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2022-01-05曹芬林玉琼
曹芬 林玉琼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一种严重性急性脑血管出血,具有较高死亡率[1-2]。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虽然该种疗法可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术后患者易发生颅内压增高现象,影响到其脑循环,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出现,最终致使其预后变差[3-4]。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颅内压监测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为验证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价值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纳入标准:(1)满足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5];(2)发病至诊治时间低于24h;(3)家属知情、了解研究内容,同意患者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而致脑出血者;(2)伴有凝血系统、免疫系统障碍者;(3)器质性病变或恶性肿瘤者;(4)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注意观察患者血氧与呼吸状况,定时给予肺部痰鸣音听诊,及时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按时翻身拍背,适当抬高床头;动态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一旦发现患者意识加深,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遵医嘱给予降颅压、脱水利尿药,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与输入量;待患者清醒后,指导其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并展开高血压脑出血健康知识讲解。
1.2.2 观察组于常规护理条件下,予以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者颅内压处于0.7-2.0kPa间,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受到诸多病理生理因素影响,其颅内压最高须低于2.67kPa。由于颅内压值会随着患者躁动、咳嗽、吸痰等活动而出现改变,临床治疗期间,应每隔1h监测1次患者颅内压变化,结合其颅内压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其体位,以将其颅内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颅内压增高者,可改变其体位后适当下降;对颅内压缓慢增高且伴血氧饱和度下降但瞳孔、意识无显著改变者,应注意观察其呼吸道是否阻塞,及时予以有效咳嗽、吸痰、气道湿化、雾化吸入、翻身拍背等干预,并适当增加氧流量,以促使颅内压值的恢复。对轻度躁动但颅内压值稳定者,可给予肢体约束;对躁动严重者,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药物。临床干预过程中,当颅内压显著增高时,应先排除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后,颅内压仍持续增高,应立即开展头颅CT检查。当患者颅内压超过2.9kPa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预后状况。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越满意。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6]、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7]评估两组预后状况。ADL总分100分,分值愈高,提示患者预后愈佳。GOS分值范围1-6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预后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24.0中录入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女20例,男27例;年龄平均(68.94±3.56)岁;高血压病程平均(8.43±1.26)年;发病至诊治时间平均(4.53±0.76)h;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24例,丘脑出血8例,小脑出血7例,脑干出血5例,脑叶出血3例。观察组:女21例,男26例;年龄平均(68.97±3.59)岁;高血压病程平均(8.45±1.27)年;发病至诊治时间平均(4.55±0.77)h;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23例,丘脑出血9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6例,脑叶出血3例。两组上述数据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血肿排空与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学中能够排空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7 47血肿排空时间(d)10.46±2.86 8.71±2.18 3.336 0.001住院时间(d)22.63±5.97 20.15±4.63 2.250 0.013护理满意度评分(分)76.49±12.34 80.04±10.26 1.972 0.026
2.4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两组ADL、GOS评分比,观察组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状况对比(±s,分)
表3 两组预后状况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7 47 ADL 62.97±14.15 68.97±12.59 2.172 0.016 GOS 3.65±0.74 4.09±0.68 3.002 0.00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并发展迅速等特点,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颅内压会出现反弹现象,导致脑循环障碍,引起诸多并发症的产生,促使患者预后变差。因此,需加强对患者颅内压的监测。
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是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颅内压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相应干预,以将其颅内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在对患者颅内压动态化观察条件下,可帮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脑水肿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促使患者预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极易发生颅内压反弹现象,导致再出血,而经过对患者颅内压的动态化监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变化判断,在颅内压出现增高并高于临界值时,及时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避免再出血的出现,减轻患者痛苦。此外,护士在监测患者颅内压过程中,还应合理调整引流液量与注入速度,以免引流量过多或引流速度过快而引起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导致患者低颅内压状况恶化。在颅内压监测过程中,可根据患者颅内压具体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患者体位,并定期给予吸痰、呼吸道清理等干预,以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的出现。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对患者颅内压的定时监测,可对其病情进行客观评估,并能掌握其病情变化,将其颅内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避免颅内压值异常升高或下降而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另外,在对患者颅内压的持续监测条件下,还可为护士相关干预措施的落实提供指导,提升临床护理质量,防控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观察组血肿清除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帮助护士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临床各项干预活动的科学实施,从而实现临床干预质量的提升,维持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还可及时发现患者颅内压异常变化,促进临床相应干预措施的落实,防控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促进患者机体恢复。由于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可阻止相关并发症的出现,降低患者痛苦,故而得到多数患者的青睐。观察组ADL、GO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持续颅内压监测护理可及时发现患者颅内压增高及下降现象,帮助医护人员将其颅内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从而避免由于颅内压异常改变而引起脑循环障碍及损伤,促使患者预后的改善。
综上,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