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及运用对策研究
2022-01-01唐紫微
唐紫微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0 引言
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经宽泛到无处不在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2]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拓展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边界,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其发展之快、辐射之广、变化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成为重组心理健康服务要素资源、重塑心理健康工作结构、改变心理教育主客体格局的关键力量。
1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
1.1 新媒体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带来的机遇
1.1.1 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精细化、一体化、便捷化
借助新媒体技术,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实现预防、干预、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基于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心理普查结果态势分析,提高了新生心理普查的覆盖面,支持科学决策。当学生发生危机突发事件时能迅速获取相关情况,提高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1.1.2 推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个性化、灵活化、档案化
目前,高职院校为有需要心理服务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有师生面对面、热线电话、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往往局限于时空距离场域等原因,或受制于隐私保密等因素,无法及时大面积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尤其在每年几个关键节点上如每个学期的开学季和毕业季时难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而在线咨询师、APP 或数字医疗等新媒体形式, 采用电话、视频、网络等途径, 通过远程技术来开展心理服务,可以使有需要的学生迅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尤其在如当前COVID-19疫情期间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可以减少人与人直接接触的远程心理咨询服务是对居家学习生活的高职生开展心理咨询、干预等服务的理想选择。
1.1.3 推动学生心理教育活动的融合化、体验化、高效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途径方式是525心理健康教育月(周)、电影赏析心理沙龙、团体情绪训练营、校园心理情景剧等,这些线下的心理活动关注和参与的学生有限,活动覆盖面狭窄,而新媒体的发展恰恰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载体,不仅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维立体全面覆盖。基于新媒体技术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心理微宣讲、21天好习惯打卡等活动也受到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和参与。
1.1.4 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网络化、互动化、共享化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若还是单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台上讲学生课桌上学”的方式势必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如若能融入新媒体即时、互动、开放、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和优势,更系统、更有层次地呈现不同的教学主题[3],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接纳与重视,树立自助求助助人意识,学会乐观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适时释放和调节情绪,达成理性平和的心态。
1.2 新媒体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带来的挑战
1.2.1 增加了心理健康服务环境的复杂性
新媒体为高职生提供获取信息和沟通世界的渠道的同时,也冲击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甚至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盛行让学生的注意力愈加难以集中,部分学生过度沉迷和依赖网络社交,不仅课堂中手机不离手,甚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低头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束手无策、对不确定未来的彷徨失措,甚者导致情绪低落、焦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二新媒体监管欠缺,存在内容生产“产量高 质量低”的现象,数字垃圾规模庞大,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人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较少,心理往往不够成熟,情绪往往不够稳定,甚至缺乏自控能力。有时如急风骤雨般,说变就变。面对丰富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会缺乏理性的思辨,容易盲从,甚至在不良思潮的裹挟下,给自我成长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1.2.2 新技术应用对心理健康服务学生数据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新技术运用的同时对学生数据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据采集更加精准、高效;流通更加及时、有效;数据开放更加真实、可用。过时的未及时更新的有效数据将被时代遗弃,并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也就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每年进行的新生心理普查,也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回访,如何有效利用这些一手数据,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思考的命题。
1.2.3 心理危机干预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
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由于涉及人员多、范围广,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当事学生隐私的保护愈加困难,社交媒体,商业网站,移动终端等都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尤其当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在发布即时性,传播广泛性,信息海量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可使得事件迅速发酵,如处理不妥当、及时,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2 增强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中运用成效的对策
2.1树立心理健康服务意识,由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品质转轨
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心理健康服务意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拓宽自身知识领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科学规范地从事心理健康服务,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全面理性地研究和分析新媒体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服务带来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等, 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策略和实施路径。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危机发现的重要群体,其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和新媒体素养已成为其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生命意义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培育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并密切关注学生情绪波动,尤其是重点时段重点学生的心理状况,当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症状和表现时,也能迅速发现并能准确识别,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与其他部门联动及时将学生转介,进行下一步诊断和治疗。真正让新媒体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和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力量。其次,坚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组建由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级心理部组成的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使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在的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正面力量,自我领悟,自我转换视角,成为自我成长的真正主体。积极心理学指出,事实上,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决定者和实现者,他们有为自己的发展做出合适选择的愿望和能力,并能加以坚持。高职生作为充满活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的青年群体,理应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充分发掘、发展自身潜能,悦纳自我,与人沟通分享,增加个人力量与活力,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对人生、世界的合理认知和正确态度,最终实现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
2.2提升心理健康优质内容生产力与创新力。
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正确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各类人际传播媒介、互动操作媒介、信息搜索媒介、集体参与式媒介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占据影响高职生的主要媒介,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APP、心理咨询服务微信公众号、微视频是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新途径。高职院校应利用新媒体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的传播特性和优势,立足当前高职生的实际需求,整合原有资源,优化内容,增加心理健康课程的互动性、体验性。一方面,可以基于各自学校心理咨询记录、新生心理普查等大数据统计筛选出学生的最关注最困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多方面设计活动,如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成长,亲密关系,自我成长等学生关注度高的主题来开设专栏,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持续输出,通过内容的开发、持续性的创意依托新媒体的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寓教于乐,力图全方位、多面体的覆盖在校师生,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对课程平台设置留言、投票等模块,及时有效的得到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趋向,实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进行调整与改善,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以高参与性、强互动性、深内涵性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如湖南省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立足于学生情绪调节这一热点问题,策划了“我的情绪我做主”团体情绪训练营、“我绘我心”团体绘画成长等系列活动,用游戏、绘画、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情绪,调节情绪,更科学更合适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营造良好的心境,做快乐的主人。
2.3创建“三层架构”的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系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在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积极建设心理信息数据库,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并未实时更新。除了每年秋季开学收录的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结果外,其他信息如相关学生的心理咨询资料、心理危机干预资料以及重点学生的跟踪辅导资料等重要并未及时有效的进行更新,因此数据库中信息其真实性和可用性都有待商榷。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在遵循保密、服务、科学、发展的原则上,可以创建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测评模块”“心理咨询记录”三层架构的网络心理档案库。“学生基本信息”模块应包含学生基本情况,如生源地、家庭来源、家庭结构、独生子女、成长经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以及家庭背景、同辈群体等社会支持系统资料。“心理测评模块”可以包含采用心理测试、心理观察等较为专业科学的方法,问卷调查、心理访谈和自我评价等突出学生个性的调查方式收集的量化和“非量化”材料,力保学生心理档案库信息的真实性、丰富性。“心理咨询记录”则应包含该校所有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各类资料,如基于新媒体平台进行的互动留言问题解疑还有面对面等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而产生的记录。这样真实、有效的心理档案将为高职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提供数据支持,也能为高职院校的下一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指明方向。
3 结语
步入发展的新时代,新媒体技术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团队教师应跟上步伐,理性全面客观认识新媒体给心理健康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中强化意识、落实行动,以更优质的内容、更有趣的形式、更多样的途径对心理健康服务进行更精准化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