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识城市暴雨洪灾系统构建防洪减灾体系

2022-01-01左其亭

中国水利 2022年13期
关键词:防洪防灾减灾

左其亭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450001,郑州)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重发的国家。再加上城市人口集中、城市建设规模多阶段性和规划难预见性的特点,城市一旦遭遇特大暴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更大,更受关注。伴随着城市高楼大厦、道路、广场等地面硬化建设不断扩大,暴雨形成的径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增加,更不利于城市的防洪安全。最近几年我国多个城市遭遇过特大暴雨,如2018 年兰州“4·19”特大暴雨、2020 年广州“5·22”特大暴雨、2021 年郑州“7·20”特大暴雨,都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暴雨洪灾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需要分析总结洪涝灾害带来的深刻教训,强化“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超前部署、科学决策、有效应对。

一、科学认识城市暴雨洪灾

科学认识城市暴雨洪灾才能有的放矢地科学应对、提前预防、快速避险。目前有些城市存在“防洪能力偏低、应对部署不得力、应急响应滞后、应对措施不精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城市暴雨洪灾存在认识偏差甚至误解造成的。对此提出以下三方面认识。

①城市暴雨是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且随着城市扩张,极端暴雨呈现加重趋势。因此完全控制城市洪水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科学的。在城市防洪规划时要摒弃这种想法,学会与洪水和谐共生。实际上洪水也是一种资源,可以被利用;在防洪问题上,既要努力提升防洪能力,又要顺应自然,学会与洪水打交道。

②城市特大暴雨造成的灾害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不恰当的行为带来的。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地面填平、硬化、房屋建设等挤占了洪水行洪路径,导致洪水的形成历时缩短、洪峰流量增加,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城市洪水带来的灾害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途径,避免不恰当的行为,这是解决因人类活动带来更大灾害问题的关键。

③城市特大暴雨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科学的措施大幅度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城市特大暴雨来得快、来势猛,但只要我们能知己知彼,了解暴雨及城市洪涝危害,超前部署、科学决策、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就能大幅度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因此针对城市来说,采取科学的防洪减灾措施更有意义。

二、系统构建防洪减灾体系

防洪减灾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系统建设、综合建设,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构建防洪减灾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五大体系”。

1.预报预警体系

防洪的重点在“防”,“防”的重要基础是“预报”,“预报”的目的是作出准确的预警和快速的反应。要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工作,强化气象、水文的监测预报工作,形成完善的雨情、水情、汛情预报预警系统。细化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具体责任、预警机制、行动措施,强化演练磨合与日常监测,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后依据相关预案启动响应措施,确保预警信息在关键时刻管用顶用。

2.工程建设体系

明确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中骨干防洪排涝河流的功能定位,实施河湖水系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对湖塘、边沟、排洪沟等进行功能性整治,维护河湖水系自然形态,避免城市扩张过度挤占自然空间,提高河湖水系即时行洪排涝能力。比如,流经城市市区的河流,可以在上游建设截洪分流工程,拦截河流上游洪水,绕过中心城区,直接排入市外下游河道,会大大缓解城市防洪压力。尽力疏通防洪排水能力“卡脖子”河段,提高整体防洪标准。

3.应急处置体系

当遇到极端降雨,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停工、停产、停学,快速关闭地势较低、存在洪水宣泄风险的道路和低洼区域,对群众进行妥善转移和安置。比如,在极端暴雨情况下,将某些道路或区段辟为应急泄洪道,将某些低洼广场或地下空间辟为临时滞洪空间。当然采取这一措施的前提是要做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同时应针对因这一措施带来的损失启动国家救灾补偿。

4.科普宣传体系

从“政府—部门—公众”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总指挥,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需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各部门作为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协调,主动向公众宣传防灾减灾相关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对灾害危险性的认识,掌握避险常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应对灾害能力。

5.科学技术体系

城市演变、暴雨成因、洪水过程、防灾减灾等问题都比较复杂,大量未知的理论和方法还存在探索空间。洪水预报技术、预警技术、洪水演进模拟、防灾减灾路径优化、方案制定等还存在着较多技术瓶颈,需要长期一贯的科研经费支持。同时,需要加强相关工作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多学科的交流和交叉融合,比如气象、水文、排水、灾害、应急等学科。

三、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三点建议:

①转变思想,科学认识和对待城市洪水。认识上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政府各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均需增强应对特大暴雨的相关知识以及对灾害的严重性认识,从而避免应急响应滞后、应对措施不得力的现象发生,也起到科学防洪、精准防洪、避免伤亡、降低损失的目的。在灾后重建上,应杜绝“一窝蜂”“急于上马”等现象,统一规划,科学论证。

②科学规划,重新审视城市布局和建设。建城较久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上几乎不可能预测到目前的人口规模和面积规模,也就很难充分考虑城市布局和防洪减灾的符合性问题。有些城市为了便于建设,往往向平原区布局和建设。比如,郑州市城市布局是“东强”战略部署、郑汴一体化发展,总体向东建设。郑州市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东部是非常典型的黄淮海平原,从防洪的角度有一定的风险。

③系统治理,一体化构建防洪减灾体系。防洪减灾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涉及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需要一体化构建。一方面要科学应对,重视城市洪水方面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不断揭示洪水形成机理,攻克防灾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防灾能力,重视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防洪工程建设、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此外,要重视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防灾减灾科普体系,全面提升各部门及公众抵御灾害的能力。

猜你喜欢

防洪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公益广告
夏季防洪防汛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02 中老铁路:“搜山”小分队日行万步备战首个“防洪大考”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