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疆四地州劳动力转移就业生态效益分析*

2022-01-05张新华

实事求是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疆劳动力环境保护

张新华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决策咨询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新疆南疆四地州生态环境脆弱、人与资源矛盾突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南疆四地州农村劳动力从相对贫穷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生态较好的地区,可以使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理念甚至行动都发生改变,对南疆四地州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一、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南疆四地州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因而他们难以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经济理论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对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都普遍缺乏,即使掌握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也是处于低层次的。南疆四地州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接触并受到转移地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影响的同时,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他们返回南疆四地州时可以影响当地居民原有的思想观念,带动他们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一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增强了。转入地为提升南疆四地州转移劳动力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强化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加强南疆四地州转移劳动力与当地企业职工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学习内容还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通过老师的讲解,不仅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1]要让他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是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而为让他们弄懂、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使他们遵守制度、法律法规,做到知行合一。

二是在实践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前,国家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为保护生态环境,许多企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并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等生态理念。南疆四地州转移劳动力也会参与到企业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如垃圾分类、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光盘行动等,做到节约用水、用能,在实践中逐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缓解了人与资源的矛盾

南疆四地州资源匮乏,土地、水、森林资源短缺,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后,通过释放低产区的耕地,可以用于植树造林、草原植被恢复等,从而缓解人与资源的矛盾。

一是缓解了人地矛盾。近些年来,南疆四地州乡村人口增幅较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南疆四地州乡村人口已由2008年的5 954 559人增加到2019年的7 697 871人,增长了29.28%。其中,阿克苏地区乡村人口由2008年的1 365 427人增加到2019年的1 709 053人,增长了25.17%;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乡村人口由2008年的389 315人增加到2019年的494 865人,增长了27.11%;喀什地区乡村人口由2008年的2 662 584人增加到2019年的3 463 373人,增长了30.08%;和田地区乡村人口由2008年的1 537 233人增加到2019年的2 030 580人,增长了32.09%。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再加上南疆四地州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往往通过开垦荒地、毁林造田,使得土地数量大幅增加,南疆四地州的耕地面积已由2008年的1 370 875.44公顷增长到2019年的1 652 852.46公顷,增长了20.57%。(如表1所示)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缓解了人地矛盾。首先,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农村居民的减少,农民对粮食、土地等的需求也随之下降,且农业活动逐渐集中在地力比较肥沃、产出量更高的土地上,他们愿意将一些产量低的陡坡耕地和荒漠化程度较高的耕地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这样不仅可以享受国家补贴,也减轻了当地的耕地压力和草原超载压力。从粮食种植释放出来的土地用作生态用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2]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可以购买粮食等产品,因此毁林造田、开垦荒地的行为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由耕地增加导致的地下水超采,进而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问题也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活动减少,减轻了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同时城镇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增加,也促进了自然保护区域的保护和建设。[3]第三,由于国家实施一系列的生态惠民政策,推广生态科技的使用,推动了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些因素也减小了人口对土地的需求。

表1 南疆四地州乡村人口数和耕地面积

二是减轻了对林木的砍伐。南疆四地州本身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天气恶劣且沙尘天气较多。如和田地区每年沙尘天气在220天以上;[4]2014年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为107天、喀什市为92天、莎车县为65天、英吉沙县为76天、叶城县为42天、塔县为63天、巴楚县为71天。①数据来源于喀什统计年鉴2015。喀什、和田、克州属于煤炭资源缺乏的区域,据调研,2020年这些区域市场上的煤炭均价高于1 000元/吨(而北疆地区的煤炭均价为300元/吨左右),因而大部分农牧民做饭用不起煤炭,只能使用薪柴,而且冬天取暖也以薪柴为主,砍伐薪柴使得该区域的生态急剧恶化。而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即减少了薪柴的消耗,他们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使用电力等清洁能源的能力。薪柴使用量的减少和新能源的替代促使农户减少了林木砍伐,从而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5]也使得南疆四地州沙尘天数在逐年减少,如喀什地区2015年的浮尘天数为92天、2016年为74天、2017年为53天、2018年为46天。②数据来源于喀什统计年鉴2016—2019。

三是缓解了水资源的压力。南疆四地州气候干燥,水资源非常匮乏。如喀什地区沙漠荒漠气候区年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山地丘陵气候区在70毫米以上;[6]和田地区年均降水量为35毫米、蒸发量为2 48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0.86倍。[4]南疆四地州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量的水资源被农业生产占用,由于生态用水补给不足,对生态环境自我修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南疆四地州大部分耕地的播种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水资源耗费量大,使得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下降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而南疆四地州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需求量和农业用水相应减少,而生态用水的相应增加,使植被得到较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如表2所示,南疆四地州第一产业用水量占比逐年下降,从2015年的97.68%下降到2019年的96.42%,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其中,阿克苏地区农业用水量占比从2015年的98.27%下降到2019年的97.21%,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克州农业用水量占比从2015年的95.67%下降到2019年的92.74%,下降了2.93 个百分点;喀什地区农业用水量占比从2015 年的97.72%下降到2019 年的96.71%,下降了1.01 个百分点;和田地区农业用水量占比从2015 年的96.72%下降到2019 年的94.39%,下降了2.33 个百分点。南疆四地州生态用水量逐年提高,占比从2015 年的0.34%提高到2019 年的1.02%,提高了0.68 个百分点。其中,阿克苏地区生态用水量占比从2015年的0.03%提高到2019年的0.58%,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克州生态用水量占比从2015年的0.74%提高到2019年的2.33%,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喀什地区生态用水占比从2015年的0.33%提高到2019年的0.78%,提高了0.45个百分点;和田地区生态用水占比从2015年的0.99%提高到2019年的2.59%,提高了1.60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新疆先后组织了22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输水,[7]持续的输水有效缓解了下游生态严重退化的局面:受水区地下水水位抬升、地下水水质好转,下游动植物物种和数量增加,水环境得以改善。

表2 南疆四地州用水情况

四是减缓了草原超载压力。近年来,南疆四地州牧业户数和牧业人口数在逐年增加,牧业户数从2015年的240 798户增加到2019年的309 693户,增加了28.61%;牧业人口数从2015年的947 279人增加到2019年的1 074 729人,增加了13.45%。其中,阿克苏地区牧业户数从2015年的34 039户增加到2019年的38 663 户,增加了13.50%;牧业人口数从2015 年的133 629 人增加到2019 年的139 031 人,增加了4.04%。克州牧业户数从2015 年的33 731 户增加到2019 年的36 768 户,增加了9.00%;牧业人口数从2015年的134 167人增加到2019年的134 803人,增加了0.47%。喀什地区牧业户数从2015年的134 994户增加到2019 年的174 611 户,增加了29.35%;牧业人口数从2015 年的552 869 人增加到2019 年的606 538 人,增加了9.70%。和田地区牧业户数从2015 年的38 034 户增加到2019 年的59 651 户,增加了56.83%;牧业人口数从2015年的126 614人增加到2019年的194 357人,增加了53.50%。(如表3所示)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和依托,南疆四地州可利用草原面积为29 927.40万亩①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报告计算所得。,由于受自然因素以及草原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全疆就有80%以上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如退牧还草、退牧还林等草原生态补偿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特别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牧区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有利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如克州阿克陶县恰尔隆乡牧民转移就业后,陆续已经有许多人举家转移就业并定居,这些措施的实施已经使山里的牲畜数量大大减少,还有少量的牲畜被委托给专人集中放牧饲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原超载压力,并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和恢复。

表3 南疆四地州牧业户数和人口数

三、转移就业人员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工作

在国外,已经有许多案例表明了转移的劳动力在回乡后就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中,如在加勒比岛,转移的劳动力在转入地受到职业教育的影响,返回家乡后往往会向生态环境保护的非盈利组织投资,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8]同样,南疆四地州转移的劳动力在接受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后,无论是回乡还是在当地继续务工,都能够为家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努力。如克州阿克陶县恰尔隆乡转移的劳动力对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据调研,恰尔隆乡总人口有1 320户,在脱贫攻坚时期,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1 093户,占总人口的82.8%,当时转移就业的基本上都是贫困人口。恰尔隆乡的贫困村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且远离乡镇、县城,存在出行难、饮水难、就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基本生存问题,在2014 年启动的生态移民工程中,搬迁了原本居住在高原大山深处的5 000余名牧民,然而在搬迁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尤其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不同意搬迁,这些人一辈子住在山里,没有出过村,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对于搬迁顾虑重重,一时之间使搬迁工作无法开展。而一些通过劳务输出到其他省区就业的年轻人,感知到了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通过学习、旅游、交流等方式开拓了视野,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愿意改变旧貌并希望过上新的生活。他们对于生态移民搬迁给自己、家人以及子孙后代带来的好处、机遇理解得更加透彻,主动给父辈们做思想工作,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搬迁政策,讲自己在发达省市看到的繁华、美丽世界。他们的开导,激发了父辈们搬迁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搬迁工作的开展。生态搬迁,改变了农牧民过去以放牧为生的单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缓解了他们对草场的依赖程度。如今搬迁的5 000余名牧民已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新建社区实现了水、电、路、网的畅通,他们生活在绿树环绕、绿草茵茵的环境中。通过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和劳务输出,农牧民都找到自己挣钱和生活的门路,而山里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场的超载压力。

四、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9]其追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包括文明意识、思维习惯、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绿色化,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0]而南疆四地州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有助于本地农牧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一是改善农牧民相对滞后的生活理念。南疆四地州农牧民的生活理念相对比较滞后,当很多人在为能够拥有大排量的汽车而兴奋时,发达省份的居民已经开始崇尚绿色出行;当很多人在为了面子而奢侈消费、过度消费时,发达省份的居民已经开始崇尚简约适度消费;当很多人在餐桌上讲排场、过度点餐时,发达省份的居民已经开始崇尚“光盘行动”。而南疆四地州转移的劳动力也深受简约适度绿色消费理念的影响,注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崇尚绿色有品质的消费,愿意购买相对贵一点的环保产品,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能够做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率。这样的消费理念能够逐渐影响家人甚至本村的村民,起到了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讲究卫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的同时,也给公众的生活观念、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很大变化。现在,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用公筷、分餐制、常锻炼、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投放、网上预约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和践行。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而是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9]南疆四地州的农牧民以前不讲卫生是常态,几天洗一次脸,从来不刷牙,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洗一次澡,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便是日常的生活写照。这样的卫生习惯根本无法满足抗疫防疫的要求。而南疆四地州转移的劳动力容易受到当地生活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理念的影响,逐渐开始讲究卫生,对随地吐痰和随手扔垃圾会觉得不妥或不好意思,个人的卫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务工回到原籍的人员,仍旧保持在务工地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天洗脸、刷牙,每个星期都要洗澡,饭前便后勤洗手等,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会影响到家人、村里人,有助于带动大家一起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五、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后,一批劳务输出人员把在外务工经商过程中学到的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金、掌握的信息等带回家乡,从资金、技术、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进行“反哺”,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为科学种田和回乡创业打下了基础。

一是土地利用格局的绿色化转型。南疆四地州地处新疆西南部,位于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规划中属于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如喀什地区总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7%,沙漠戈壁占23%;[12]和田地区总面积为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13]阿克苏地区总面积为13.13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为4.0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52%;①数据来源于阿克苏统计年鉴2019。由于南疆四地州人口增长较快,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人们不断将荒地、草地变为耕地,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得该地区的植被退化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而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后,逐渐形成的生态绿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居民的绿色发展理念,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显著作用。南疆四地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已由2015年的416.16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881.45万亩,增长了111.80%。其中,阿克苏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15年的125.34万亩增加到2019 年的345.09 万亩,增长了175.32%;克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15 年的33.74 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88.08 万亩,增长了161.05%;喀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15 年的146.76 万亩增加到2019 年的240.71万亩,增长了64.01%;和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2015年的110.33万亩增加到2019年207.57万亩,增长了88.14%。(如表4所示)此外,南疆四地州的森林覆盖率也在逐年增加,草原生态已逐渐恢复。

表4 南疆四地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单位:万亩)

二是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提升了耕地地力。为了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通常会大量地使用化肥,但往往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地力下降。南疆四地州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将在务工过程中学到的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带回乡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乡村居民的科学种田能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如今南疆四地州每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从2018年的27.59千克下降到2019年的26.71千克。其中,阿克苏地区每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已从2018年的30.03千克下降到2019年的28.21千克;克州每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从2018 年的20.72 千克下降到2019 年的19.56 千克;喀什地区每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从2018年的28.81千克下降到2019年的27.87千克;和田地区每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从2018年的16.38千克增加到2019年的18.67千克。(如表5所示)

表5 南疆四地州化肥施用量

此外,通过积极采取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提高节水灌溉面积,南疆四地州节水灌溉面积已从2015年的864.47万亩提高到2019年的1 370.45万亩,提高了58.53%。其中,阿克苏地区节水灌溉面积由2015年的394.94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613.82万亩,增长了55.42%;克州节水灌溉面积由2015年的23.88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36.18万亩,增长了51.51%;喀什地区节水灌溉面积由2015年的242.24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440.60万亩,增长了81.89%;和田地区节水灌溉面积由2015年的203.42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279.86万亩,增长了37.58%。(如表6 所示)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使南疆四地州第一产业用水效率在逐年提高,从2015 年的1.94 万元/立方米提高到2019 年的2.40 万元/立方米。其中,阿克苏地区第一产业用水效率从2015年的2.23万元/立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2.40万元/立方米,克州第一产业用水效率从2015年的1.21万元/立方米提高到2019 年的1.82 万元/立方米,喀什地区第一产业用水效率从2015 年的1.97 万元/立方米提高到2019 年的2.7 万元/立方米,阿克苏地区第一产业用水效率从2015 年的1.40 万元/立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1.73万元/立方米。①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6—2020。

表6 南疆四地州节水灌溉面积(单位:万亩)

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支撑能力

人类的行为方式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社会经济因素制约下的人类行为方式对自然环境又具有深刻的影响。南疆四地州转移的劳动力在外务工,增加了收入,带回了资金。据调研,阿克陶县外出务工人员月工资在4000—5000元之间;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在其他省区的务工人员年收入均在30 000元以上,而在电子产品生产组装厂的务工人员月工资在4500—5500 元之间,乡民达吾提·买买提夫妇于2017—2019年在广东惠州大统营科技有限公司打工,每年经济收入结余可达6万元,2020年回到家乡带回了18万元。大部分务工人员都会把钱存起来寄回家,农民手头宽裕了,观念也更新了,取暖做饭使用的薪柴也被煤炭或电替代了。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南疆四地州实施煤改电工程,家家户户都使用电暖气,且费用并不高,这不仅提高了煤炭的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的排出,还可以保持空气清洁,非常有利于资源集约使用和环境保护,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支撑能力。同时,南疆四地州转移的就业群众在工厂务工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学到了绿色技术、绿色发展理念、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信息,他们把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技术带回家乡,从资金、技术、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为家乡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能力。

猜你喜欢

南疆劳动力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南疆木棉红似火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南疆最美是春天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筑梦南疆
南疆干部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