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传统教学精粹,落实课改崭新理念
——践行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2022-01-01姜建华

课外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板书语文教师

姜建华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江苏 海门 226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缘起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荟萃了人类教育思想的精髓。新时期的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启发式地“教”。那么如何启发学生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疑启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在深入钻研文本,熟练掌握、恰当处理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析疑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学得主动、活泼、轻松。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造成学习的“困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孔乙己》结尾时,我这样设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两词并用,有什么弦外之意?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进行讨论交流,点拨引导,从而使他们理解课文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进而认识到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二、类比启发

类比启发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要研究的新问题和与之有关的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比较,把握它们相同的特点和规律,以启发学生认识规律,区别异同,变未知为已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和课文情节类比,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用相似的题型类比,引导学生归纳出语文的解题技巧;可以用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类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建立起彼此之间的链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可以用学生已有的旧知与新现象类比,以温故知新。总之,类比启发有利于发展求同思维,它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我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时,先让学生回忆此前所学的苏轼的《浣溪沙》,学生很快就了解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然后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学生便了解此词是1076 年苏轼贬官密州时所作,苏轼政治处境失意,和其弟苏辙别离也有七年,又引导学生抓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句子加以赏析,从而体会到作者对亲人思念之外,还包含着面对困境的洒脱、旷达的襟怀。豁达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情致,就是苏轼两首词所表达的共同情感,在这里我主要用的就是类比启发(也包含背景启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演示启发

在记叙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演示法,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与动作,可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听课注意力,还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背影》时,先板书“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手攀上面”“脚向上缩”“身子微倾”等词语,然后表演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进而理解父亲的爱子深情。这样,我没有做烦琐的讲解,学生便很快掌握了预定的教学内容。

四、背景启发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产生作品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一篇作品,要是不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孤立地看,往往不易通过作品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和人生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主题往往难以理解把握,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教师如果适时提供有关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背景资料,并加以恰当的启发诱导,或许能帮助学生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感知夜游之雅”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寻张怀民?”学生一时不知所云,这时我出示介绍张怀民和苏轼的背景资料,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因被贬而被人疏远的无奈,以及与张怀民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情谊。在“体会复杂心境”时,巧妙地引入了古诗:“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帮助学生认识到:作者更多的是要表达内心的闲适心境。

五、板书启发

优秀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完美的教学形式的产物,是引导学生通向智慧的桥梁。在语文板书中我们可以通过标点、符号和图画等方式手段,反映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梳理知识结构,理解授课的内容。比如我在执教《幼时记趣》一课的板书上,既体现了课文的结构层次(总分),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还揭示了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和给我们的启示。让自己满意,也为同行称道的是:在“观察”“想象”的右边分别画上眼睛和翅膀的图像,在“同情弱小”和“热爱自然”外边用红笔画上了心形符号。这些图像和符号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极为深刻,很好地启发学生:要善于用眼睛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要张开想象的翅膀,体悟生活的美,要用一颗爱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

六、比喻启发

比喻启发就是指教师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启发他们思维,它能将抽象变具体、深奥变浅显、难言变易释,引起人的共鸣,顿悟其中真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用“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等生动形象的比喻精辟地表述了党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这些比喻富有启发性,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党群关系的深刻内涵,对于加深广大党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把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也要善于打比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去理解文中蕴含的内容和丰富的意味。比如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词语的积累,但不少学生学习不得法,往往就字论字,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为了启发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词、活用字词、通假字等重要的文言现象,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我把单个字词比作贝壳或者说珍珠,把经过整合、归类、整理后的字词组合比作串联起来的(项)链,并用“捡起贝壳,串起珍珠”等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懂得进行文言字词句整理揣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里我巧用比喻启发,不但让学生很快理解老师的意思,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七、朗读启发

有些文章其实不需要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示范并指导学生朗读,或许更能直观有效地启发学生。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恰到好处的声量,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充沛浓郁的情感,辅之以得体的肢体语言,将很好地展示作品的形象,再现作品的画面,传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中,更好地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主旨,理解语句的含义。比如我在讲授《行路难》时,一边吟诵,一边表演,那慷慨激昂的声调,那丰富善变的表情,那有力的手势,那灵动的眼神,读出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眼前的老师仿佛就是怀才不遇、满腔忧愤而又充满信心、豪放乐观的诗人。这样的诵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内容,而且能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叶圣陶先生的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独创性,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研究并作恰当的选择。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板书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