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分级分类教学改革研究
——以武汉传媒学院为例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分级分类大学班级

龚 芳

(武汉传媒学院英语系 湖北·武汉 430205)

目前,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过往那种吃大锅饭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亟待改革。笔者所在学校自2016年起开始进行多方调研,并于2017年拿出了改革方案,4年过去了,改革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就,但是问题也开始显现,本文主要梳理一下本校此次教学改革的背景、成就以及改革中的问题及建议,以便更好地将此次教学改革往更深的领域推进。

1 背景

经过多方调研,笔者发现,我校大学英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中,面对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教师往往只能制定相对折中的教学目标和相对较低的考核指标。这必然导致以下结果:(1)成绩好的学生学起来过于轻松,久而久之也变得不求进取;而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很吃力,时间长了后,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2)英语学科竞赛缺乏庞大优秀的后备团队,得奖完全靠天收。(3)英语四级过级率长期在低位徘徊。

第二,和我校的传媒特色没有任何关联。诚然,大学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理论上只需要以文化为载体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即可,无须体现学生所在院系的专业特色。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角度考虑,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尽量拓展各类艺术专业相关的文化背景,突出艺术教育的通识文化知识,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二来使学生能够兼具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在未来求职时,加大自身竞争力。

基于发现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我校采用了分级分类的教学改革模式。此教学模式的好处如下:

第一,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不同的教学班级。水平大致相同的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指标。这种的做法可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更容易在班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也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减少习得性无助行为的产生。

第二,解放了教师。过往“吃大锅饭”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既要迁就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要兼顾成绩好的学生,很多时候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并且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的选择上也存在被捆住手脚的感觉。分级分类教学后,不同程度的班级可以根据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

2 改革的成效

自2017起,在播音主持和编导两个专业试点了分级教学后,教学改革已行进了4年,目前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

E-class(即英语A班)的学生在各大英语学科赛事上斩获颇丰,比如2018年湖北省翻译大赛中,17级编导和播音E-class各有一名学生获得省级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17级编导E-class的学生获得湖北省赛区D类“特等奖”,进入全国决赛后获得“二等奖”,创我校此类奖项历史上最佳成绩。当然,对于学校而言,比拿奖更重要的是为冲击各类英语学科竞赛所储备的后备梯队。这些后备梯队的存在将改变过往获奖凭运气的局面。

在全校各类英语实践活动中,如英语达人秀和配音秀中,E-class,B班和C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供符合自己英语语言水平、极具特色的节目。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3 改革中的问题

第一,分级分类的依据。目前通行的分级分类依据仅为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由于全国各地并不是采用统一的高考试卷,那么仅靠高考成绩来划定,是否会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且仅靠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类教学,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呢?

第二,学生的意愿。学习是一件极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事情,如果学生本身并没有强烈地想要学好英语的想法,那么仅靠一次高考成绩就将他划入E-class或B班,这对学生本人及整个班级都是不友好的。因为E-class和B班的学习强度必然是要超过C班的,如果学生本人没有学习内驱力,只想混日子,那么必然是无法跟上班级进度的,时间长了后,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此外,这些学生的存在同时又会影响到心志不够坚定的学生,对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产生造出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淘汰制,所以,我们也无法为这类学生提供及进入到较低层次班级的途径。与此同时,因为几分之差落选,只能去往B班或C班的学生中,即便有些人有强烈的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们却无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通过后期的努力从而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班级的途径。这无疑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可能就让一个还不错的苗子就此泯然众人矣。

第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级分类教学必然会给某些学生,尤其是分到B班或C班的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有的学生会产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自卑情绪,带着思想包袱开启大学生活。更有甚者,可能会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来上大学英语课,不论哪种情绪,都会伤害到学生本人。

4 改进建议

第一,实行双选制。在军训期间进行一次入校摸底考试,高考和摸底考试的成绩将作为分级分类的依据。入校摸底考试前,先向学生介绍分级分类教学模式,并明确告知学生每一个层次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尤其是要告诉潜在的E-class学生,一旦被选入这个班,将面临相对于其他层次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更难的学习内容,但是收获也必定是巨大的。如此,入校摸底考试就可以作为一种筛选手段,筛选出基础牢固以及经过思考决定愿意选择以一种相对更加艰难但有意义的方式度过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

当然,此改进措施也面临一些操作上的困难。比如,组织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并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阅卷和分班工作,这些非常考验大学外语课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此外,教材和课表早已订好,如果各个层级的学生人数出现变动,尤其是较大变动,会导致后续一系列工作的调整,这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此,也有应对策略,比如可以在一开始就将E-class和B班的班级规模设置小一点。班级规模小,一来方便课堂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二来,从17和18年的试点情况来看,E-class名额很少的情况下,学生反而非常珍惜自己的身份,学习上会更加认真,整体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推行淘汰制。囿于课时和教材,我们只能在大一学年结束时,根据两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本人的意愿,对班级进行调整。具体操作如下:将全年级E-class学生的卷面成绩和期末总评成绩分别做个排序,找出排名靠后且远离及格线的学生,和其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听听学生的心声,以学生意愿为主,辅以学习成绩来决定班级人数的变化。此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同样面临困难,比如筛选的标准是否科学?会否伤害到学生的心理?此工作何时完成?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哪些麻烦?这些问题尚需在后续实践中得到解答。

第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做分级分类宣讲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告诉学生,分级分类的目的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方便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为了体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消除自卑等情绪。

5 结语

实践表明,分级分类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成果方面能带来许多的成就,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给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带来很多挑战。有些问题已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还需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猜你喜欢

分级分类大学班级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若干措施的通知
班级“四小怪”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直销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备受期待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