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定位研究
2022-01-01田益奋
田益奋
(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体育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广义的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就竞技体育层面来讲,我国的优秀运动员多次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佳绩,整体发展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从学校体育层面来讲,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虽有所遏制但前景不容乐观。从群众体育层面来讲,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国民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中,我国整体也是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学校领域中,体育学科常被视为“小三门、副科”,很多人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定位认识不清,体育学科自身价值与定位不清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其结果也就不能发挥体育学科应有的作用。要推动体教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定位,才能让全社会都重视学校体育,才能让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才能让体育促进强国建设。
1 学校体育为时代培育健康新人
1.1 以体立人是学校体育基本功能
对于人而言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健康,如果没有健康一切都归于零。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深刻理解健康的概念,改变一维的健康观念,用三维健康观去审视体育,体育所培育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的人,而是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都保持良好的人,这正是体育课程基本功能之所在,因此体育“要树之人”应该为全面发展的、健康的时代新人。
1.2 学校体育是增进健康的主阵地
教育,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根本,教育强国建设是我国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对《意见》8个部分内容的深入解读,可以了解到该意见整体上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与部署,而“学校”这一词汇前后共出现了39次。可以看出,体教融合战略的目标群体就是青少年、学生,而真正的落脚点就是学校,即体教融合政策的执行场域为学校。然而,学校体育作为提升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却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现实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的影响,其他学科如语数英等过分挤压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充分且有效地锻炼,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学校教育要时刻把“健康”放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位,面向全体学生,把体育课程放在和语数英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将其作为基础工作去抓才能让青少年体魄强健,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基础之基础,学校体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的主阵地,“健康第一”的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依然是学校体育工作核心思想,只有让学校体育回归“健康”,才能发挥体育“三维”育人的本质功能,才能打造“乐观识趣、体魄强健、人格完善和意志坚强”的时代新人,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校体育为国民塑造健康生活的基础
2.1 学校体育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获得幸福感必备条件。体质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源于平时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源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学校体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是人民体质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周恩来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体育工作发展,使人民有健康的身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要想推动群众体育的全面开展还需要在基础设施上多下功夫,我们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平衡发展,推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党和国家将广泛的开展体育运动与国民体质增强形成一条逻辑链,视体育工作为我国的根本任务之一,为此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包括《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有力的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3 学校体育为民族振兴建设体育强国
3.1 体育强国的由来
关于“体育强国”这一概念最先提出是在1983年,当年国务院发出的一份《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文件之中有所提及,而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再一次重申关于体育强国的问题,基于当时的特殊时期,简单认为在世界竞技赛场上多拿金牌就是“体育强国”,将体育强国与世界大赛竞技排名画了等号。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重要的表征,但并不是全部,正如体育的概念规定它应该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只是体育强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年以来很多人包括体育教师简单认为体育就是比赛,竞技体育就是体育强国的全部。2008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进一歩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少人会想到我国在世界大赛中争金夺银屡创佳绩,金牌数居于世界前列,难道不是体育强国吗?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明确了关于体育强国的指标:“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同时把体育强国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标志之一。
3.2 体育是综合国力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回顾现代体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一个脉络:运动和帝国的同时发展并不是巧合,而是同一个过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强国和世界强国是一个共生体,体育强国是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相得益彰的。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即提高国民素质,振奋和强化民族精神。体育是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民族精神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因凡蒂诺时谈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广泛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即可培养和磨炼这种民族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3.3 “三育并进”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
体育是国家强盛的符号,习近平总书记说“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成为体育强国的根本在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三育”并进,全面协调发展。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代表国民体质健康重要指标之一的身高我国男女都居于世界中下游水平,只有国民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去。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改善国民的体质健康,体育还能培养国民团队协作、勇敢拼搏的意识和卓越的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要深化体教融合发展,让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贯穿体育课堂教学始终,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只有学校体育的基础扎实了才能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才能为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
总之,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从基础做起。体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恢复广义的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应有的地位,学校体育要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增强国民健康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竞技水平。”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肩上的责任,明晰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定位,明确学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体育“育”的不仅仅是“体”,而是通过体育直达人的心灵,让青少年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状态,通过学校体育“以体立人、以体成人”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目的。教育家张伯苓曾说“强国必强种,强种先强身”,而强身的关键在于体育,100年前中华民族缺乏体育,100年后今天我们依然缺乏体育。深化体教融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最为关键的是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口质量,高质量人口是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