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1-01刘鑫燕
刘鑫燕
(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①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而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更要牢牢把握《意见》精神,梳理问题、克服难题,严格落实劳动教育政策,帮助学生领悟新时代劳动精神,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渠道,联合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1 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还需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需要引导学生不仅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党和人民服务,养成深厚的人民劳动情感。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是“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时期,也是面临就业、择业的人生十字路口,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优良精神传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体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1.1 劳动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将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党和国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够只停留在知识和理论层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劳动技能,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1.2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
学校的课堂教育基本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这样的单循环模式为主,而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劳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培养统筹规划的能力,增强生活技能,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更能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继承弘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使其懂得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品德、技能、体魄、情商等各个方面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1.3 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懈努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民族就有希望有未来。一方面,劳动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踏实肯干、勤劳勇敢的意志品质,这是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的品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社会,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与中国发展,能够科学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外发展,产生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增强信心与底气,笃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实现,为肩负起青年的担当和使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将个人理想与民族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劳动精神和青年担当意识。
2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与专业学习相比,劳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具体表现思想认识层面、制度落实、课程设置三大方面。
2.1 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观念淡薄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学习,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积极性,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普通劳动者,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狭隘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把劳动教育粗暴等同于为体力劳动,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去田地干农活、打扫卫生等体力活动,忽视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从而产生轻视劳动,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不良情绪。
2.2 劳动教育界定不清晰,缺乏系统性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很多高校明确了劳动教育学时和开设要求,却没有明确课程内容,目前劳动教育课程不具有像数学、语文这样成熟的课程边界,常常和金工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混淆在一起,虽然规定了学时,却没有细化课程标准,并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执行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安排与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系统规划、教师配备、经费支持、评价机制定等顶层制度方面不够完善,形式化、边缘化现象依旧严重,课程开展成果不理想。
2.3 劳动教育模式单一,缺乏时代性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加速了劳动的分工,传统的劳动形式和劳动力水平也需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劳动教育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技术、有能力、有担当的新型劳动人才,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目前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现状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形式与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结合度不高,和青年大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学习、生活方式贴合度不高,在教学形式和宣传上缺乏吸引力,也没有给学生做好“科学劳动”的榜样;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高校目前还是延续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内容,没有将“科技性”这一新时代劳动力最重要的品质培养作为重点,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训练“谋生手段”,忽视了“科技劳动”、“创新劳动”培训等劳动教育最应该具备的时代性特征。
3 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精神,培养学生诚信劳动意识,创新性劳动的能力,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更要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不断开拓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路径,需要做到: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3.1 改变错误观念,提高劳动教育思想认识
提高认识需要从高校、教师和家长入手。一方面,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忽视是学生对劳动产生偏见的重要原因,高校需要尽快扭转偏见,将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到学校专业课建设的高度上来,加快完善课程设置、制度建设等顶层建设,在校园里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和老师也应摒弃“劳动教育是学生单方面教育”的错误观点,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更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需要同学生一起接受劳动教育,合理分配角色,将家庭劳动教育和学校劳动教育有效衔接起来,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3.2 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劳动教育体系
优化劳动教育体系需要着眼于“软件”和“硬件”两个角度。“软件”主要包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组织方面,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主管部门,并明确部门职责,制度建设需要补充和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文件、考核、考勤体系、师资遴选和培训方案,配齐高质量教师团队;“硬件”方面,需要加强劳动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校友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设立符合学生专业特色并且贴合学生兴趣的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并在校园内部通过学校校史馆、博物馆、工训中心开设劳动精神宣传板块,让学生能有专门进行劳动学习的平台。
3.3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新时代劳动精神
新时代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劳动精神,将劳动实践淬炼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将劳动实践淬炼升华,使之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深刻诠释了当代劳动者对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②所以劳动教育课程要围绕劳动精神进行优化升级。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结合时下流行的青年话题巧妙设计,让“热爱劳动课”蔚然成风,将劳动课融入到专业课和其他选修课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作为重点进行阐释,使学生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结合劳模精神和劳模事迹宣传,充分挖掘新时代劳动模范事迹,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领悟新时代劳动精神。
3.4 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劳动教育活动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单一的课堂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劳动教育也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学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方式宣传劳模故事,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也可通过慕课、在线课堂开展多元化授课方式,增加劳动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应与专业学习、就业服务、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
注释
① 刘忱.加强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DB/OL].求是网,2020-05-02.
② 赵浚,陈祉杉.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