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信工程专业新型学习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2022-01-01苏义炯何美霖姚英彪

华东纸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融合大学生

李 沛 冯 维 苏义炯 何美霖 姚英彪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省瑞安市塘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温州 325200)

0 引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加快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对接。基于此,构建横向协作体系与纵向深度学习体系,构建实践问道、三维联动、转识成智,通信工程专业新型学习共同体,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 新型学习共同体的探索

1.1 构建“实践问道,三维联动,转识成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实践探索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应现代通信工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紧密合作三维联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够转识成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实践引导、团队合作、深度学习、转识成智”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技术,达到学生、教师、企业精准融合、深度学习,共同进步,全方面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力量。

1.2 形成“分阶递进、实践主线、平台搭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新模式

这一创新人才学习共同体培养模式,紧扣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自身实际和综合素质,构建创新实践活动的线下实验和线上云服务平台,形成了“分阶递进、实践主线、平台搭建”为核心的三维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以“实践问道”理念为引领,结合三维联动、深度学习方式,全方位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主要措施包括:①以学科、专业最基本的知识架构和前沿发展趋势为基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重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② 发挥优势学科的力量,推动学科交叉,对课程的讲授模式、开设机制、实验课开设方式等一系列创新形势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③构建合作环境下三维学习共同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育人体系,设置集中实践周,加强专业实践和“转识成智”能力。

1.3 加强多学科实践平台建设

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产教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和课程。针对当前通信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训教学困难、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脱轨问题,以行业驱动教学、产教相融合为导向,依托行业内顶尖通信企业(如华为、大唐电信、德州仪器等)的技术优势和本科人才优势,建设面向行业需求和行业应用的创新实践平台和课程,如TD-LTE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基于鲲鹏平台的《大数据》课程、基于TI MSP430F5XX的《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口袋实验板等。基于华为云平台,中国移动算力网展开互联网大数据等专业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2 新型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过程

2.1 双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充分选择,逐班量身定做、逐生量体裁衣;课程独立开课,小班教学,通过研讨式、探究式等学习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开展研究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团队合作深度学习,以有效、有趣的教学方式坚定学生们立志投身通信事业的信念,展现当代青年追求学术理想、勇攀科学高峰的良好风貌,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并且能够转识成智。

以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基地,设置企业奖学金,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撑平;通过校企合作,服务企业紧缺人才需求,开创了订单式培养、本土化培养、企业工作站等培养模式;构建打通“学校围墙”的创新创业生态圈,线下线上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全社会开放共享,培养国际型和工程型人才;开展企业精神文化教育,拓展具有通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学习平台,强化精神文化传承。

2.2 三阶段

厚基础:实践创新学习共同体强调大力实施创新实践基础培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训全覆盖,夯实大学生创新实践基础,激发大学生创新实践兴趣。

重牵引:以学科竞赛为牵引,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不断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校通达杯” ADI软件无线电大赛等项目的任务驱动,强化项目管理、培育、指导,培育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研究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专业化水平。

促提升:培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和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有力助手;大学生科创课题研究和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关注并研究学科前沿问题,引导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前沿学术问题转化为学生创新研究的新内容,学生的研究创新实践又丰富了学术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例如研发的设备与仪器,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验实践教学,促进企业相关设备更新较慢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实践的过程,能够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够转识成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3 四融合

科研与教学相融合: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一线教师面临的两个主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科研中碰到的问题和案例来讲授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或者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或教学资源,反哺教学。同时,在学生加入课题组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后,教师可以让少数优秀本科生承担科研任务,解决教师科研过程中人手不足的问题,使得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能上台阶。当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后,很容易实现良性的教学科研互动、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教学过程中以“实践需求”为引导,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解决实践中专业人才缺失和技术止步不前的难题。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对接。通过研讨式、探究式等学习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开展研究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创建优质实践教学环境,完善产学研教学平台,促进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实践与创新相融合:将实践与创新深度融合,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兴趣;在课外从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能写进简历、能反映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确立基于成果导向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再者,将实习实训的安排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成果导向,吸引感兴趣的本科生进入到老师所在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安排自己的研究生跟随老师到本科生课堂助教,打通本研互动的桥梁,在不断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与创业相融合:创新与创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践教学环节外,开辟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创新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延伸,是丰富实践知识和体验的重要途径。要使这一抓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器,必须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考评体系,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从客观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由外向内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挖掘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另外,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发表论文,自主创业。这些活动涵盖了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

3 应用效果

自2015年实施以来,本教学团队的老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生指导,取得不错的应用效果。(1)产教联合创建精品实践基地、课程和大赛,扩大了成果在行业中的影响。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对通信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出想法与创意,运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了多种多样的通信系统以及各种应用。(2)成果已经在本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得到应用,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一方面,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践问道、三维联动、转识成智”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3)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成果丰富。

4 总结

在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下,该新型学习共同体基于实践探索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教师积极投入,学生主动参与,企业全方位支持,形成教师、学生、企业三维联动新型学习共同体。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实践引导、团队合作、深度学习、转识成智”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创新特长发展和提升需求,充分整合有效资源,致力于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创新资源的开放流动,促进了企业、教师、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多方共赢。当然,该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完善,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共同体融合大学生
爱的共同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融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