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2-01-01陈晓
陈 晓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台州 318020)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宏伟目标。《台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也特别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述的种种文件的出台,无疑在释放一种强烈的信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我们当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选选择。
1 本课题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依托台州市千亿产业集群,加强与台州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构建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教学模式。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建立“以能力为主导,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融通课程开发力度。同时,打造一支具备“德育培养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最终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优化专业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匠班”,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人才模式的改革,要紧密贴合机械制造业、瞄准“中国制造2025”,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根据台州正在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有利条件,依托台州及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行业,与台州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又掌握较扎实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和创新设计基本能力,较强工艺方案编制、工艺装备设计、加工质量分析等工艺实施和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与维护能力,适应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领班式”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本文提出“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消除现有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培养的学生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又有“扎实的职业专业素养”,不仅能零距离对接、胜任毕业顶岗实习岗位,而且也能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具备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的道德情操。
2 “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施方案
根据总体规划,“三循环”包括:一是学习场所的三次循环:学校——企业——学校的循环;二是学习方式上的三次循环: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三递进”包括:一是专业知识结构上的三次递进;二是职业能力上的三次递进。
(1)首次循环和递进:第一、二学期,专业基本理论、技能——认知实训,实现从职业零基础到职业体验递进;
(2)第二次循环和递进:第三、四学期,顶岗实践知识——弥补不足——深化专业知识,实现从职业体验到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的递进;
(3)第三次循环和递进:第五、六学期,深度知识——职业知识,实现从基本职业技能到形成全面职业能力的递进。
学生三年学习期间共有一年半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工作和生活,从时间上充分凸显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地位,能够实现把教室搬进企业、把课堂开设到生产一线的目标,从而破解了校企合作“两张皮”的问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期性和计划性得到明显提升,可以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 “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难点分析
由于产教融合涉及到学校与企业、行业,生产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企业制度与校园文化,技术开发与教育科研等几个层面的对接。因此,校企双方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优势互补、明确定位、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合作育人。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改革办学模式,在内容和设计上尽可能超前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人才模式改革的重难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建立专业跟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根据台州地区的机械行业发展情况,专业建设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建立完善的行业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专家访谈活动,共同制定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适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建立推动课程与产业技术的同步机制,根据产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机械专业通过定期的企业走访,第一时间掌握机械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机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开展“客座教授、千名导师”的模式招聘企业的技术巧匠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将企业实际项目、最新技术和职业标准带进课堂。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机制,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师资建设方面,学院机械专业通过在企业成立“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究、课程开发,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同时,还将学生的实践基地建立在相关公司,定期的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实习,及时将课堂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4)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建立与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院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获得专业证书,如大一期间,应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以及计算机制图员(中级工)证书;大二期间,应获得三维造型设计师(中级)以及数控车(铣)(中级)技能证书;大三则可获取模具设计师(中级)和数控车(铣)(高级)技能证书。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水平考试的学生,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专业技能将进一步提高、实践经验将得到进一步验证,是全方位提升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机制,使学生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个体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和培训。树立终身的自我学习理念,工作后,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过很多同学都很难坚持下来,只是在遇到问题才求助于网络,没有充分利用好网上广博的专业技术资源,因而必须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发的思考
自从推行“三循环、三递进”产教融合人才模式改革,教师反映课堂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力较之往年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强,校企合作企业对于我院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普遍比较认可,希望能总结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并将其推广到更多的专业中去,助力我校双高专业群内涵建设,实现我校高质量发展,为圆满完成我校十四五规划,在浙江省高职院校争先排位中实现弯道超车打好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