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因素探讨

2022-01-04谢遵敏王青银李宇何良军

安徽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间隙心血管脑梗死

谢遵敏,王青银,李宇,何良军

血管周围间隙亦称Virchow-Robin间隙,是一种存在于脑血管壁与脑实质之间,柔脑膜围成的一个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间隙[1]。通过头颅磁共振(MRI)能观察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此时,血管周围间隙呈现出脑脊液信号的线状或圆形结构,长径大部分小于3 mm,最大不超过5 mm。穿支动脉是皮质下白质、脑干、基底节区的主要供血来源,故血管周围间隙也常发生在上述区域,其中,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的病例临床最为常见[2]。研究表明[3-4],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大,脑血管病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的脑血管疾病病人。目前,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显示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相关性[5]。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研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基底节区梗死病人80例与半卵圆中心梗死病人82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6];经过颅脑CT和(或)MRI确诊;病人出现症状到医院评价时间在1周以内;属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单发梗死区域为半卵圆中心或基底节区,且长径小于1.5 cm。排除标准:病人颅内大动脉狭窄超过一半;以往有脑梗死病史;合并有心肌病、心力衰竭、心房纤颤、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等;伴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本研究经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入组病人或其近亲属均签写知情同意书,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方法病人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采集5 mL血液,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测。所有影像学资料包括日本东芝AquiLion型64排螺旋CT资料与美国GE公司3.0T MRI扫描资料,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选择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数量最多的层面进行计数,根据参考文献[7],在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平面选取血管周围间隙数目最多的层面进行计数,具体分级评分与计数标准:0分,0个;1分,1~10个;2分,11~20个;3分,21~40个;4分,>40个(其中0~10个定义为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10个以上定义为血管周围间隙重度扩大)[6]。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数据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共162例,其中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有41例,重度扩大有121例;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有62例,重度扩大有100例。基底节区血管间隙重度扩大组中的女性、高血压病人比例,收缩压数值,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轻度扩大组。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重度扩大组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BMI均高于轻度扩大组义(P<0.05),见表1,2。

表1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单因素分析

2.2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赋值,见表3。以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否为因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是导致病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危险因素,BMI是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保护因素。见表4,5。

表2 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单因素分析

表3 logistic回归自变量赋值

表4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 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中老年人,好发区域为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8]。研究表明,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大因素与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有一定的相关性[9-11]。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在以往被认为是属于无症状的正常现象,病理检查发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没有导致周围组织出现异常[12]。正常人群中,儿童能观察到很小的血管周围间隙,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周围间隙会不断增大,通过对社区人群研究调查,缺血性脑卒中、脑白质变性等病人中均可发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13]。

血管周围间隙是脑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4]。目前,对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尚未有明确的病理机制报道[15]。总结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穿支动脉管壁与血脑屏障受到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过多的物质进入到血管周围间隙,从而导致扩张[16]。血管壁或者血脑屏障受到损伤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高血压引起血管透明纤维组织增厚。较多的不溶性物质(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血管周围间隙或者小动脉内壁,造成脑组织间液的流动性较差。外伤或脑萎缩等导致的“拉空”效应导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因穿支动脉病变引起的脑梗死病人中,病理可以发现小动脉出现透明纤维组织增厚、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现象,均会导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17]。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导致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主要因素,基底节区穿支动脉从颅内大血管发出,颅内大血管-穿支动脉血管内径出现剧烈变化以及血管血流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在此时突然增加血压,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加快了血管透明纤维组织的变厚以及透明脂质的变性,提示高血压是基底节区穿支动脉病变的关键因素之一[18]。半卵圆中心血管在颅内大血管的终末端,血管搏动的力度较弱,形态也比较容易出现曲折,因此受到血压的影响较小,但该位置的结构特点会降低β-淀粉样蛋白清除率,从而使其在血管内沉积,抑制了组织间液的回流,最后形成血管周围间隙扩大[19]。文献报道,大多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选择比较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血糖、吸烟、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等[20]。由于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张在解剖结构和发病机理上都有其自身的差异,并且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张与腔隙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梗塞区域对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张可能会产生不同影响[21]。研究表明,脑梗死的位置不局限于基底神经节和半卵圆形中心,而对血管周围间隙扩展的评估却仅限于基底神经节和半卵圆形中心[22]。本文选择基底节和半卵圆形中心新发急性腔隙性单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两组之间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管周围间隙的扩展是多种影响因素的结果。

目前,肥胖和BMI在一般人群中并未计入中风的危险因素之列。与以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肥胖悖论”的观点,即高BMI在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预后中起一定作用,而BMI与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23]。另有研究表明,BMI与死亡率和脑卒中后预后不良之间的总体相关性显示“U”或“J”曲线特征[24-25]。本研究将BMI作为自变量引入到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发现BMI是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保护因子。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尚未基于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层分析,BMI对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影响及其机制尚需加大样本的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高血压是导致病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是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保护因素。

猜你喜欢

间隙心血管脑梗死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基于OpenCV的车身匹配间隙测量方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间隙
脑梗死怎样治疗
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