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概况

2022-01-01郑伟峰王丹丹

吉林中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下丘脑瘦素针刺

郑伟峰,张 敏,金 红,王丹丹,卓 越,陈 颖,孙 振

(1.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3.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长春 130117)

肥胖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症群,一是由于热量的摄入多于消耗,导致脂肪合成增加,二是由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以致肥胖病的发生,发生的关键责之于家族聚集、遗传、环境、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致使饮食摄入失于调控及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失衡。针灸疗法基于整体观念,已在本病的治疗领域崭露头角,并基于临床研究转移研究重心深入探索其内在机制,发现其通过对神经、激素、细胞的调节和体内多种活性物质的代谢,多靶点、多环节地调整肥胖机体的失衡状态,平衡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关系,使代谢、下丘脑核团、炎症因子、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归于平衡,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本文对针灸治疗肥胖病相关的临床及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并作如下综述。

1 临床研究

1.1 辨证分型 古代中医学将肥胖人群称为“膏人”,病因首责饮食不节,《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辨证上则不离痰湿、脾胃湿热、气虚、胃热。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中提出关于肥胖病“肥人多虚,肥人多湿多痰”的辨证思想。现代中医学家将对本病的证候归类亦有研究,司富国等[1]对肥胖病的中医证候类型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归纳,脾虚湿盛型、湿热蕴结-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胃热偏盛型、肝肾阴虚型、痰热内结-肝火上炎型这6 大类证型,其中实证要素7 个,虚证要素3 个。通过对中医辨证的分析研究发现,胃热、痰湿、气虚为导致肥胖病发生的最主要病机,且致病多实,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又好逸不动,痰湿浊气易滋生,阻滞气血运行的同时,留滞脾胃,脾胃功能失调,郁久化热,以成脾虚胃热之象,脾虚失于健运无力推动津液运行以致其留滞体内,加之痰湿浊气愈重,泛溢肌肤,发为肥胖,久之更可有内生消渴、中风之忧。

1.2 治疗方法 近年来,针灸疗法经临床检验已成为肥胖病的有效治疗策略,安全性较高,已被急求治疗的肥胖患者接受,且针灸疗法丰富不局限,常以体针、穴位埋线灸法为主,并利用结合使用的方法发挥中医针灸的整合治疗优势。

1.2.1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络传导、调节机体功能作用,为针灸治疗肥胖病的基础方法。一项关于体针治疗的针刺选穴归经研究发现,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被高频选择[2],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分析可知其是因脏腑失衡的病机表现得出的结果,选穴置信上,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为高频穴位,天枢司升降、转枢机以促脾胃复升降之职;“肚腹三里留”,足三里身为阳明经下合穴,若合阴陵泉更可复胃喜润勿燥之性;三阴交为肝脾肾经气相交之处,对肥胖病虚症的治疗当为首选。现代医家的临床结果大多以此为辨证归经取穴思想:王传明等[3]即是以任脉、阳明经及太阴经上的穴位为主,配穴以辨证取穴为主,收效甚好。周祥华[4]对64例肥胖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体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体质量、BMI 值,改善肥胖症状,尤其对胃肠实热证疗效最著。此外,特殊针法的临床研究亦收获良好疗效,朴联友等[5]以灵龟八法的即时开穴为主穴,配以相对应的八脉交会穴,再依据胃热、痰浊、气滞等辨证选穴,根据病机虚实采用补泻手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0%。人体的头部有很多头皮针分区,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头针、体针相结合,一上一下,推动着全身的经络、气血运行。

1.2.2 穴位埋线法 作为针灸学的延伸和发展,穴位埋线通过对穴位的持久刺激、延长针刺时间发挥减肥作用,临床上使用医用羊肠线对穴位进行植入,具有安全、简捷、有效的特点。现代机制研究发现穴位埋线后患者体温得到升高,基础代谢率的增快与内脏脂肪组织中内脂素(Visfatin)的持续抑制可能为其疗效机制[6]。Meta 分析显示穴位埋线的临床疗效性甚或优于体针疗法[7]。闫兵等[8]观察穴位埋线的临床疗效,主穴取中脘、天枢、大横、气海、关元、带脉,发现治疗后不仅患者的BMI、臀围、腰围等指数明显下降,尚能降低伴有高血脂的肥胖患者的血脂水平。何丽娅等[9]对30例肥胖患者进行穴位埋线观察治疗,结果显示有效率达93.33%,并发现其能上调高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及下调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存在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

1.2.3 灸法 灸法是一种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疗法,其可调补阳气,调节代谢紊乱,提高脂肪代谢率,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温病条辨》中曰:“湿为阴邪,非温不解”,肥胖多与痰湿关系密切,湿邪可借助灸火的热力得以化解,常选用气海、关元、足三里等温肾健脾之穴。王建军等[10]治疗肥胖(脾肾阳虚型)患者,对照组(清艾)只用艾条,治疗组(药艾)用复方药艾条,治疗后,治疗组患者 BMI、体质量与腰围降低明显,总有效率为 88%远高于另一组的 34%。此外,艾灸作用于不同腧穴能对肠道黏膜的保护、黏液的分泌、胃肠的蠕动都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能够恢复肠道各种菌群多样性,同时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纠正肠道菌群的紊态,继而对肥胖病起到治疗作用。

1.2.4 拔罐法 拔罐是一种将罐吸拔于穴位的疗法,其可行气祛湿,激发正气,改善人体循环,增强细胞活性,从而达到分解和消耗体内堆积脂肪的作用,其中多以走罐为主,走罐多选取腹部穴位。《石室秘录·肥治法》中曰:“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肥胖多与气虚有关,气虚可通过拔罐激发正气,正气复而气机畅。李健等[11]应用火罐治疗肥胖,发现拔罐针对局部肥胖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可塑性局部线体。范肃等[12]在治疗肥胖时采取针灸拔罐结合饮食运动综合干预疗法,观察到针灸拔罐综合疗法具有疗效明确、安全等优势。蒋丽剑[13]治疗单纯性肥胖发现拔罐疗法可加强针刺疗效,增强减肥成效,稳定减肥效果。

2 针灸治疗肥胖病机制的研究

针灸治疗肥胖病方式灵活多样、疗效显著的临床研究现状促使我们深入探索其内在机制,清楚的认识治疗的机制对于合理运用针灸疗法有着重要意义,现将临床实验及动物试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2.1 针灸对代谢的作用 针灸治疗肥胖病的机制表现在对各种代谢的作用上,如新陈代谢、糖代谢、脂质代谢等。针灸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低能量代谢水平,加速肥胖患者的能量消耗,这可能是针灸对肥胖患者机体新陈代谢影响的主要表现。针灸不仅可以对糖代谢产生良性作用,还可以通过纠正胰岛素抵抗来改善肥胖患者的异常糖代谢。积极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脂质代谢异常的途径常常依靠针刺过程中肾上腺素、ATCH、CS 水平的升高及NIS 水平的降低来实现。此外,针刺能够调控脂质细胞的形态、分化、凋亡,控制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控促炎症因子、抗炎因子并使其归于平衡[14]。

2.2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进食行为及能量代谢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针刺对系统的良性调节来达到减肥的目的。下丘脑为调节人体内脏及内分泌活动的重要的高级神经中枢,针刺对下丘脑神经核团的影响为针刺减肥的重要机制之一。下丘脑存在着“饥饿中枢”与“饱食中枢”,分别是下丘脑外侧核与腹内侧核,并且两者相互抑制,共同调节着人体进食与消耗的平衡。刘志诚等[15]研究发现,实验性肥胖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细胞低下的自发放电频率在受针刺的情况下增强,证实腹内侧核的兴奋性受针刺影响而增强,从而抑制食欲,能量摄入减少。针刺对室旁核及弓状核的刺激也是针刺对肥胖大鼠的下丘脑作用的体现。室旁核与肥胖指标水平呈负相关;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与肥胖指标水平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得知,室旁核神经细胞亢奋及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兴奋性低下可能为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16],针刺能够通过对两者的良性调整达到减肥的目的;同时,针刺后大鼠体质量减轻的原因除与下调下丘脑TSC1 启动子甲基化程度、调节mTOR 基因表达外[17],尚可能与下丘脑弓状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介导作用存在高度相关性[18]。魏群利等[19]在观察针刺前后脑干中缝核群的变化后发现针灸对其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在达到减肥目的的同时,显著回降了升高的5 HT 和(5 HT/5 HAIA)水平,显著回升了肥胖大鼠纹状体组织降低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色氨酸水平。说明针刺能够纠正其中异常的5-HT 神经递质,进而使“饱食中枢”恢复正常的功能。提示这可能为针刺治疗肥胖病的机制之一。

2.3 针灸对炎症因子的作用 肥胖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慢性炎症反应,而针刺能够拮抗机体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升高的现象,且这种现象较为集中,Toll样受体4(TLR4)表达亦下降,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脑-肠-菌”轴实现的[20]。此外,肥胖病本身作为一种促炎症反应状态,穴位埋线能够使羊肠线进入穴位后,局部血流增快,加快炎症吸收,纠正炎症状态,发挥治疗作用。

2.4 针灸对瘦素受体基因及瘦素的作用 目前对引起肥胖的基因研究较为深入,已知研究出的有瘦素受体基因、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等等。吕雅妮等[21]通过实验研究针刺与瘦素受体基因的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针刺除获得减肥效应之外,同时使原本显著低于正常大鼠的受体基因转录水平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说明了针刺具有对其上调的作用。针刺对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的良性调节为针刺减肥的重要机制变化[22],瘦素为瘦素基因的产物,能够参与调节脂肪代谢,其主要依靠下丘脑-神经肽通路来完成,针灸能够显著下调血清中的瘦素水平[23],并上调下丘脑中的瘦素水平[24]。当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为使血糖保持平衡状态,机体代偿分泌胰岛素过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时出现胰岛素抵抗[25],众多研究表明肥胖病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出现,而针刺、穴位埋线能够通过显著纠正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以发挥减肥作用[26]。

3 小结

从上述对临床研究的归纳分析中可以看出,针灸治疗肥胖病方式灵活、多样,疗效显著,且常常将2种及以上的复合治疗应用于临床实际。临床实际观察中体针、穴位埋线方法最易被患者接受,拔罐法因其疼痛性、美观性无法成为最佳选择。提示我们治疗时须因时因人制宜并凭借临床经验,选用适当、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期安全、迅速地达到治疗目标。但仍存在评价指标误差性、经济代价高等局限性,且对于针刺治疗的组方研究、电针指标的研究尚不多见,为今后针灸学临床研究提供思考方向。

针灸治疗肥胖病的过程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糖代谢、脂质代谢、瘦素、炎症因子等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针灸治疗在获得减肥效果的同时,也平衡了各系统内部之间及各代谢的不平衡状态,并通过受影响的机体的因素、基因表现出来,对机体产生良性的调整作用。目前,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作用机制仍在分析与研究中,更具体地研究针灸治疗肥胖病的机制可以为日后的肥胖病治疗的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猜你喜欢

下丘脑瘦素针刺
清明的雨
瘦素抵抗与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瘦素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兴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对结节乳头体核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受体途径
How to Avoid Weight Gain
瘦素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