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视域下的高中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浅探

2022-01-01刘兰英

课外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都江堰艾草全科

刘兰英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5090)

国务院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STEM 教育源于美国,STE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简写;STEM+是STEM 的延伸,强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的融合。在STEM+视域下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落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而且能够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立德树人”工程的时代命题。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为PBL)是STEM+教育的重要践行方式。作为一种建构主义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把学习置于任务或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深入理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STEM+视域下的高中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以专题研究为基点,在项目式学习中促进学科融汇

项目式学习可选择课程教学相关主题,让学生从多学科搜集相关素材,以形成对该项目的整体性认识,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如围绕成语“牝鸡司晨”展开的项目式学习:语文方面,“牝”读为pìn,意为“雌性的(指鸟兽,跟‘牡’相对)”,“司”意为主管;成语意指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历史方面,成语出自《尚书·牧誓》,原是武王伐纣的檄文。生物方面,牝鸡司晨实际是一种性反转现象,从遗传的物质基础和性别控制的角度分析,鸡是ZW 型性别决定,公鸡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母鸡是异型的(ZW),母鸡性反转为公鸡,表现型受环境影响,基因型并未改变,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仍为ZW。

再如围绕名人展开的项目式学习:“宋四家”之一蔡襄不仅以“浑厚端庄、淳淡婉美”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还著有茶学专著《茶录》和果树分类学著作《荔枝谱》。《荔枝谱》最早揭示了核种导致荔枝品种变异的现象。蔡襄曾任福建路转运使,辖区内的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他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横跨泉州湾,被茅以升称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又如围绕生态哲学展开的项目式学习: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说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彰显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态智慧。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含一个天地人以道为主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本体论的人文生态观。荀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孟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等无不渗透着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理念。都江堰、哈尼梯田、桑基鱼塘等都是天人合一的创造典范。

二、以全科阅读为支点,在项目式学习中推进学科混融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先生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走进书籍也就走进了精神的百花园。开展“全员、全程、全学科”的阅读工程,能够助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

我校的“1122”(一首一体,两翼两助)课程体系中,“一首”指厚德型课程,“一体”指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型课程,这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全面化、一体化的要求不谋而合。基于此,我校积极推进全科阅读计划,构建全科阅读体系,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全科阅读体系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学科延展上,如开展悦读语文、智读数学、趣读英语、慧读科学、悟读人文、雅读艺术,不断提升学生学科学习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其次体现在网状构建上,选取一本书或一类书作为主题开展全科阅读的项目式学习。如对《文化苦旅》《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书目进行语文、历史、地理、数学、艺术等的全学科诠释,一窥各个学科内在的丰富和独特,从而在阅读中营造别样的精神风景。有学生曾这样评价《文化苦旅》:“旅途虽苦,思想却永远不会苦。这本书里不仅有余先生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对于中华文化的思考,还蕴含了许多其他的知识,比如环境对人类生存生活与思想的影响,比如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这是余秋雨生命中一次深刻的文化研讨之旅,更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学习净化之旅。”

在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全科阅读中,同学们从多重维度对小说进行深入挖掘、分析解读,提炼出诸如《红楼梦》中的“菩提偈”、草木看《红楼》、《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舌尖上的《红楼梦》、《红楼梦》中的笑、《红楼梦》中的思想曙光等多个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并利用文字、图片、影音等进行汇报展示,有效拓展了小说的阅读空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石可心同学这样总结“红楼服饰”:“曹雪芹用服饰描写给人物的每一次出场都进行了极其形象的铺垫,让人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一幅大观园中人物生活多姿多彩的景象。他用服饰来点缀自然、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同时体现封建的伦理道德。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人们细究,每一次描写都值得人们仔细推敲。《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更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创作之大成。”

三、以体验渗透为落点,在项目式学习中践行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书画、汉服、工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社团实施项目式学习活动,在全方位的场域开拓中,感受学科融合的魅力。

如我校子衿汉服社、食尚饮食文化社、匠心手工社在端午节开展的“艾艾情深”——端午艾草专题实践活动:(1)知艾:从《诗经》时代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到曾丰《端午家集二首》的“踏草仍悬艾,包菰更结芦”,艾草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端午节又别名“艾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艾草含有丰富黄酮素,有很高药用价值,可以抗菌平喘止血等,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就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艾草还可做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抵抗能力。(2)识艾:借助网络或图书馆,搜集艾草相关图片,认识艾草的形态、特征,为下一步识别采集艾草做准备。(3)颂艾:端午节这天,社团成员着汉服举行踏草活动,吟诵以艾草为主题的诗文。(4)采艾:社团成员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自行采集艾草。(5)做艾糕,饮食文化社的同学准备原料,制作艾糕,并结合端午特色,制作艾草灰水粽。(6)缝艾包。匠心手工社成员每人缝制一个艾草香包,并自行装饰。

再如在学习余秋雨散文《都江堰》时开展的“拜水都江堰”项目式学习:(1)走近《都江堰》,从文中寻找都江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大名录的依据。(2)制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透彻理解都江堰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无坝引水工程原理,理解古堰长流背后的中国智慧。(3)反复诵读,涵泳文中描写都江堰水的语句,分析为什么要“拜”水、李冰为什么成为了神。(4)通过绘制海报、撰写导游词、研学旅行等形式为感受都江堰“水文化”营造一个立体式的体悟空间,从而加深对都江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的理解。

在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科学精神,人文底蕴,都是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之本。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后来又在山顶汇合。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人文两大动力形成的合力。因此,在STEM+视域下开展高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高中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都江堰艾草全科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艾草
艾草青青
李冰与都江堰
艾草飘香的村庄
千古奇观——都江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