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治景观”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2-01-01叶馨芸龚苏宁

居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共治工作坊景观

韦 玮 叶馨芸 龚苏宁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现代城市发展的冲击,与西洋文化的强烈入侵和对新事物的追求, 导致了当地居民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解偏差,使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恶化,进而导致了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改造成效不明显。 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必须从保护本地居民的核心区开始。而以“共治景观”为主导的区域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能够促进居民从调查、认知、计划、设计、历史街区的更新和实施等全过程参与,并通过整合社区构筑的策略框架,丰富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的新意义,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改造的有效手段[1]。

1 居住性历史街区景观提升之困

1.1 城市快速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传统空间界面、空间肌理的改变,经济发展优先造成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维护和景观提升被忽视。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功能单一化、人口流失、社会活动减少、日常交流缺乏,往往导致其变成高楼大厦、繁华街道背后藏匿着的空间衰败老化的大杂院或碎片化的、展示性的“生活场景”[2]。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于原住民的传统生活习惯,面对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风俗难以与城市发展的增量发展共生,最终导致城市文化基因的消减。此外,掣肘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缺乏更新的动力,缺乏更新的有效途径,导致街区衰败得不到缓解,变为社区弱势群体的聚集区;二是原住民搬出老街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商业开发、旅游开发后形成的新的社会空间,往往面临着本地文化的缺失。诚然,发展经济和历史文化保护能否共生,一直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重要议题。由于资金短板的限制和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漫不经心,理想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往往难以为继。

1.2 现代城市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为当地文化嵌入内容,且具有动态性。同时,空间环境和文化肌理的共生,促进了当地空间脉络和文化个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然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延续,伴随着当地习俗的消失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冲击而不断减退,体现街区文化的景观也被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破坏,这是城市快速发展与资本涌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快速发展和外部商业力量的介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景观、独特的风俗和稳定的邻里关系等要素的瓦解,本质性的文化价值也逐渐流失。而文化价值的流失,会导致街区失去原有的个性,沦为平庸,最终导致整个区域的发展活力倒退[3]。

1.3 公众参与的不足与利益协调的矛盾

在历史街区中,运用公众参与式的景观提升手法进行微更新的途径已经有一些探索,但在过程中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全过程的参与,偏向阶段化的参与;二是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较多的关注个体的利益;三是缺乏组织平台的构建,组织性的参与不够;四是在实践上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论支撑和过程反思[1]。其中,导致公众参与不足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足,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对原有的生活习俗造成破坏,也减少了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关心;二是公众参与的制度不完善,缺乏公众参与的渠道,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缺乏一个“共治”的平台来对全过程参与社区更新和景观提升活动的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可促进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景观提升手法急需被引入。

2 多元共治语境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提升策略

2.1 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景观提升策略

对于居民来说,对景观提升的要求体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对原住民日常生活、邻里结构的关注,以及对居住空间、街区生长脉络的深层次研究[4]。前者强调的是居住需求和生活福祉的创造满足,后者强调的是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构建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景观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景观提升项目的初期,由居民代表、设计师及行政部门的代表,组成项目的发起方,并搭建一个“共治景观”工作坊。通过前期调研活动、中期设计活动和后期景观维护培训来促进居民参与到景观提升项目的全过程。

二是在景观提升项目进行全过程,由“共治景观”工作坊,组织居民参与街区景观提升的各阶段工作。促进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由调研、座谈会和项目交流等形式进行。

三是在景观提升项目的维护阶段,通过工作坊进行传统景观小品保护对策的培训。通过培训活动,让居民了解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自主维护的重要性,提升对环境、文化保护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街区更新走向可持续发展。

2.2 公共景观的提升与保护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与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保护街区独特历史风貌的关键。公共空间反映了街区演变历程,承载了街区的历史文化,是创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个性的关键[4]。公共景观的提升和保护,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文化景观的打造。“共治景观”提倡的公众参与能促进设计团队对当地文化的解读,通过植入对文化的理解,将文化意象结合新的设计手法重构复合的文化景观。

其二是培育居民自治能力。通过“共治景观”工作坊,可以发起调研活动,发掘居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同时,可以以研讨会的形式,以公共空间景观提升为题,交流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如何实现基础设施提升、功能合理划分和历史风貌修复,并通过试点先行先试,工作坊在其中可以发挥平台的作用。

最后是植入传统文化风俗。传统文化风俗的植入可以通过打造文化空间实现,如北京的朝阳门街道与设计院和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并通过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通过胡同文创社构建文创空间,开展针对人文环境复兴的营造活动,在让街区恢复活力的同时,又保护了街区的文化价值。

3 “共治景观”在居住性历史街区景观提升中的应用——以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为例

3.1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作为较早开展古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提升的城市,无锡于2007年开始启动对清名桥街区风貌保护和景观提升项目,旨在将街区打造成“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标志性节点”[2]。通过“共治景观”的方式,激发居民自发性进行景观提升的积极性,并通过地方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的实现河落地[3]。项目在以参与式景观改造策略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提升的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3.2 基于“共治景观”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提升强调公众参与,“共治景观”设计方法学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其街区界面,保护文化资源,并激发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积极性,降低了改造的成本。作为无锡市典型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清名桥的景观提升改造历经了传统文化保护、空间形态的维护和生活场景的导入三个阶段。

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在于民俗风情的延续。在清名桥的景观提升中,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调研和当地文史专家的参与,充分挖掘清名桥的运河文化元素和江南文化精神,通过大量的细部景观艺术体现文化的“在地性”。设立志愿者工作坊,通过工作坊推广和普及民俗风情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化空间的搭建,引入民俗活动,让街区最大程度保留传统的文化[5]。

空间形态的维护在于保留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特有的风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空间是构成历史街区的最基本元素。项目通过“共治景观”工作坊的搭建,让当地老人与研究历史街区空间的学者进行交流,通过当地居民的描述和学者的专业解读,尽量收集街区传统街区的格局特征资料,对清名桥的空间形态修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生活场景的导入上,清名桥最大程度保证了原住民原有的生活空间,保留街区的市井气息,并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上,通过收集居民日常生活的老物件,并鼓励居民亲自参与到老物件改造活动中,利用老物件改造成的景观小品,延续街区的生活氛围。此外,“共治景观”发起方还将街区内的一些空置载体进行改造,作为当地居民交流娱乐的空间和活动举办的场所,进一步盘活老街区空间利用。

生命的成长,无外乎自我演化和外力革命两种主要方式。对待南长街的更新是通过建立在观察、经验数据和假设验证的基础上,让其通过自我演化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的发展和变化,还是在极短时间内进行革命式变化,看似是关于街角巷道的大城小事,但既能体现一个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又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精细治理能力。

守护清名桥历史风貌建筑,让老建筑重新唤起群体的记忆,使人们在城市体验的多样性方面达到顶峰。而透过建筑背后,保存南长街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也更为重要。城市的气质就藏在一方百姓的神情中,藏在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奏出的生活乐曲中。

这些人间烟火气中能蕴育出的独特城市个性,这是城市未来竞争的重要筹码,亦是清名桥的未来走向。

3.3 启示与借鉴价值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充分激发了居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共治景观”工作坊的搭建,让景观提升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充分突出了当地的文化肌理、塑造了当地的场所回忆。其运用参与式景观营造的方式进行街区改造的模式,在国内较为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为今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带来一定的启示。

“共治景观”的设计方法,让街区的原住民获得景观提升的参与途径,通过“共治”景观工作坊的搭建,汇集居民、高校学者和行政部门等多方社会力量,共同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提升,缓解目前景观提升项目居民参与度低的局面[6]。同时,“共治景观”促进了老街区原住民之间的交流,也为他们和专业设计团队及管理组织直接对话的机会,保障在景观提升过程中“自下而上”的交流。

公众参与提升了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可持续打造。通过搭建项目交流平台、志愿团队等,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提升提供可持续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居民参与后期维护能提高居民的主人意识和幸福感,并通过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来培养居民的场所感与归属感,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生命力。

4 结 语

对城市来说,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城市的回忆,体现了城市空间发展的脉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是城市发展片段的体现,也是城市文化基因的缩影,将其景观提升推向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保持独有文化个性的关键。在景观提升中植入“共治景观”的概念非常重要,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强调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在街区更新的重要意义[2]。“共治景观”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的应用既能改善老街区的居住环境,又能将居民的主人意识融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后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活化发展,对未来景观提升的实践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共治工作坊景观
论互联网金融的公私协同共治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元共治”乐融融
景观别墅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