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22-01-04张双
张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英语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不仅只是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更重要的是让同学在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预感能力,进而加强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创新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了能够适应改革的实际需求,需要结合情境教学法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开展教育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引导,从而能够更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思维意识,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匹配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更加宽松与和谐的氛围下开始英语知识内容的学习。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具体需求,小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授课中要积极创设英语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从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例如,在开展“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相关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以Amy、Mike、Peter三个角色为核心,并结合课本教材内容中三人的对话来区分角色,以角色扮演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课本知识内容。这样的学习情境能够真正将学生带入到日常交际活动当中,通过引导学生真正的开口练习,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课本知识合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这样的对话和交际过程中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结合信息技术的辅助,能够为学生直观的提供各类生动形象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情境氛围,从而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就具备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英语知识以动态化的形式进行展现,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Do you like pears?一课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水果的英文单词及读音,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应的动画短片,短片内容中结合音乐和图片为学生展示各类常见的水果并教授学生相应的发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动画短片来跟读英文单词,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此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短片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拿起自制的卡片,卡片上对应着不同的水果,此时要求学生结合水果来说出水果的英文单词。教师通过直观实物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的音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具体的单词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英语知识,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合理利用游戏情境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年龄偏小,单一进行知识的传授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从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开展服装类相关单词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确定游戏的道具为袜子,将不同颜色的袜子藏在班级的不同学生哪里。然后在课上时间,教师可以在情境下发现自己的袜子丢了,从而引出:Where are my socks?的问题,然后学生就会问老师:What colour?然后老师就可以回答:Green。此时,拿着绿色袜子的同学就会说::Here。Here you are。通过这样的情境模式,能够很容易的将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引入,也可以短时间明确课程知识的重点内容,加深自己的记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并注重学生课堂主导角色的体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英语教学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利琴. 新课程标准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校园英语, 2017(35):2.
[2] 梁熠. 新课程标准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漫谈[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