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2-01-01严洪萍

华东纸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严洪萍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00)

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体现在主体学科上,而且还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深入实施“课程思政”理念,应着力把握德育理念,创新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大学生道德和智力的广泛发展[1]。

1 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不仅能赋予人们美,还可以在歌唱中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人们的智慧[2]。音乐教育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这些特点使得“音乐”与“思政”的融合更容易实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要想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它是打开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2 音乐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儒学创始人孔子将音乐排在“六艺”中的第二位,可见它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营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学生在旋律和歌词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更多地了解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苦难,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也可以感受伟大词人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思想观念、礼仪规则等诸多内容,在一点一滴的耳濡目染中不断培育爱国、爱家、和谐、善良等优良的思想品质。

3 音乐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

教师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在音乐课程中实现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教师的力量。高校教师的百分之八十是专业教师,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学习,也就是说专业课教师是“主力军”,专业课教师的每一节课堂就是“主渠道”。所以,音乐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强音乐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2 实现音乐教学方式多样化

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强化音乐能力,还可以通过文本、旋律等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保持学生高尚的人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品质和人格。大学阶段是学生音乐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等,将音乐和教材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在多种学习过程中接受音乐教育,例如:在学习红军剧目时,可以借助《长征》等影片,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官下,通过电影创造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对音乐实践性思想教育的理解。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红军剧目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红军精神,培养坚忍不拔、艰苦奋斗、不轻易放弃的优秀精神[3]。当讲解毅力精神时,你可以播放《愚公移山》剧目和相关电影,让学生感受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讲解家国情怀时,可以播放《佳节思亲》;讲解祖国山水美景时,可以带领学生演唱《乡村四月》等。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只坚持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要结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理念和手段。

3.3 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音乐课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期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转变现有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丰富音乐内容,端正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注意力,经过探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建立探究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音乐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制定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打破教学的专业壁垒,在教育内容上,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网络资源的便捷功能,挖掘相关资源,如选择《故乡》、《静夜思》、《绣荷包》、《摘菜调》等作为训练曲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在教学期间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4]。例如,《我的祖国》是一部流传至今的声乐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首歌分三段,每个段落都必须通过力量和情感的变化来表达,歌唱场景的第一段需要温柔、甜美、轻盈和深邃的感觉,仿佛你置身于美丽的风景之中,赞不绝口;在第二段中,应充满自豪,加强声音的力量;第三段中,应唱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3.5 发挥和音乐史论的相互支撑作用,实行“横向贯通”

在音乐课堂中加入音乐史论的内容,加强史论课堂的文化育人作用。音乐史作为学科基础类课程,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音乐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歌唱曲目的选择中,有意识的穿插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将会促进知识的相互理解和巩固。比如:古代诗词歌赋的作品旋律清新,节奏规整且短小,适合初学者演唱;学堂乐歌逐渐加入西方作曲技术,而且有革命时期的特殊性格,要求声音具有足够的张力;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在音域跨度、节奏速度等方面提升了对演唱水平的要求,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演唱。如此的结合使学生把声乐技巧从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认识,把音乐史的知识从理性分析扩展到感性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起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德为本,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挖掘课程中包含的育人要素,在春风化雨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通过合理组织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在音乐课程中深化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通过音乐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意识水平,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又有使命担当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