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O技术在冠心病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与护理应用体会
2022-01-05张巧霞陈碧芳黄菊英
张巧霞 陈碧芳 黄菊英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治疗冠心病重症心力衰竭等重症患者中,需要开展有效的容量减少管理,在患者发生容量过多时,极易引发心肺功能衰竭和脑水肿甚至致死;容量过少时,重要的脏器功能又会有异常情况发生,由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当前针对该项问题,需要开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科学监测,即采取PICCO监测方法。该技术通过微创技术,直接进行心脏负荷和心功能指标检测,用以治疗用药指导和液体复苏的参照依据[1]。基于此本文对PICCO技术在冠心病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及护理展开分析,现报道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研究对象选取我院52例冠心病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纳入标准:(1)符合WHO关于冠心病重症心衰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经医护人员告知研究意义和目的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2)妊娠期妇女;(3)合并糖尿病或者严重高血压患者;(4)严重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方法,即在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基础上,在患者锁骨下方留置导管用以中心静脉并配置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做好数据监测。同时做好监测全部过程中的病情监测,为患者开展药物干预指导和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实施PICCO监测(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联合护理方法。PICCO监测操作如下:在患者锁骨下中心静脉处建立监测通道连接PICCO,每日开展早中晚三次测量,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做好记录[2]。护理干预方法为:
(1)操作准备:根据PICCO监测操作要求准备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套管,生理盐水、肝素盐水,无菌手套、透明敷料、碘伏,肝素钠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等。做好对患者病情及血管情况的全面评估,向患者解释操作的意义、目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展开手术全过程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健康宣教,进行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
(2)术中配合:实施颈内静脉或者锁骨中心静脉置管术及股动脉置管术,静脉端将温度传感器进行连接测温和环能器测压。动脉段连接双腔热稀释动脉导管。需要输液的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另一端实施正常的输液,置管中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实施肢体约束和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导管干预:PICCO为侵入性操作且需要长期留置,为此应积极预防导管感染,加强无菌操作及手部卫生执行,在穿刺处应每日更换敷贴,观察有敷料卷边、渗血和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三通及换能器接头应每隔8h更换一次,每日更换一次肝素盐水并计量。对深静脉和动脉导管处分别使用加压输血袋,使用生理盐水每小时3mL的速度冲洗管道,预防导管堵塞,妥善固定导管预防打折、脱出和移位。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PICCO拔管,拔管后实施加压包扎并按压10-15nin,沙袋压迫6-8h。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ITBWI)和体外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功能指标为心功能指数(C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两组数据,计量资料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的心功能及容量指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心功能分级用n(%)表示,并且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性别0.339 0.559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26 26男16 18女10 8年龄均值(岁)67.5±2.47 67±2.52 0.722 0.473Ⅲ级19 17Ⅳ级7 9心功能分级0.361 0.547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26 26 80.11±8.15 85.11±13.01 1.660 0.103 2.23±0.43 3.26±1.01 4.784<0.001 14.17±5.02 8.02±3.35 5.196<0.001 820.12±46.24 870.12±43.35 4.022<0.001 2035.2±420.14 1710.11±475.24 2.613 0.011组别例数(n)平均动脉压(mmHg)心功能指数(L/min)血管外肺水指数(mL/kg)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mL/m2)体外循环阻力指数(dyn·s/cm5/m2)
2.3 观察组的心功能及血容量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及容量指标在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的心功能及血容量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表3 观察组的心功能及血容量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例数(n)26 26心功能指数(L/min)2.71±0.23 3.26±1.01 2.707 0.009血管外肺水指数(mL/kg)13.11±5.24 8.02±3.35 4.173<0.001胸腔内血容量指数(mL/m2)1241.15±225.23 884.26±89.23 7.511<0.001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mL/m2)1118.8±138.16 870.12±43.35 8.756<0.001
3 讨论
PICCO监测方法在临床中是应用于危重休克和重症患者开展血液动力及总容量监测的有效技术,操作简单且微创,能够实现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全面评价[3]。在实施PICCO监测技术中可开展导管护理干预,积极预防导管发生脱落、移位、感染等不良事件,有助于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4]。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功能及血容量指标在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表示PICCO监测可实现有效的容量管理,可反映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方便用药方案的调节,防止大量的液体输注引发微循环障碍[5]。PICCO指标中可计算胸腔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变化,相对全面地反映了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和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6],血管外肺水可反映肺水肿的严重程度;胸腔内血容量和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则可使前负荷监测由压力水平提高到容量水平,反映了体内液体的分布和变化。通过PICCO监测可实现一定程度上对肺水肿的发生进行预防和减轻[7]。
综上,冠心病重症心衰患者开展PICCO监测可实现对总量的有效管理,同时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提高了监测的有效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