建大圣慈寺”,大慈寺也是玄奘大师养成艰苦毅力和佛学悟性的圣地,是历史上促进中外佛学之间相互交流的起点。

大慈寺不仅是历代成都的名寺也是一座辉煌的壁画宝库。唐朝时期,唐玄宗、唐僖宗先后于蜀避难,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家也随之迁往成都,成都一时绘画之风盛行。唐朝以来,一共有67名画家曾在寺内留下绝伦的壁画作品,其技法之精美令宋代文豪苏轼观后惊呼“精妙冠世”。据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中记载,大慈寺内的佛教绘画共计13996幅,其内容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宗教画这几大种类。遗憾的是这些辉煌的壁画多于明朝末年的战火中被损毁,但是从遗存下来的残本中,后人仍能够窥见其鼎盛时的辉煌。

唐宋时期的大慈寺占地面积高达千亩,为蜀地最大的寺庙,其寺院范围东至临府河、南过糠市街、西至现四川省图书馆一带、北达布后街。其寺院规模壮阔,共有96个院,总体可划分为前寺、中寺、后寺,整体建筑雄伟壮观。

明朝以后,大慈寺曾历经兵火,几经兴废,明代宣宗宣德十年间,曾一度毁于火灾,后于英帝正统十一年间重建,明代末期的战乱更是几乎将大慈寺夷为平地,唐宋时期香火鼎盛的大慈寺于此期间几近荒废。后清朝顺治年间又开始对大慈寺进行重建,至嘉庆时期重建后的大慈寺已初现规模,至同治六年间开始大规模的寺院重建,占地面积40余亩,而后以此为基础的大慈寺一直沿袭至今。

1.2.2 商业文化积淀厚重

唐宋时期为大慈寺的鼎盛时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很快成为了成都当时繁华的贸易中心。商贾、手工艺人、杂耍等各行各业的人都绘聚于此来进行商品交易和献才卖艺,大慈寺由此被称为成都“东市”,也是唐朝成都最繁华的商业区“三市”(东市、西市、南市)之一。此后其周围先后建成锦官楼、雪锦楼等建筑,使得大慈寺一带更是迅速成为了蜀地药材交易的中心、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和热闹非凡的休闲娱乐中心。

从唐宋时期开始,大慈寺的这种庙市合一的城市功能形态就一直延续至今,其周围一直是成都市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2013年,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落地投入使用,成为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2014年毗邻大慈寺的低密度开放商业综合体成都远洋太古里开业,迅速成为成都特有的城市名片。“里”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元素,类似于现代城市元素中的“街巷”。成都远洋太古里选择“里”这一意象,表达的是其开放式购物街区的建设理念,通过将成都的历史文化精神融入建筑和街区,保留古代街巷的形式和建筑物特征,用极具川西特色的青瓦坡屋顶和具有现代建筑特点的大面积玻璃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独具文化色彩的开放城市空间,现代综合商业体与大慈寺的完美结合,再现了唐宋时期大慈寺片区庙市合一的鼎盛情景(图2)。

图2 大慈寺街区平面图

1.2.3 大慈寺片区文化变迁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大慈寺和历史建筑是一种传统文化符号,是对过去成都市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地域文化的折射,比如说书、算命等民间技能和燃烛烧香、消灾念经、字库焚纸等习俗。而在现代文化的洗礼下,居民对于宗教生活的诉求越来越少,对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也都渐渐陌生、背弃。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下,由于保护不得当、传承不到位,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浪潮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正在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在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中,这种文化的变迁就在空间改造中有所体现:原本尺度较为狭窄的街巷为了适应新的建筑形态而被拆除,原本内向封闭的院落空间为了适应新的城市功能而被改造为公共空间。街区中的传统建筑完成了功能的置换,传统的文化功能被转换为商业功能和娱乐功能,传统的川西建筑形式也和现代商业文化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更像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而现代文化才是街区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重组,其文化主导性也渐渐被现代文化取代(图3)。

图3 文化变迁示意图

2 文化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 城市布局

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大慈寺街区布局以大慈寺为核心,在其周边逐渐聚集并展开小尺度的市井居住院落,大慈寺在街区中起到精神和生活上的核心主导作用。居民的出行方式基本上是步行,这种邻里尺度的街区不断成长并且不断向内集约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大慈寺为核心的,紧密并且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布局。

在城市化进程和现代文化的主导下,现代建筑更加追求经济和效率,加之现代的交通方式使得远距离和向上发展成为现实,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大体量、高层建筑。原来紧凑的市井居住尺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商业和休闲娱乐的发展,原本传统的街巷尺度被扩大,从纯粹步行的空间变为购物、休闲、集会的空间,原本封闭的院落空间被打破,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同时在现代文化的主导下,大慈寺的中心地位也在逐渐减弱,渐渐变成场地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2.2 城市功能

传统的大慈寺街区主要包括文化宗教功能、居住功能和集市功能,是老成都的文化、生活中心。历史上大慈寺曾是老成都的宗教文化中心,其鼎盛的香火和文化吸引着整个成都的人,随着人气鼎盛,寺庙外围也形成了热闹的集市区和紧密的居住区,片区逐渐发展成为老成都的文化生活中心。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大慈寺的文化、商业吸引力在逐渐减弱,并且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原来的居住也渐渐搬离,后来在改建中,不论是大慈寺的重新开放还是大型仿古建筑的建造,都是因为功能定位模糊而最终失败,而到太古里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对历史街区在现代化背景下功能的精准定位。在现代文化的主导下,片区传统的文化宗教居住功能已经被商业和娱乐取代,太古里项目成功的将片区由传统的文化生活中心更新为了现代的商业休闲中心。

2.3 城市生活

随着片区格局和功能的转变,城市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的生活中心是大慈寺相关的文化宗教活动,比如燃烛焚香、祈福消灾以及大规模的和尚念经;寺庙周围集市的内容也都是与生活相关,比如米市、小吃、算命看相等,城市生活整体呈现一种缓慢、悠闲的状态。

但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压倒,片区曾经缓慢悠闲的生活方式渐渐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取代,在成功改造之前片区一度呈现混乱的状态,直到太古里的改造成功地将慢生活的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片区的生活方式已经由过去的文化宗教活动为主转变为现在的购物休闲娱乐为主,并渐渐成为现代成都的名片(图4)。

图4 文化变迁对城市发展影响示意图

3 城市发展对文化变迁的反作用

文化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文化的变迁的确从各个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会对文化变迁带来新的机遇、要求和挑战(图5)。

图5 城市发展对文化反作用示意图

3.1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太古里成为了大慈寺的外部环境,主动纳入街巷、历史建筑、坡屋顶、院落等元素营造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空间环境,使得场地中的传统历史建筑充分的融入进了现代商业综合体中,展现出一种多元的商业面貌。在这样的场地语境中,传统文化并没有被拦腰斩断,而是被转化为一种场地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与现代文化充分融合、共同发展,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不断唤起当下人们的历史记忆,从而不断延续着街区的文化;而现代文化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为历史街区的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3.2 有利于提升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和成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太古里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多种形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以传统建筑为形式,以国际知名品牌的入驻、不同国家代表性的餐饮、不同国家特色商业为内容,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是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更是吸收融合了全球性的多元文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被太古里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见肤色各异的各国旅客,你还能看到穿着风格时尚个性的年轻人以及不同年龄层段的旅客,这说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太古里已经成功成为成都多元化的文化中心。

3.3 凸显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中,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来大,但老成都那种悠闲、打麻将、晒太阳、坐茶馆的生活方式正在渐渐消失。在太古里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传统老成都慢节奏、独特的生活方式重新得到重视,不仅在大慈寺内设有茶座、素食餐厅,太古里的商业建筑和商业空间打造中也结合了成都地域文化特色,保留了传统川西民居元素,在公共休闲空间营造中强调打造能体现老成都生活特色的舒适惬意感。在当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这一以老成都传统慢生活为理念而打造的现代商业街区逐渐成为彰显成都地域特色的一张名片。

4 结语

在现代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的今天,认识文化的变迁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诚然,现代化的进程是势不可挡的,现代文化的强劲发展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文化变迁中寻得一席之地,这种文化的变迁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如何的影响,而城市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改变以寻得新的机遇,这都是城市规划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太古变迁片区
太古长输供热管线温降统计及分析
小渔村的变迁
创新又贴心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