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带训”提升科技翻译人才的译者综合素养

2022-01-01施慧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译者竞赛素养

施慧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市场需求下,今日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大批科技专职或兼职译员来适应行业的巨变与需求,共筑与加固对外交往的桥梁,而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专业人才更成了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对于科技翻译的学员来说,高质量的科技译文首先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翻译技巧,也就是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译者能力,此外,更科技翻译人才也急需加强包括语言素养、翻译态度、译德译风、信息素养、职业素养等在内的译者综合素养。目前国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口笔译竞赛,涉及科技、商务、金融、医学、法律、海事等诸多领域,推动翻译人才的发展、促进翻译教学的前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培训学生参赛能力并及时总结经验,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翻译实践的热诚,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黄灿先生曾对年轻译员说,“仅仅热爱翻译是不够的。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学者李瑞林也指出,译者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师生翻译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且需要一系列环境要素的支持,更需要借鉴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其应用问题进行深度和精细化探讨,针对翻译教学实践层面,从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效果评价等维度出发进行建模和实证研究,以期形成可资借鉴的成果。译员在翻译工作中的责任心、综合能力就是译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在科技翻译课堂内外,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去将所学技巧运用到完成每一项任务中,结合口笔译大赛备赛与总结,在实际操作中指引学生译者能力乃至译者素养的提高,让他们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有信心、有能力去胜任具体的翻译工作,形成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的良性循环。

1 “以赛带训”提高译者能力

纽伯特(Neubert)对翻译能力(competence)的定义是“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变易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能力、主题能力和转换能力。李瑞林则总结,译者能力是指译者以内部知识与外部环境交互为认知框架表征源语文本世界所需的一系列高阶思维能力,是发生在较高认知层次上的心智活动。他认为译者能力的主要内涵有三个:(1)包括归纳、演绎、分类、推理等在内的思维活动;(2)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借助符号表征发现事物的基本原理;(3)分析能力、批评能力以及基于合理的推断或判断形成结论的能力(Arends)。李瑞林指出,译者能力的内核是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而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是关键。

通过翻译比赛的备赛,由教师团队对学生定期进行集中系统的训练,在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组织有效的课内容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翻译过程的各个步骤,培养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是“以赛带训”的受益者,在指导学生的同时,高校翻译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或者自己参赛,将课堂教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师生交流,切实做到教学相长,切实提高译者能力。

2 译者综合素质的内涵探讨

卢敏教授曾说,“一个好的翻译应该是个‘杂家’,对语言、语法、词汇了解的非常透彻,对各行各业的知识有所了解。你不一定是经济学家,但是要了解经济学,你不一定是法学家,但是要对法律了解”。笔者认为,译者综合素质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当包括语言素养、文化素养、译风译德、信息素养等。

首先,一个合格的翻译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双语甚至多语种的语言素养(bilingual/multilingualliteracy)。译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译出语,而且要精通译入语。如果翻译时译文有词汇、语法、句法等错误,翻译就无法到达桥梁的目的。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换,是一种艺术,需要借助一定技巧,同时遵循一定规律,译员的双语或多语种的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翻译活动跨越两种不同语言,连接两种不同文化,因此翻译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当前全球化趋势下,译者在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浪潮中再次被推上了历史的重要舞台,这就要求译者具备高质量的文化素养(culturalliteracy),起码精通两个国家文化和背景知识,不仅包括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知识,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与掌握。

做好翻译工作,还需要译者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work ethics)。方梦之早在1988年就曾提到参加翻译比赛的选手应当树立良好的“译风译德”,在更多的翻译实践中提高自己译者综合素养。具体的说,他认为除了进一步加强汉外语言修养之外,更要广记博闻,具备严肃认真、反复推敲、孜孜不倦的翻译态度,才能让译文臻于完美。他的观点,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译者职业道德不谋而合。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理论指出,译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遵循一定的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以及承诺的伦理。

近年来,信息技术洪流推动着翻译职业化的加深,译者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王少爽提出,信息素养是译者胜任翻译职业的元素养,翻译技术教学应实现从技术能力培训向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升级。教育部2018年制定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强调,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学习科技翻译的年轻学员,如果能通过各项比赛系统了解网上各类数字学术资源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等检索和使用方法,习得网上查找知识并分析应用、管理知识的素养,对于未来的就业将会大有帮助。

关于译者综合素养的内涵,虽然学界没有定论,但是正如李瑞林所言,译者素养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明确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之后,通过“以赛带训”的方式,将实务翻译作为日常教学的有力补充手段,对新时代的译者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以赛代训”提升译者综合素养

“以赛带训”是提高学生译者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译者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俗话说得好,“在做中学”。目前,不少翻译教师上课存在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而翻译比赛可以为教师搭建一个激发学习热情、分析翻译活动、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笔者认为“以赛带训”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作为科技翻译教学课堂的补充,定期设置常规性(校内或院内)竞赛;(2)组成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省部级甚至全国性的翻译竞赛。

校内或者院内小范围的竞赛“一期一会”,每学期举办一次,竞赛的互动形式相对活泼,例如在备赛阶段加入“互评”环节,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寻找恰当的译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评析译文的高阶思维能力即译者能力。又如设置分组翻译的方式,建立术语库、译前准备、译后校对等分工完成,最后协商修改、共同提交。利用这种方式,为翻译学院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教师不再充当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角色,而是转化为协助者,对于学生译作,既要强调严谨规范的语言素养、职业素养,又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学生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因难见巧”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在自评与他评中学会分析与鉴赏,真正做到比秀佳译。

在非比赛周期当中,尤其是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准备省部级的科技翻译竞赛,甚至是《中国翻译》杂志社主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比赛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奖,而是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有机联系翻译理论与实践,让参加培训的每位学生学会灵活利用翻译策略。在赛前培训时,指导教师可将一些近期的有代表性的赛题挑选出来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首先把握各类翻译赛事的风格和不同评判标准,学习如何遵守不同的行业规则,树立职业素养。

在译中阶段,鼓励学生自主翻译,帮助学生分析错译、漏译或误译的原因,让他们在翻译实践中能贯穿讨论、查错、打磨及校对等步骤。在赛前冲刺阶段,教师团队通过集中讨论、一对几辅导的形式来审读改稿,提倡“咬文嚼字”的钻研精神,在整个过程中切实提升译者能力与综合素养。译后阶段,通过竞赛的“反拨效应”促进翻译教学。每年韩素音、许渊冲翻译大赛的评委会都会通过集体讨论,对获奖的优秀译文进行评析。参赛学生通过比对自己的译文,可以查漏补缺、提高笔译质量,更深入了解行业规范。此时,可要求学生撰写译后总结翻译报告,反思整个翻译过程。对于翻译教师来说,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修正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翻译竞赛推动了翻译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对竞赛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能促进日常的翻译教学。学生是“以赛带训”的最大受益者,经过上述系统严格的翻译参赛训练后,具备了应有的译者能力与综合素养,面对陌生的翻译任务时,才能做到临阵不乱、积极调动已有储备的翻译知识与技能,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

猜你喜欢

译者竞赛素养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