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湄国家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01-01黄璐郑茜周敏郑思敏郝钊

中国水利 2022年13期
关键词:湄公河水利水资源

黄璐,郑茜,周敏,郑思敏,郝钊

(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100038,北京)

2016 年3 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召开,发表《三亚宣言》,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建立。水资源合作被确定为五大优先领域之一。湄公河国家发展经济社会的意愿迫切,但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洪旱灾害频发,且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随着澜湄水资源合作特别是水利务实合作项目不断深入,湄公河国家水利人才短板突出、项目承接能力有限的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制约流域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五年来,结合大坝安全、农村供水、绿色水电等合作项目,以及湄公河国家实际需求,在水资源合作框架下,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会同河海大学等单位,大力开展水利人才交流与培养工作。针对不同培训项目及培养对象,探索合适有效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交流培训60 批次近1 000 人次,为促进澜湄水资源合作、加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开展澜湄国家水利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能力建设是澜湄六国的共同期待

《三亚宣言》为六国深入交流和分享水资源管理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新的平台。宣言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各领域人才培训合作,提升澜湄国家能力建设,为澜湄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18 年1 月,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发表 《金边宣言》,将澜沧江-湄公河确定为 “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之河”,一致同意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开展该领域的交流培训与考察学习;再次要求六国加强在澜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的平台支撑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会议讲话中提出“做好水资源合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等产能合作”,并表示“中国愿与湄公河国家加大人力资源合作力度,帮助培养更多发展亟需的各层次人才”。

2020 年8 月,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发表《万象宣言》,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鼓励联合开展培训、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缩小本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差距,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劳动力”。这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2 年3 月,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九届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时指出,在全球疫情蔓延以及气候变化加剧的影响下,各国面临的水安全挑战日益严峻,如期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任重道远。他倡议,世界各国和地区进一步加强水利多双边合作与交流,分享成功治水经验和技术,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挑战,为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关于抓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李国英强调,要推广水利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全链条做好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工作,让水利事业激励水利人才,让水利人才成就水利事业。

2.中国的水利教育力量与湄公河国家的迫切需求形成互补

湄公河国家普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水利人才极度匮乏,除泰国、越南外,柬埔寨、老挝、缅甸均没有专门的水利科研院所,当地高校在相关方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条件都较有限,缺乏水利专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等。湄公河国家有学习借鉴中国治水理念、标准、技术和经验的强烈意愿,湄公河国家官员多次表示希望选派青年专家或官员到中国参加研究生教育,系统学习中国治水的技术、理念和方案。

中国在治水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系统全力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大力推动实施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工作,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中国在流域规划和管理、防洪减灾、水生态恢复和水利工程设计及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水利水电人才,包括院士、国家勘测设计大师和省部级杰出人才等;另外,中国水利高校众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这些优越的软硬件条件,可为湄公河国家水利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澜湄水资源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展

五年来,澜湄水资源合作累计开展交流培训60 批次近1 000 人次。湄公河国家水利人才更加深入地学习了中国的洪水管理经验,以及大坝安全管理、水电开发与管理、饮水安全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成熟实用技术,在澜湄合作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1.招收培养湄公河国家留学生

2015 年,在澜湄水资源合作项目支持下,12 名湄公河国家留学生在武汉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后在长江科学院开展实习实践,有效推动了合作项目的实施。

2016 年7 月,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实施“丝绸之路” 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与沿线各国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发展急需的多个专业领域的学生,推动建立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其中即包括水利工程专业领域。

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向教育部申报“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并成功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用于招收澜湄国家、东盟国家及周边其他国家负责水利政策、工程管理、流域规划、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方面的政府官员、政府下属机构官员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科研机构青年专家,以及在高校负责水利教学工作的青年骨干和水利机构的青年管理者来华学习。

五年来,连续五届共计100 多名来自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的青年官员、教师和学生来华,攻读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中国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减灾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本国水利业务骨干。该项目在湄公河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经典范例,并获评教育部“2019—2020 学年‘丝绸之路’ 中国政府奖学金优秀项目”以及“2021—2022 学年‘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优先支持’项目”。

2.依托项目实施开展人才交流培训

近年,结合水利部、外交部澜湄合作项目的实施,依托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等,澜湄六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与政策交流。

①面向外交官开展多边政策交流,介绍澜湄水资源合作进展与成果。如湄公河国家政府官员代表团访华、举办澜湄外交官能力提升研修班和澜湄合作六国秘书处培训班等。

②面向水利高级技术官员开展多双边技术交流。如召开流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讨会、水与粮食安全研讨会、防汛抗旱技术研讨会等;举办泰国、缅甸、越南高级水资源管理人员培训班等。

③面向中层水利技术人员开展多边技术交流培训,如农业灌溉规划与管理培训班、城乡供水规划与管理培训班、防洪技术培训班、中国水利水电技术标准推广培训班等。

④面向青年人才开展交流培训,如中国-东盟国家水利青年人才交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等。

此外,湄公河国家技术人员前往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长江设计院、亚太地区小水电中心等单位,学习交流澜沧江-湄公河治理、长江大保护、防洪抗旱与应急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技术,开展现场培训和项目实践。湄公河国家留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先后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了解中国先进的水利技术和标准。

3.作用及效果

人才交流及培训总体增进了澜湄六国的交流合作与相互理解,并且在促进湄公河国家水管理能力建设、提升洪旱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方面的效果逐渐显现。有湄公河国家技术官员表示,培训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了中国水利技术及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希望进一步深化水利合作,不断提升防洪抗旱能力及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粮食安全,造福区域各国人民。一些留学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他们了解到了中国治水智慧和治水方案,感受到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了解了澜湄水资源合作的领域及成果,坚定了学成回国致力于澜湄水资源合作的信念,表示要为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存在的问题

来华交流的水利人才中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有的留在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有一些学成归国,在水利部门重要岗位任职。但是仍有个别留学生汉语、英语水平有待提升,学术水平提高缓慢,与中国留学生开展的联合研究进展滞后。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招收留学生无法来华,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澜湄合作水利人才培养进展及成功经验,为继续深入开展澜湄国家水利人才培养,帮助湄公河国家完善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对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有以下几点认识。

1.“引进来”与“走出去”

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不但可提升澜湄水资源合作对外交流窗口作用,也可为湄公河国家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优质交流平台。可充分发挥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沟通联络的优势,加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水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来华培训,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人力资源合作。同时,发挥中国水利技术和能力优势,帮助湄公河国家建立国家水情数据中心、国家级水科院,从而推动湄公河国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能力。培养满足水利“走出去”需要的国际人才,推动澜湄国家间水利产能合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联合导师制,由国内科研院所、企业的水利专家与高校教师联合担任导师。硕士研究生第一年主攻理论学习,第二年参加实习并撰写论文,实习可安排在相关国内外水利单位。短期技术培训可结合正在实施的水利合作项目,设计培训课程与内容,邀请国家部委、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知名水利专家专题授课,介绍中国水利先进技术和应用成果,并安排对中国治水典型案例的联合考察,加深学员对中国水利的理解认识。

3.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运用好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培训学员人事档案,通过定期回访保持密切沟通,把学员作为我国与湄公河国家开展水利合作项目的纽带,共同为水利“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四、展望

为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走深走实,应当创新培养形式,继续结合项目实施,与来华技术官员定期沟通,增进澜湄国家间的理解互助;运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水利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中资企业优势,推动澜湄国家务实的水利产能合作;通过澜湄水资源合作人才交流,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澜湄各国人民生活福祉。

猜你喜欢

湄公河水利水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走近湄公河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